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咆哮的20年代”:美国1920年代的必读文学

 PeerBang留学 2021-04-06

今年是世界第一次大战(1913年-1918年)结束的100周年,所以被称作是“咆哮的20年代”的1920年代也已将是100年前的时期了。

1920年代在许多方面都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modern)”时期。在此之前,人们没有多少钱可以花在额外的事情上,人们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工作糊口和家务。

然而,在一场永远改变了战争本身和世界地图的世界大战之后,1920年代的美国社会却展现了一个全新的面貌。随着人们从更多的农村地区转移到城市生活,机械化工业取代了农业成为经济重点。收音机、电话、汽车、洗衣机、电影等新式消费品变得垂手可得。许多现代人所熟知的时尚,比如爵士音乐,都在这个时期被发明出来,流行全美。人们从家务中被解放出来,可以享受生活,上层社会更是醉生梦死。

美国女性地位也在这个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投票权(1920年,随着第19条宪法修正案的通过,妇女赢得了选举权)、以及从紧身胸衣和长款结构化服装到更现代服饰风格的自由。女士们剪短了头发,表现出更无拘无束的风度。

而长达13年的禁酒令,则为1920年代带来了地下酒吧和酒精走私。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也是和“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紧密相连的。

“迷惘的一代”指的是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代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和知识分子。这场战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屠杀和破坏,剥夺了这一代人对和平和繁荣的幻想。同时,他们也批判这个时期社会的空虚的拜金主义。因此,这个时期诞生了许多充满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文艺作品。

比如,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这些美国著名的作家和艺术家就是“迷惘的一代”的佼佼者。

这些作家给后世们留下了精彩的文学作品。在这些书中,可以看到20年代的经济、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缩影。也许时代的局限性会让书中的情节与当代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作品中的故事、思想、经历却会与许多现代人的经历有所相似。这使得那个年代的文学作品对今天的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由此,20世纪20年代写的许多小说在当代仍被评为“有史以来最好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在美国,许多“迷惘的一代”所写的书籍被列为了学生必须熟悉的文学作品。学姐想给你推荐其中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易读性的5本书。如果你喜爱阅读,渴望了解美国的历史,这些书都应该读一读。

The Great Gatsby

了不起的盖茨比

长篇小说/历史虚构

豆瓣评分:8.3

发布时间:1925年4月

作者: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

(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

《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是20世纪美国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曾被《纽约时报》评选的20世纪最佳英文小说第二位,仅次于英国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尤利西斯》(Ulysses)。这本书还入选《时代》杂志百大经典英文小说,兰登书屋的世纪百大经典小说。

小说主角杰伊·盖茨比(Jay Gatsby)是一个彬彬有礼、厌世,并渴望爱情的男人。故事大体上讲述了盖茨比费尽周章,想要和他早年间心仪的女生黛西重温旧梦,却不得不分开,最后被冰冷的现实击溃,最后以悲剧收场的故事。

菲茨杰拉德在1925年写完这本书时,“一战”已经结束,“二战”还未发生,全美国都处于一种喧闹的繁荣之中。书中描绘了在20年代,有些人不需要辛勤工作,就可以积累巨额财富。盖茨比就是这样的暴发户之一。他挥霍不义之财,举办铺张浪费的派对的行为,令许多读者都为之惊叹,也体现了当时的收入不平等。

这部小说还体现了当时一个崭新的概念:美国梦。一个白手起家的人可以在这个国家成就任何事业。

然而,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这种想法最终堕落为物质上的贪婪、令人筋疲力尽的安逸和无望的空虚欲望。

在2013年时,这本小书被翻拍为电影,由好莱坞演员莱昂纳多领衔主演。即使你不读这本书的话,也十分建议你在学习了the Roaring 20s的内容后,看这部电影。尝试捕捉电影里面体现的1920年代的特点(经济向好、禁酒令、地下酒吧、flapper女孩、爵士音乐、人们热爱跳舞、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在学姐的视频课里,也节选了很多片段。

《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该书敏锐地抓住了当代社会生活的主题,并以象征手法展现了“美国梦”传奇之下的嘲讽及悲怅。语言流畅,描写生动。文本和阅读难度都达到了高难度英语考试的阅读水平。初次阅读可能会有点难,建议先看一下作者的简介,做到心中有数。

A Farewell to Arms

永别了,武器

现实主义/战争

豆瓣评分:8.4分

出版时间:1929年

作者:欧内斯特·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

《永别了,武器》,又名《战地春梦》,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于1929年写成的半自传体小说。海明威还有部为人所知的著作是《老人与海》。

此书以爱情与战争两条主线,阐述了作者对战争及人生的看法和态度。

故事的主人公亨利是个热血的美国青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红十字会并志愿到意大利战场担任救护车驾驶员,期间与英国护士凯瑟琳相识。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亨利被炮弹击中受伤,在米兰医院养伤期间得到了凯瑟琳的悉心护理,两人陷入了热恋。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发现战友们因厌战而情绪消沉。在部队撤退中,他毅然脱离部队,在和有孕在身的凯瑟琳会合后,历经艰险最后逃到瑞士。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一段幸福而宁静的生活。但不久,凯瑟琳死于难产,婴儿也窒息而亡。命运无情地夺走了他所爱的人,将他一个人留在凄风苦雨中,孤身单影漂泊异乡。

小说在战争的背景下描写了享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深刻地指出了他们的幸福和爱情是被战争推向毁灭的深渊的。

人生只是一场卑鄙的骗局,上帝会让你明白,战争,比死神更让人绝望!

——永别了,武器

欧内斯特·海明威于1924年在巴黎

海明威将严酷的现实主义与沉重悲情的故事结合起来,并巧妙地结合了对战争的现实和令人难以忘怀的战争描写,以及运用了一些抽象的文学技巧,令该书成为经久不衰经典著作的原因之一。

The Sound and the Fury

喧哗与骚动

现代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

豆瓣评分:8.9分

出版时间:1929年

作者:威廉·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

《喧哗与骚动》是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百部世界经典著作之一。作者是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他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这本重要的小说是许多中学生和大学生必读的,因为它既是一部讲授创作技巧的教科书,同时也是一项有趣的人性研究。

这部作品以美国深南州(Deep South,)为背景,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老康普生游手好闲、嗜酒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长子昆汀(Quentin)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不放,因美丽叛逆的妹妹凯蒂(Caddy)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恨疚交加,竟至溺水自杀。次子杰森(Jason)冷酷贪婪,三子班吉(Benjy)则是个白痴,三十三岁了,却只有三岁小儿的智力。

对于这部小说的大部分内容来说,视角都是来自康普生家族几位成员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而最后一部分却突然换成了黑人女佣迪尔茜(Dilsey)充满了距离感的第三人称,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作一补充,归结全书。

该书大量运用了多视角叙述方法及意识流手法,是意识流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派小说的经典名著。以"意识流"的手法通过一个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趋于死亡,真实地呈现了一幅色调惨淡而又凄凉无比的美国南方夕阳晚景,既体现了南方的必然崩溃,又表达了他本人对资本主义价值标准的批判。

小说名字取自《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这部经典的意识流作品读起来较为晦涩,结构复杂,寓意较深,是对读者耐心的较大考验,但其繁复的小说结构和多变的叙述手法让人惊叹,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Red Harvest

血腥的收获

悬疑 / 侦探 

豆瓣评分:8.2分

发布时间:1929年2月1日

作者: 达希尔· 哈米特

(Dashiell Hammett)

《血腥的收获》(Red Harvest)于1929年出版,是由经典“硬汉”小说学派的发明者达希尔·哈米特(Dashiell Hammett)撰写的五部经典小说中的第一部。

这个故事是由大陆侦探事务所(The Continental)的“侦探”Op来叙述的,其中很多故事都取材于哈米特在平克顿侦探社担任特工的经历。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那个野蛮而艰苦的世界。在那里,暴徒和走私犯统治着城市,诚实正直的男人和女人少之又少。而《血腥的收获》以美国禁酒令时代为背景,讲述了有组织犯罪最猖獗的时期,讽刺地描述了遍布全国无数城市的腐败现象。

故事开始是侦探OP受小城帕森威里(Personville,又称Poisonville)一个名叫唐纳德·威尔逊(Donald Willson)的人雇佣来到城里,帮助他揭露城市中的腐败和犯罪活动。这个城市是美国中西部工业城市,在禁酒令期间被犯罪团伙占领。然而他还没来得及见到威尔逊,就发现威尔逊被人残忍地谋害了。一系列调查与抗争的故事也由此展开......

全篇故事情节复杂且曲折,当中涉及到了许多罪恶势力,包括流氓、赌徒、黑良心的律师以现任警察局长和警察队伍中的败类等形形色色的坏蛋纠集而成的强大恶势力。基本上可以简化为一个陌生人来到镇上,凭借智慧与勇气让坏人互相厮杀,直到他们彼此彻底消灭,并让灰烬中的社会出现一个更光明的未来。

"Hammett’s prose was clean and entirely unique.His characters were as sharply and economically defined as any in American fiction.”

—The New York Times

哈米特现在被广泛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优秀的神秘作家之一。它的同类小说有五部,一部是《血腥的收获》,另外四部是《瘦子》(The Thin Man)和《马耳他猎鹰》(The Maltese Falcon)、《丹恩家的诅咒》(The Dain Curse)、《玻璃钥匙》(The Glass Key)。喜欢悬疑推理小说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

Death Comes for the Archbishop

大主教之死

长篇小说 / 历史虚构 / 宗教

豆瓣评分:7.7分

出版时间:1927 年

作者:威拉·凯瑟

(Willa Cather)

《大主教之死》(Death Comes for the Archbishop)是威拉·凯瑟(Willa Cather)1927年的晚期小说之一。这部小说在1931年的《现代图书馆》系列中再版。1923年至2005年被《时代》杂志评选为“百佳英语小说(100 Best English Language Novels)”,并被《现代图书馆》评选为“20世纪百佳英语小说”

《大主教之死》故事是根据威廉·豪利特(William Howlett)对新墨西哥州大主教拉米的教区牧师麦切博夫神父(Macheboeuf)生平的记述改编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期,讲述了两名法国天主教传教士拉图尔神父(Latour)和他的助手兼朋友约瑟夫·瓦兰特神父(Joseph Vaillant)负责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地区重建教区,并从该地区腐败的牧师手中接管教会的冒险经历。

小说中,拉图尔是一个具有反思性和见多识广的人。瓦兰特则是一个冲动,热情,擅长筹集资金。拉图尔有崇拜者,而瓦兰特能能够更接近人民。他们都是深具信仰和富有献身精神的人,他们为了遵循使命,自愿作出了许多牺牲,令这本书闪耀着正直和高贵的光芒……

这是一部情节优美的小说,故事中包含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历史人物。是College Board官方权威推荐英文读物之一。


咆哮的2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突出时期。通过“迷惘的一代”作家的作品,我们也得以读懂这个时期社会的思潮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但这一切轻浮和过剩的生活,会在1929年被再次打回谷底。随着1929年10月华尔街股市突然大幅下挫崩盘,美国迎来了苦不堪言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不得不向那狂欢的、富裕的生活告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