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右任如何能够“以碑入草”

 攸州刀郎 2021-04-06
于右任如何能够“以碑入草”

于右任

王世国/文

书法有帖派与碑派的分别,碑派书法家都长于正体书法而拙于草书,而作为现当代碑派代表书家的于右任却能够突破碑派书法的局限,“以碑入草”,成为一代草书大家。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下面,我们就以于右任先生的一幅《草书七言联》为例,给大家做一个具体分析:

我们知道,书法家创作虽在当下,但它的结字造型、运笔用墨、章法构成,都曾学习借鉴了历史上的书法经典。无论他的艺术风格是妍媚漂亮,还是朴拙荒率,都与数千年书法发展的历史血脉相连。而这一点,正是书法家的作品与江湖人士的涂鸦笔墨的根本区别。换句话说,前者有历史感,而后者只是在当下玩弄笔墨;前者笔笔都是写在历史里,而后者下笔浅薄,毫无取法。

于右任如何能够“以碑入草”

于右任《草书七言联》

“袖中异石未经眼,海上奇云欲荡胸。”这是于右任的《草书七言联》(上图)联语的大意是:收藏奇石的朋友来了,虽然还未见到他藏在衣袖中的那块异石,但你已经激动不已,充满期待,仿佛是海上奇云在胸中激荡、翻腾。这是一幅很适合赠送朋友的联语,不知出自何处。于右任曾多次为友人书写此联,而以此作写得最好。

出生于清朝末年的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后来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他早年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后为国民党元老,曾任国民政府审计院、监察院院长,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的创办人。2012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吟诵于右任的诗《望大陆》,表达争取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的愿望。一时间,于右任的名字在大陆家喻户晓。1964年他85岁在台湾去世,终未能再回大陆。

于右任如何能够“以碑入草”

北魏《石门铭》

而作为书法家的于右任,他不仅是继赵之谦、沈曾植、康有为之后的碑学大家,而且是在碑学发展走入末路之时的关键人物。他以自己北碑南帖兼融并蓄的艺术实践,进一步推动了碑派书家的转型,拓展了碑学发展道路。文豪林语堂评价说:“当代书法家中,当推监察院长于右任的人品、书品为最好模范,于院长获有今日的地位,也半赖于其书法的成名。”

早年,于右任学习书法自然受到清末碑学风气的影响,以北魏《石门铭》《龙门二十品》为范本,奠定了他书法的碑学根基。在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以后,他认识到书写简便的草书在日常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便转而学习草书,并且于1932年在上海成立标准草书社,研究整理历代草书,试图将草书的书写标准化,解决草书难写难认的问题,以便推广运用,节省大众精力及时间,以利于国计民生。这实际上是于右任对草书字形的第三次“建模”

于右任如何能够“以碑入草”

北魏《龙门二十四品》之一

大家知道,草书有着不同于其它书体的独特字形,而且自成体系;草书字与字之间往往差别细微,它对结字规范性的要求甚高。正所谓“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尤可记文。”(孙过庭《书谱》)人们常说:“草书出了格,神仙认不得。”为了减少草书结字的错误,早在南北朝时期智永以王羲之书法为蓝本,书写了《真草千字文》,这是书法史上第一次对草书字形的“建模”。他总共书写了800多本,遍施浙东各寺,作为人们临习草书的范本。第二次草书字形的“建模”是在草书盛行的明代,韩道亨总结宋代以来民间流行草书结字法则,编写出了《草诀百韵歌》,为人们书写草书提供标准化的字形。民国以后,于右任针对社会上草书书写存在大量不规范甚至错误的问题,大力倡导草书结字的标准化。他书写《草书千字文》,以期为草书建立“标准模型”;并且成立“标准草书社”,以社团的力量推广标准草书,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于右任如何能够“以碑入草”

于右任《草书千字文》

而这幅《草书七言联》就是既体现了他从碑派书法,转而为标准草书的巨大变化,又表现出他以碑入草,与北碑书法的血脉相连。

从字形上看,于右任的碑派行书都是体势开张、雄健宽博,而这幅草书则是体势内敛,拗峭遒劲。上联的“中”字的竖、“石”字的撇都是紧结而不放纵,“异”“未”“经”三字的最后一画也是敛锋收笔;下联中的每一个字的最后一画,也都不是向下出锋,连带取势,而是或回抱向上、或平出收锋,或折笔回锋。作品字字独立,上下并不牵连,这种书写方式,无疑是受到东汉和魏晋章草的影响,但是一些字的结体却又是怀素《小草千字文》的帖派面目。于右任习草也曾临此帖,而怀素此帖就是一反他早期的《自叙帖》连字连画、汪洋恣肆的书风,变得平静内敛。于右任的标准草书在结字造型上,正是有着怀素晚期书风的神韵,是怀素小草的继承和强化。

于右任如何能够“以碑入草”

唐 怀素《小草千字文》

从笔法上看,于右任毕竟是以碑为底、以帖为用的。他的草书是以碑入草,用碑书来改造帖派擅长的草书,通过化用碑书的字形和笔法,来消除帖派草书的纵肆奇姿,让它变得易认;消除草书的连字连画,让它变得易写,从而使草书标准化,成为大众容易掌握和使用书体。这幅对联许多字笔画的转折处并非圆转,因为他没有采用帖派草书的“使转”笔法,而是采用碑书的方折,如“袖”“中”“海”“奇”都是如此,“异”“经”“眼”“上”的最后一画也是化用章草笔法。于右任在用碑法强化草书线条的形式感和质感的同时,又能表达帖派草书中锋行笔、夭矫多变的笔姿和灵气。“异”“云”“荡胸”二字,都是笔势宕逸迅疾,提按顿挫,摇曳生姿。

于右任如何能够“以碑入草”

一般来说,对联作品的欣赏是要将上下联并在一起,然后从上下、左右来看它的整体效果。如果这样看,作品的开头都是浓墨重彩,挥笔而下,时有飞白。不过,上联短于下联,墨色上重下轻;字形也是上端字大,下端字小,从整体布局上看不够平衡,这是作品的不足之处。

写草书,或以篆法入草,中锋行笔,如锥画沙;或以楷法入草,作草如真,点画分明。而于右任这幅草书作品以碑法入草,从容淡定,古拙拗峭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打通了魏碑与小草,这不仅为碑派书法开创了新境界,同时也为草书在现代找到了新的意义与发展方向。因此,于右任被誉为“二十世纪碑派书法大师”。当然,他将在艺术表现上原本最丰富、最灵活的草书标准化,以适应日常书写的需要,这虽然在草书的实用和推广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标准化必然大大限制草书的艺术表现力,导致草书的整齐划一和僵化,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一个败笔

于右任如何能够“以碑入草”

王世国著作《当代书法评鉴》《书法非常道》《中国书法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