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缩骨功唯一传人王宝合,宁愿失传也不教人,他说:世道变了

 准提药师安般禅 2021-04-06

文/小雨社会论

年轻时候最向往武侠世界,金庸的那首“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里的江湖气激起了多少少年仗剑走天涯的万丈豪情。

而江湖并非只有剑侠与刀客的恩怨情仇,手艺人的颠沛流离,走街串巷的风吹雨打,何尝不是另一面四海为家的江湖形态,故而吴桥杂技大世界在吸纳了各路手艺英豪之后,自然而然地也将这些江湖儿女的江湖气安置起来,江湖八大怪、三仙归洞、缩骨软功,吴桥杂技以其“惊、险、奇、绝”吸引着世界各地人的目光。

提到吴桥,便不由得想到了王宝合,一位极具传奇的民间艺人,他通过多年的训练掌握了缩骨功的精髓,身体消瘦的他,能够让自己迅速的缩进到一个小坛子中,每一次的表演都是那样的精湛,令评委折服、观众青睐。

王宝合出生于1945年,家里本就是杂技世家,他的爷爷是王玉林,是有名的“卸索大王”,只因他精通一门绝活——卸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缩骨功。就是靠这一手绝活,几十年来,带着全家跑遍了整个中国,后来,王玉林将这一手绝活传给了王宝合的父亲王福寿。

父亲王福寿除了精通缩骨功外,还会中翻、水流星、飞叉、魔术、三仙归洞,还有深喉纫针术等多种手艺。出身于杂技世家的王宝合从小便对杂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3岁的时候,便跟着父亲在北京的天桥底下卖艺,每一次看到父亲获得满堂喝彩的情景,王宝合都是非常羡慕的,于是,他更加坚定了要学习杂技的想法。

王宝合正式学艺是在他6岁时,父亲对他的训练是非常严格的,更是要求王宝合事事都要做到完美,做到极致。所以,王宝合的童年几乎没有疯跑玩乐,偶尔也会有出去玩的念头,但这个念头很快就会被打破,因为父亲总是会拿着一根棍子坐在门口等着。

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训练,王宝合的杂技也越来越好了,他基本学会了祖传的绝技,在吴桥已经小有名气了,期间,他还曾跟着父亲参加了赴朝鲜慰问团,在朝鲜表演杂技,引得在场所有人赞不绝口。

1951年,长大后的王宝合回到了吴桥,自己拉起了戏班子演出,后来在1958年的时候,王宝合加入了吴桥马戏杂技团,正式成为了一名杂技演员。

王宝合在舞台上的表演可谓赢得了满堂喝彩,喜欢王宝合的观众都知道,他有两手绝活:“三仙归洞”和“缩骨软功”,这是他从父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经过十数载的揣摩和苦练,最终发扬光大。但是,为了传承这些绝技,这些年吃过的苦、受过的罪数都数不清。

“为了掌握缩骨软功这一绝技,那叫一个苦啊,每天都是狠练,最苦的倒不是练功的过程,而是练功的环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无论冻多厚,天多热,都要在露天的地方练,后来便落下了一个下雨阴天就浑身疼的毛病。”王宝合曾这样描述。

在全国表演的这些年,尽管王宝合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和成就,甚至还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可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他有一项绝技——“缩骨功”后继无人,同时也就意味着这个传世绝活即将面临失传的风险。

缩骨功一直都是带有一定传奇性的,通过一定的方法将人的骨头和内脏移位,从而达到让自己变小的效果。一个成年人能够将自己的身形,变到只有几岁婴儿大小,在一些危急时刻能够通过狭小的洞口逃脱。

刚开始的时候,王宝合也曾招收过弟子,可大部分人在训练几天之后便纷纷离开了,现在的人过惯了安逸富足的生活,对于很多事物都是三分钟的热度。想要练就缩骨功,必须要有坚定不移的耐心和多年的训练,才能成功。训练时也要能够忍受身体上的疼痛,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到最后。

除此之外,缩骨功对技术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想要练成缩骨功的人,需要依靠一定的技巧和内力才能够拉伸缩短自己的骨骼,而这其中又以肩胛骨最为难练,即使是王宝合这样的老艺术家,也是经过了千锤百炼才能够做到收放自如,如果是一些毫无经验的新人,强行进行骨骼缩放,极有可能造成一定的损伤。

练就缩骨功是非常难的,同时还面临着很多的风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残疾,甚至是丧命。而现代人对自己的身体也越发爱惜,很多人都不愿意学习这个绝技,即使去学了,也很难坚持下去,往往都是训练了几天就离开了,也难怪王宝合说世道变了。

不过好在王宝合的另一绝技——“三仙归洞”已经有了传人。王宝合深有感触地说,“艺不压身,学无止境。不怕招招会,就怕一招鲜,我要把三仙归洞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世世代代传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