分享

传统媒体VS新媒体:一级作家称自己在自媒体平台毫无存在感

 齐帆齐 2021-04-06


曾看到有一篇文章,作者说自己是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却在自媒体平台,毫无阅读量,没有存在感,满篇的委屈与心酸,以及对这个时代的强烈不满。
这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一些冲突,传统思维的人写的文章标题短小,语言凝炼,篇幅短。新媒体的作者文章图文结合,标题吸引人,有事例,有金句,直击痛点。
唐诗宋词元曲,每一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每个时代它有不同的文化需求,顺应不同的题材。
说到底我们不过都是平台的棋子,为平台提供流量而已,我们是内容生产者,也是内容消费者,能抓住平台流量红利的顶多是前20%的人。
哪一个大平台背后不都有资本注入操作运作?如此才会出现的欣欣向荣,空前繁荣。平台有平台的规则,我们应该利用平台的制度为自己服务。
现在的文章口语化,大众化,适应下沉用户,三年级文化水平就能看懂就好,大家就是为了碎片化时间轻松一下,懒得动脑子。
通常情况下,那些愤愤不满的都是年长的老作者,都是有一些文字功底的人。
01
去年初,我听一个写诗的朋友(陈昂)说,当下中国,出诗集能拿版税的不会超过5个人,余秀华和他,还有另外几个,偌大的中国,其他诗人想出版诗集全靠自己掏钱,只怕送人还没几人愿意看。细思极恐,真是悲哀。
所以说诗人愤世嫉俗的人更多,愤青更多,因为他们的诗无法得到市场的认可,他们就通过“诗”作为发泄的窗口。在这个快餐风行的年代,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品读诗歌呢!
余秀华,在文字圈人人皆知,因为她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她天赋灵气。一个农村中年妇女因脑瘫走路摇摇晃晃还能写诗,这本来就充满了话题性,故事性和传奇性。
陈昂,他是因为2015年的那首《漫天飞雪的日子》被多个微博大咖转载,收获数亿点击量而爆红网络,“下雪的日子,一定要约自己喜欢的人走一走,一不小心就白了头”。
他们因此才有机会得到版税出书的机会,能被数百万人认识。
当我们愤恨地讨厌某某文章,没有深度博眼球的时候,那么问一下自己,是不是因为关注了这一块,智能算法才会跳出来,或者无意中搜索过?
一个平台想发展够大够好,成为头部平台,它肯定是包罗万象的。不管你是小说,故事、散文、美文还是书评、影评、心理、教育,娱乐等其实都会有对应的频道。
每个新人去另一个平台都会有一个过渡期,需要磨合,会经历失落,失望到希望的过程,这都是正常现象。包括老作者去转战一个新平台,同样面临如此状态

02
昨天我的写作交流群里的杨姐姐,没记错的话,她应该是69年人,曾经在QQ空间,包括美篇平台都拥有很多粉丝,文章质量不错,属于传统风格。
我和她缘于多年前在QQ空间(大约是2013年)相识。那时候我只是她的小读者,给她空间日记点赞留言,我记得她,她并不记得我。去年我在美篇平台又看到她,名字照片似曾相识,我觉得非常开心亲切。好奇心强的我立马私信问她是不是QQ空间同一个人。并把QQ空间主页截图她。真是,惊喜,就是她,然后我们加了微信,那天我还写了篇日记感慨。
我和她说美篇平台有一段时间有签约申请,从首页上方那里申请,你的文章条件都很适合,不比签约作者们的差,但她不知道这事,后来平台政策又调整了,也就错失了机会。
因为我,她也注册了简书,杨姐姐常说惊讶于我的成长速度,我邀请她加入我的几个写作群。
茫茫网海里,一个六七年前认识的前辈姐姐,又有缘在另一个平台相识,非常难能可贵,值得好好珍惜。
今年杨姐姐来到头条也是因为我的极力推荐,她内心也渴望文字能得到更多认可,一个多月的时间她通过了原创,只是没有得到加V,她昨天就无比感慨了一番。私信和我说要退出平台和群,又复制到各个群里,包括官方群里。
虽然说这是每个人的选择,平台不会因为个人而改变,任何人的选择都值得尊重。
杨姐姐的事,让我想到是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冲突。作为一个60后的人,受传统文化影响根深蒂固,对于时下的快餐文化的确是难以适应。
她在QQ空间时代坐拥那么多的流量与粉丝,万人崇拜,却没能积极拥抱新媒体。没有转移微信公众号,简书,知乎,头条等平台。
这并不是说对错的问题,只是说对趋势的把握问题,个人选择的问题,心态问题。有的人情怀过重不愿意用文字变现,用文字获得什么。这其实是一种境界,值得佩服
另一位QQ空间文友柔儿,我们也是在13年前后认识的,她是80后的乡镇干部,温柔善良,经常做公益活动。同样,我以前也是她的读者,那时我给她留言和其他文友一样喊她“柔儿”,她对我印象或许并不深刻吧!她那时读者多,而我从未写过完整的日志,就是到处看看,点赞留言那种角色,属于真诚热心的小读者,没有存在感,但作者们应该也会喜欢我这类人。
柔儿去年7月报名参加了我的一年期课程,她每次谦逊真诚地喊我老师时,我感觉很不习惯,毕竟她是写作前辈,我问她为什么要报我的课程,她答以前在空间看到我名字,又在百度上看到我,很佩服我的思维模式。虽然这几年没有什么互动联系,但也很想了解自媒体,他们单位写公文发在各个自媒体会给自己职场加分,去年和我再次联系上后,柔儿才知道原来很多自媒体平台个人就可以注册发文。
年前柔儿拿到了头条的原创和加V,发个微头条就能有上万阅读量,她很开心,偶尔感慨那时沉迷空间时间年限太久,没有及时了解自媒体发展趋势。
她们两个人的不同状态让我明白了年龄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有的互联网高科技公司年龄是一个主要门槛,听说一家上海的微商公司,待遇优厚,晋升空间大,但一定要招90后,95后的人。
杨姐姐一直亲切地喊我小妹,还买了我的书支持,我们通过数次语音电话。年龄的确影响心态和思维模式,但也不是绝对原因,自媒体平台上60后的作者也是大把抓,最重要是个人选择,自己觉得开心就好。
我记得某资深大咖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讲到。很多人都说是娱乐至死的年代,这个是谁决定的呢?还不是因为我们自己,我们这些无数个体喜欢看呀,娱乐让人轻松愉快,流量文大众读得津津有味,所谓市场,还不是我们个体组合起来的力量,成就了市场,以及背后的资本。
一个大的内容平台能发展得好,肯定是顺应了市场需求,有足够多的用户量,有被资本大量投入,这一切都是被市场化选择的结果。
不管杨姐姐是否在我的群里,我都会珍惜和她之间的缘分,私信聊天还是了解自媒体什么,我肯定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祝愿她一切都好。
我更想说不管加不加V,不管过不过原创,出不出爆款,都不代表什么,只是平台给了一点小甜头,让用户们更好地创作而已
有不少写作比我早六七年的人却成为了我的学员,我就很成功吗?有学员在某红书半年就破5万粉,成为品牌合伙人,接个广告就大四位数,那么她就属于很成功?如此说来,那中国有10来亿不写作的人就不成功,不幸福?
不,都不是。
成功与失败,幸福与不幸福都是我们自己内心决定的,而不是外在标签。
文字能得到外界的认可当然更好,那是锦上添花,如果没有,我们业余写一写,坚持内心热爱,抒发自我。
关于平台,更是有无数人前赴后继的来此创作,谁又能左右?偌大的平台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平台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喜好而改变他的推荐方法。作者只能调整心态去适应平台,让平台为自己加持赋能,而不是和平台杠着来。
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才是明智之举。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
流量为王,粉丝经济时代,如果想拿到高额的版税出版,如果想得到公费出书机会,出版社第一是看你的影响力,粉丝量。其次才是看内容,我们能奈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