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份的美国,是彩色的🌈。 这两天,你要是走在美国街头的话,你会发现无论是在路边、餐饮店、书店还是哪里,都能看彩虹色的饰品。这些“彩虹”为什么在今日漫布美国大街小巷? 因为10月11日这天,是美国的“国家出柜日”(National Coming Out Day,简称NCOD),是一个属于性少数群体的节日。所谓“出柜 (coming out)”,是英语俚语,是公开承认自己是同性恋的意思。 ▲书店里用彩旗装饰 ▼路边的彩色展示桌 在“出柜日”这天,大家除了能看到各种彩虹饰品外,在社交平台或者海报上,还会看见一个常常伴随着彩虹出现的一个词汇——LGBT。有人也许会好奇,这是啥意思呢? LGBT🏳️🌈指代的是认同性别文化多样性的群体。它是四个单词的缩写,即:
有时,它也可能加入Q来代表酷儿(Queer,也有同性恋的意思),或者是正在探讨自己性向的人(Questioning),从而变成“LGBTQ”。现在,LGBTQ这个词用来统称所有性取向或性别认同和传统认知不一致的群体。
“出柜日”可以说是美国平等开放精神的象征之一,证明美国社会对各种多样性文化有着极大的包容性。但纵观美国历史,尽管美国的建国原则是平等和民主的,但它也有忽视基本人权的历史。如今,任何一个我们了解到的民主权利,其实都历经过反抗与斗争才换来。LGBTQ也不例外。他们为争取自身权益斗争了近百年。 20世纪50年代前: 1950年前,美国的社会风气是极度保守的。因为宗教和政治原因,同性恋被认定为一种罪。同性恋者在社会上被广泛敌对,在法律上也不受保护,LGBT们并不敢公开承认自己的性取向。如果公开承认,不但可能受到家庭、学校、工作场所和整个社会的歧视和排挤,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险。
20世纪50年代: 1950年的美国社会对同性恋仍存在很深的偏见与歧视。并且LGBTQ开始被认为是一种“病态”——1952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将同性恋列为一种精神障碍。 1950年,美国第一个正式的LGBTQ组织马太辛协会( Mattachine Society)成立 LGBTQ还继续遭受着不公平的对待。当时的美国政府部门的职位明令禁止同性恋就职。如果你公开同性恋,你会找不到工作、被人辱骂殴打、拖进残酷的同性恋集中营、接受让人麻木的电击和化学阉割。 1955年,组建了美国最早的女同性恋组织(Daughters of Bilitis) 20世纪60年代: 60年代,是个寻求解放和得到解放的时代。在这十年中,民权运动(Civil Rights Movement)兴起,弱势族群和受压迫的美国人都在要求改变。 黑人和女性的平权运动如火如荼,LGBTQ也开始为自己争取基本人权的保护,进行了最早的LGBT权利抗争运动。例如:1969年爆发的“石墙暴动”(Stonewall Riots)。 在“石墙暴动”之前,美国的警察经常对同性恋酒吧和夜总会进行搜查,并且逮捕同性恋。但凡发现有同性接吻、牵手、甚至出现在同性恋酒吧,警方都可逮捕。但1969年6月的一个晚上,石墙酒馆外的LGBTQ拒绝了警方的逮捕,并发生持续了5天的冲突。这是LGBTQ们第一次抵抗警方,因此被认为是同性恋维权的历史上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甚至代表着美国同性恋平权运动的起点。 LGBTQ的🏳️🌈游行——骄傲游行(Pride Parade)便是为了纪念石墙暴动 20世纪70年代: 随着LGBTQ群体的活跃程度不断提高,LGBTQ平权运动在多个领域取得进展,LGBTQ者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大家不用再对自己的性取向头偷偷摸摸,可以对自己的身份采取更加正大光明的态度。 1970年的“同性恋解放日”,华盛顿“马太辛协会”成员在纽约街头。 1978年,同性恋权利活动家吉尔伯特·贝克(Gilbert Baker)设计并缝制了史上第一面彩虹旗,作为LGBTQ平权运动的徽标。这也是彩虹旗的由来。它自上而下有8种颜色:每个颜色分别代表着性、生命、愈合、阳光、自然、艺术和魔幻、宁静与和谐、精神。 🏳️🌈彩虹旗的由来🏳️🌈 20世纪80、90年代: 经过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激进和反叛的思潮,宗教的权威体制遭到了冲击,美国人的自身价值观发生了不少变化。虽然LGBTQ平权运动的声势不断壮大,但社会上的非议声依旧不断。
此政策的核心为,美国政府虽不支持同性恋者参加军队,但军队中的长官不得询问军队成员的性倾向(不问);同时,LGBTQ者只要不主动表示他们的性倾向(不说),长官就不得试图揭露、驱逐同性恋者。 但这项政策被认为是另一种歧视。直到2010年,美国国会才终于通过法案,废除了“不问不说”政策,允许同性恋者平等参军,并可以在军队中公开自己的性取向。 1993年人们抗议克林顿针对军队同性恋颁布的“不说不问”政策(Don't ask, don't tell) 21世纪,同性婚姻逐渐走向合法化。 婚姻被许多保守派视为最后的一座堡垒。美国大多数保守派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因为《圣经》中写道:“上帝对婚姻的定义由一名男人与一名女人组成。“ 使得他们反对允许同性结婚,获得法律认同。 1996年9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就签署了《联邦婚姻保护法》(DOMA),把同性恋者拒于婚姻之外。 直到民主党奥巴马上台。同性婚姻最终争取到了平等的对待与支持。 2012年,奥巴马首次公开表态,支持同性婚姻。 2015年,美国最高法院以5:4的投票结果裁定,同性婚姻符合宪法。这一裁决结果意味着美国成为全球第21个在全境承认同性婚姻的国家。 2015年6月26日,同性伴侣在最高法院外举起标语庆祝 总之,LGBTQ群体为自己争取公开、平等地在美国社会生活,经过了漫长的斗争——从同性恋者是“隐形的少数群体 (invisible minority)“、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病、同性性行为是犯罪行为,到禁止联邦承认同性婚姻、再到同性婚姻合法。 因为法律上的承认和保护,以及社会的宽容,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柜come out,公开自己的性取向。根据2016年盖洛普(Gallup)的一项调查,自2012年至2016年,美国成年人口中认同为是非异性恋(LGBT,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的人数从830万增长至1000万人次,达到人口中的4.1%。
所以,大家进入了美国大学,不可避免会遇到LGBTQ文化。美国大学大多左倾,也就是更加Progressive,支持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因此,美国大学里队LGBTQ的文化比社会上还要更加包容。 比如,许多美国大学都有专门的LGBTQ中心,用来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资源(提供的实习、奖学金和志愿者机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客座演讲者、系列电影和表演艺术家)、提供咨询等等。目的就在于提升大家对LGBTQ的了解,通过更多的沟通,增加理解和减少歧视,也为对自己性取向、性别认同存疑的同学提供支持和咨询。 所以,大学对LGBT的友好程度,还被许多排行榜列为了美国大学排行的标准之一。大学的服务和资源在排行榜上越高,就说明该大学对LGBT群体更友好,设施和文化上都更加包容。 比如塔夫茨大学 (Tufts University) 专门为LGBTQ学生提供宿舍,名为“彩虹之家”,专为LGBTQ学生以及那些对性别和性问题感兴趣的人设计; 而麻省理工MIT给2017届MBA学生发放Reaching Out LGBT MBA Fellowship, 金额每年至少1万刀。申请要求很简单,只要在申请MBA的时候顺便证明下自己是同性恋、双性恋或变性者,或表态非常支持同性恋社区,就有机会获得奖学金。 还有很多大学,比如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University) 和波莫纳学院(Pomona College),都设有“中性卫生间和淋浴间” (Gender Neutral Bathroom)。也就是说,厕所和淋浴间不分男女,无论你自认为是什么性别,都可以使用,会出现“异性”在你旁边的隔间里解手或者洗澡的情况。 中性卫生间的设立是因为,很多人认为,“性别二元论 (gender binary)”——也就是把人的“生理性别 (sex)” 和”心理性别 (gender)“粗暴地分为“男”和“女”是一件不合理的事情。 英语里的sex指的是人出生时的生理上的性别;而gender则是指人通过后天的社会化,比如媒体、宗教、教育、文化等习得的性别特质。 比如在很多社会里,如果要大家画个小人去代表“男性”,大家通常会描绘一个留短发、穿裤子的,而“女性”则应该是留长发,穿裙子的。因为都是社会潜移默化告诉你,这些是各个性别应该呈现出来的样子。如果一个男性穿着裙子,在性别二元论中就被认为是“不正常”的。 中性卫生间的设立就被认为是LGBTQ群体取得的一个胜利。因为有很多人的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并不一致,比如生理性别是男性,但心理性别是女性,喜欢打扮成女性的外表,他们就不能简单地在原有的“男” “女”卫生间中选择了。因此,设立了中性卫生间,无论你自认为是什么身份,都可以使用。 很多LGBTQ更是改革了语言,以反抗原有的性别二元论。在英语里,“他”是he, “她”是she,拼写和发音是不一样的。因此,LGBTQ群体开发出了新的第三人称"they"来指代那些不认为自己是“他”或者“她”的人。 因此,如果你的同学告诉你,他希望你在谈及他的时候,用一个你没听说过的词指代他,你现在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如果不懂应该怎么用,又怕用错了会冒犯人家的话,其实也不用害羞,请一定大方地问清楚。如果人家告诉了你用they来指代他,但是你却还是用s/he,这才是冒犯哦。 希望大家都能接受原本的自己,无需因为社会压力需要躲藏或者改变。而无论你在LGBTQ上的立场是什么,在美国这个追求平等、开放的社会,当你发现你与其他人存在差异时,尊重和包容是便是最大的美德。 |
|
来自: PeerBang留学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