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诊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04-06

日本学者还有面部三区划分法,将眉以上的部位叫上亭,诊断与脑有关的疾病;从肩以下到鼻下沿叫中亭,诊断与呼吸系统有关的疾病;鼻以下的部位叫下亭,诊断与消化系统有关的疾病,如图1-11。以上各国学者对颜面分属部位的不同划分法,可供参考。

颜面望诊之时,必须掌握面部的脏腑分属,方能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如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所说:“看病必察色,察色必观面,面各有部位,不可不知。”面部与脏腑相关部位的划分,有以下几种。

1.明堂周身部位 根据《灵枢·五色》划分为:鼻为明堂;鼻端为准头(面王),属脾;两侧鼻翼为方上,属胃;前额为庭(颜),属首(头)面;眉间为阙,其中阙上属咽喉,阙中(印堂)属肺,阙下(山根、下极)属心;下极之下为年寿,属肝;年寿左右属胆;两颧之下为中央,属大肠;中央之外属肾、脐;中央之内,面王以上属小肠;面王以下,唇上“人中”两侧,属膀胱、子处(子宫)、睾丸、阴茎;两颧属两肩;颧后属臂;臂下属手;目内眦上属膺、乳;两颊外侧为绳(挟绳而上),属背;循牙车以下(下颌骨),属股、膝、胫、足;口旁大纹为巨分,属股里;两颊曲骨为巨屈,属膝膑(图1-7)。

2.面貌分应脏腑 此在儿科应用较多。根据《素问·刺热》划分为:额为天庭,属心;颏为地角(颐),属肾;左颊为青龙,属肝;右颊为白虎,属肺;鼻为面王,属脾(图1-8)。

3.五官分应五脏 《灵枢·五阅五使》云:“五官者,五脏之阅也。”据此划分为:喘息鼻张是肺病;唇黄者乃脾病;眦青者是肝病;舌卷短而颧赤者是心病;颧、颜、耳色黑者是肾病。若以五风病而言,口色赤者为心风,目下色青者为肝风,眉上色白者为肺风,鼻色黄者为脾风,颊肉色黑者为肾风(见《素问·风论》)。

在进行分部色诊时,应注意比较面部上下、内外、左右的色泽差异。由于面部中央主要与脏腑相应,四周主要与肢体相应。因而色泽变化见于中央,多为脏腑病变;见于四周,多为相应肢体病变。

分部色诊还要注意病色的动态变化趋势。如色从中央渐渐向四周散开,多为病由重转轻;反之,则为病情加重。从病色的位置看,病色在下,多主下部疾病;病色在上,多为上部病变。如印堂、额部色泽改变,大多与心肺疾病有关;鼻以下的人中、颏部色泽改变,大多与肾、膀胱、子宫的病变有关。

【临床运用】

(一)面部色泽

色与泽的异常变化,是人体不同病理反映的表现。不同的色反映着不同的病证,而泽则反映着机体精气的盛衰。一般而言,凡气色鲜明、荣润者,说明病变轻浅,气血未衰,其病易治,预后良好;如面色晦暗、枯槁者,说明病变深重,精气已伤,预后欠佳。

(二)五色善恶

凡面色明润含蓄者为善色,表示脏腑并未大伤,神气仍旺,预后良好;若面色晦暗暴露者为恶色,说明五脏之中有一脏败坏,或胃气已伤,精气大亏而神已衰,预后不良。由恶色转善色的,是病有转机;由善色转恶色的,则是病情加重。

此外,病与色也有相应与不相应之分,病与色相应为正病正色,若反见他色,病与色不相应,称为病色交错。病色交错之中,又有相生相克的善恶关系,相生为顺,病情多不严重;相克为逆,证多凶险。例如肝病见青色为相应,是疾病的正常现象(相应);若见黑色(水生木)或赤色(木生火),是不相应中的相生之色,属顺证;若见黄色(木克土)或白色(金克木),是不相应中的相克之色,属逆证。余脏仿此。

患者的面部有时有相兼的颜色出现,相兼之色可分见于不同部位,也可浑然一体。如白色兼黑、兼黄为相生之色,兼青、兼赤为相克之色。依旧是相生为顺,相克为逆。但在临床上要灵活应用,不可拘泥于此而过于机械。

(三)望色十法

1.浮沉 浮是指色显露于皮肤之表,一般出现在疾病初起,提示病在表、在腑;沉是指色隐约于皮肤之内,提示病在里、在脏。病色初浮而后沉,为病从表入里,由浅入深;反之,病色由沉而转浮,提示病情好转,或病邪欲解。如果久病、重病反见两颧浮红,是虚阳浮越的表现,提示病情危重。

2.清浊 清是指面色明亮,病属阳证;浊是指色泽晦暗混浊,病属阴证。病色由清转浊,为阳证转阴证;由浊转清,为病由阴出阳。

3.微甚 微为色浅淡,多见于正气虚或病邪轻;甚为色深浓,多见于邪气盛或病势重。

4.散抟 散是指病色疏离,如云彻散,为病程比较短暂,邪未积聚的表现;抟是指病色壅滞、团聚,为病久不解,病情深重。病色由散变抟,为病情加重;由抟变散,为病情减轻或病邪欲解。

5.泽夭 泽是指肤色明润有光彩,提示虽病而气血未衰,病有生机;夭是指肤色枯槁,提示精气受损。先泽后夭,多为病趋严重,病情恶化;先夭后泽,多为正气渐复,病有转机。

(四)面部五色

1.青色 青色内应于肝,为足厥阴肝经之本色。主寒、主痛、主气滞、主血瘀、主惊风等。

青色主要由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瘀滞所致。如寒甚或痛极,可致经脉拘急,阻碍气血运行而致面色发青或青紫。如阳气不足,不能温运血脉,气血运行迟缓,或气机壅滞,血行不畅,均可出现青色。

面色青紫,甚则青灰,可见于心阳暴脱、心血瘀阻的真心痛发作时;面色口唇青紫,可见于肺气闭塞、呼吸不利时;某些心脏疾患,可导致面色、口唇持续青紫。

肝胆证候,面上常出现青色。如目下颜色青白,伴精神抑郁,手指麻痛,小腿转筋,多为肝虚风;面目青黑,突然不能说话,四肢软弱甚至不能站立者,多为肝虚寒;颜面青色,善怒,胁痛,咽干者,多为肝实风;面青目赤,多为肝火上炎;面青赤而晦暗,多为肝郁气滞而化火;面青颊赤,多为寒热往来之少阳病;妇女面青,多为肝强脾弱,少食多怒,月经不调。

此外,小儿高烧,面部青紫,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最易察见,为将发惊风的先兆;阴寒内盛,心腹疼痛,可见苍白而带青的面色;两颊青黄,眩晕呕吐,多见于痰厥头痛;而脾病见青色,多属难治。

2.赤色 赤色内应于心,为手少阴心经之本色。主热证。赤甚为实热,微赤为虚热。

满面通红,兼高热烦躁汗出,多见于热性病热盛期;面红目赤,头胀头痛,烘热阵作,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午后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多为阴虚火旺;如久病、危重病患者,突然出现颧颊绯红如妆,或如涂油彩,伴呼吸短促,汗出肢冷,脉微欲绝,为阴盛格阳,虚阳浮越之戴阳证,属真寒假热的危重征象。而肺病若见赤色,多属难治。

3.黄色 黄色内应于脾,为足太阴脾经之本色。主虚证、主湿证。多因脾失健运,气血不充;或脾虚运化失司,水湿停滞;或水湿蕴结脾胃,熏蒸肝胆;或胆汁瘀积肝胆;或感受疫毒等所致。

面色淡黄,枯槁不泽,肌肤失荣,形肉瘦弱者,称为萎黄,多因脾胃气虚、长期慢性失血、小儿疳积、虫证等,使营血不能上荣所致;面色黄而虚浮,称为黄胖,多因脾气虚弱,湿邪内阻所致。

面目肌肤一身尽黄,称为黄疸,多由脾胃、肝胆湿邪阻滞,或瘀血内停日久等原因,导致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所致。色黄而鲜明如橘皮者,称为“阳黄”,为肝胆湿热蕴蒸所致;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称为“阴黄”,多由寒湿内停,困遏脾阳或瘀阻日久而成;发病急骤,面目深黄,伴高热神昏,发斑吐衄者,称为急黄或瘟黄,因感受时行疫疠所致。

4.白色 白色内应于肺,为手太阴肺经之本色。主虚证、主寒证、主脱血、主夺气,白为气血不荣之候。凡阳气虚衰,气血运行无力,不能上荣于面;或失血耗气,血脉不充;或暴吐暴下,阳气暴脱;或外寒侵袭,经脉收引等,皆可致面色发白。

面色淡白无华,口唇、爪甲均无血色,称为淡白,为营血不足之征;面色白而虚浮,称为[插图]白,多为阳气不足,水湿泛滥;面色白中带青,称为苍白,如伴见形寒腹痛,多为外感寒邪,或阳虚阴盛,阴寒凝滞,经脉拘急;若急性病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常为阳气暴脱的证候。

此外,在热性病过程中,如因内热过盛,阳气郁闭于里,不能布达于表,亦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症,属于真热假寒,患者多有舌红绛、尿短赤、胸腹灼热等里热炽盛的表现,可资鉴别。

5.黑色 黑色内应于肾,为足少阴肾经之本色。主肾虚、主寒证、主痛证、主水饮和瘀血。肾为水脏,阳虚水饮不化,水气上泛;或阴寒内盛,血失温养;或肾精亏耗;或阴火内戕,或瘀血内停日久,均可见黑色。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多由瘀血日久所致;面色黑而干焦,提示肾精久耗;面黑如煤炲,环口黧黑,为足少阴肾经之气绝;眼眶周围见黑色,多见于肾虚水泛的水饮病,或寒湿下注的带下病;面色黑而暗淡,多为阳衰阴盛之候;面部黑褐斑,常见于老年人肾精虚衰,也可见于血瘀、肝郁气滞、阴虚火旺等病证。

(五)面部形态

1.面部浮肿 是指面部皮肤肿胀、光亮,按之凹陷不起。浮肿有阴阳寒热虚实之分。如头面水肿,肿势较速,继则上下肢和腹部肿者,为阳水,多因肺气失宣,三焦壅滞,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致;而肿势较缓,


10.面部蟹爪纹 据报道,面部出现蟹爪纹对一些疾病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有人通过对105例患者面部蟹爪纹的分析,认为蟹爪纹的分布与主病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心病以颞区布纹为主,肝病、肝肾同病以鼻、颊区为主,肺病以颧区为主,肾病以颊区为主,脾病缺乏特异性[12]。蔡纪明观察到98例肺癌患者中,有70例两颧部有蟹爪纹,占71.4%,且蟹爪纹有随临床分期而加剧的趋势。而对58例“慢阻肺”的观察结果,两颧有轻重不等的蟹爪纹者有44例,阳性率为76%。且其阳性率和程度与气道阻塞的程度及肺循环障碍的病理改变成正比,哮喘、单纯型慢支、喘息型慢支、肺气肿、肺心病的蟹爪纹阳性率依次增加,程度依次加重[13,14]。

11.面部白斑 在儿童面部,浮现如小指头至拇指头大小的淡白色圆斑,呈单发或多发(图1-12),为有蛔虫病的征象。斑大,表明蛔虫多;斑小,表明蛔虫少[51]。

12.面部粟疹 在儿童面部的前额或两颧部,散布着碎米样大小,顶端钝的白色粟疹(图1-13),为有蛔虫病的一种征象。粟疹多,表明蛔虫多;粟疹少,表明蛔虫少[51]。

13.特殊病容 常见的特殊病容如下:

惊恐貌,表现为眼珠突出,目光闪亮,具有惊惧的表情,遇外界声响、光线刺激时加剧,多见于小儿惊风或狂犬病患者。

苦笑貌,表现为牙关紧闭,面肌痉挛,古称摄口风,见于破伤风患者,在新生儿又称为脐风。

狮子颜,表现为前额与眼周有肿块凸起,眉发脱落,状如狮面,见于癞病(麻风)患者。

[插图]

图1-12 面部白斑

[插图]

图1-13 面部粟疹

满月貌,表现为面如满月,皮肤发红,常伴痤疮和小须,见于肾阳不足的患者,如皮质醇增多症(库欣综合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

先天愚型患者的面容表现为眼距增宽,目外眦微上翘,鼻根低平,口常微开,弄舌流涎,智能低下等。

14.日本医者研究发现,可将相貌分为以下五种:

(1)结核型的人,以脸细长,下巴瘦而窄,两眼瞳孔间隔近为特征,此型人易患肺结核。

(2)肾脏型的人,以脸长而窄,瞳孔间隔宽为特征,此型人易患肾炎。

(3)溃疡型(内脏下垂型)的人,其面容介于前两型之间,瞳孔间隔不宽不窄,以眼窝下陷明显为其特征,此型人胃溃疡的发病率高。

(4)恶性贫血型的人,整个脸大而宽,脸下部更宽,下巴呈锐角,两瞳孔间隔异常宽,鼻根部和上唇之间距离短,面色发青或为苍白色,多数面色不好。

(5)胆囊型的人,以脸宽而圆,下巴稍圆,瞳孔间隔窄为其特征。当面色红润,红中带黑紫色倾向时,易患胆结石;当面色苍白时,为肾脏系统有病的表现(图1-14)[4]。

[插图]

图1-14 相貌与易患疾病图

(六)感觉异常

1.颜面疼痛 主要指颜面部整体或部分皮肤疼痛。若面痛呈阵发性、烧灼性或刀割样疼痛,痛时面红汗出,口干溲赤,为风热挟痰阻络所致;面部呈抽掣样阵发疼痛,痛剧时面苍,遇冷加重,为风寒挟痰阻络所致;面部灼痛,遇怒加重,心烦胁胀,多为肝郁化火所致;面痛日久,痛如锥刺,固着不移,面晦舌暗,为气虚血瘀所致。

2.颜面麻木 是指面部皮肤肌肉麻木不仁之状。若突然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为风邪外袭;面麻伴见头重脚轻,多为肝风内动;若颜面麻木,口渴便干,为阳明火邪上扰;面部麻木,伴见语言不清,流涎不止,多为风痰阻络所致。

3.额部发热,扪按患者额部热,为发热;扪按时额部不热,为不发热。若额上热甚于手心热,为表热;手心热甚于额上热,为里热。

4.《四诊抉微》载有一种半岁小儿按眉端的诊法,可供参考。即以无名、中、食三指,按于发际额前眉心之间。小儿头在左,举右手;头在右,举左手。食指为上,中指为中,无名指为下。三指俱热,主外感风热、鼻塞、气粗、发热、咳嗽;三指俱冷,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发热吐泻。中、食二指热,主上热下冷;无名、中二指热,主夹惊;食指热,主胸中气满,乳食不消[5]。由于半岁小儿属哑科,脉诊则哭闹而不准,故按眉端诊法在临床上具有参考价值。

【现代研究】

(一)临床研究

湖南名中医谭礼初在面部望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上唇内应膀胱、子处,妇人停经,上唇色暗晦者,多是闭经;色明润而泽者,常属早期妊娠。年寿位于鼻的中央部,属肝;耳门位于耳前部,为胆经所循。此二处气色暗浊而呆滞,又双目内眦白睛血脉曲张充血较明显者,常有胁痛之证。久病或年老突然患病者,如果面色艳明而浮,皆为不祥之兆,切不可误认为病情好转,宜慎察之。又面似饥色,多是失眠;目下色青,每主遗精;妊娠面青,为母亡之兆;妊娠舌青,子无生机[3]。

郭连澍观察了50例白血病患者的面色,其中[插图]白无华者30例,晦暗者7例,苍黄者4例,萎黄者2例,潮红者1例,苍白者6例[15]。蔡纪明观察到肺癌患者的面色多见[插图]白、苍白、不光泽、潮红、紫红、面红如妆、面部蟹爪纹、晦暗、萎黄等异常表现,尤以两颧部为显著[13]。

赵国仁依据临床观察总结为:心衰患者面色黧黑;风心病二尖瓣狭窄、闭锁不全者,面色萎黄,两颧微红;肝硬化和肝癌患者,面色苍黑,或黑如炲;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面色黯黑萎黄;脾胃虚弱患者(如恶性网状细胞瘤、再生障碍性贫血、贫血、慢性肾炎、氮质血症等),面色萎黄;肺脏疾患患者(如慢性支气管扩张、肺癌),面色[插图]白、青晦,或面色[插图]白、颧红(如肺结核);肿瘤患者,面色多晦暗;高血压患者,面色多焮红;急性白血病患者,面色多死黄色;慢性白血病患者,面色多青晦萎黄;休克患者,面赤如妆;血小板严重减少者,面色如虾血等[16]。

魏中川报道,胃下垂患者年寿部多呈青褐色,形如豆状,色素的浅深与病程长短有关;胆囊炎患者鼻煽两侧呈浅黄色或深绿色,豆样,呈椭圆形[17]。叶有福认为,面部出现青筋(静脉)凸起,表示阴部有疾病,在男子为遗精、阳痿;女子为闭经、月经不调,甚至子宫下垂;儿童为疳积、营养不良等[18]。

夏德馨认为,两颧黯黑带青、额头色黑都是有瘀;面颊光滑,分泌物如油者,是湿浊重的表现,此类人免疫功能下降;面颊色素沉着的贫血患者,多属再生障碍性贫血;面色萎黄的贫血患者,多属溶血性贫血;面色淡黄的贫血患者,多属缺铁性贫血;面部痤疮多,大部分是HBsAg阳性;鼻头圆形,加上有毛细血管扩张暴露者,多为肝硬化;父母有特殊疾病遗传者,耳内常潮湿,耳屎多[19]。

张仲信等通过200例的观察,发现绝大多数脏痈初期有高热症状,同时伴淡黄而萎之面色,不似一般病症热退后面色即可正常,此为脏痈望诊的特征[20]。虚静认为,眉上发白为肺初患病,喘息鼻张为肺已患病,两眉间发暗为肺已久病;前额出现赤色为心初患病,舌卷短、颧呈赤色为心已病,两内眦之间出现青紫色为心已久病[21]。

韩文领按病种对面容归纳为:风湿性心脏病面容,表现为面色黄肿,两颊暗红,口唇青紫,常伴心悸、呼吸困难等;先天性心脏病面容,常见口唇青紫,尤其是哭吵或剧烈运动时明显;充血性左心衰竭面容,表现为面色苍白或发绀、浮肿、出汗、烦躁、表情痛苦,常伴急剧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肺心病面容,表现为口唇、面颊青紫,下眼睑浮肿,常伴咳喘、呼吸困难[22]。

还有人报道,望面部白斑可诊断小儿蛔虫病[23,24],但其诊断价值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

蒯仰山认为,小儿脉来疾驶难凭,以察面色为要。如面赤多眵,眼泪汪汪为麻疹症状之先驱;面青主惊风,面白为中气不足,多主泄泻吐利;面黄为脾胃久伤或湿热内蕴等[25]。鄢裕光发现小儿急腹症时,面呈灰白无生气;重症心脏病时,面呈青黄色且水肿,两唇红紫,口部张开,呼吸困难;副肾上腺病变时,面呈青铜色;重症白喉病者,面部微肿,呈蜡样苍白[26]。

国外亦有人认为,面部是人体外部反映图,脏腑有疾病时,其面部相应部位能提供内脏的信息。如颜部雀斑意味着足寒、夜尿症;眉上雀斑表明肢体疲倦,或为疼痛,或扭伤;眉上有压痛点提示上肢或肩部疼痛[27~29]。日本医者认为,面颊部与肺有关,该部肌肉柔软丰满呈黄色湿润,为肺功能良好的象征;面颊小而尖,是面部肌肉和脂肪少,为肺虚弱者,这种人如果面部只表现潮红,是患肺炎的征兆;面颊过于潮红者,为肺功能不好;面颊部如现红蜘蛛网样毛细血管,多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4]。

(二)实验研究

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扩大,面部诊法的实验研究在国内外已逐步开展起来,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测色技术的应用 1926年G.Sheard第一个对人类面部肤色光谱反射特性进行了研究[30]。1939年E.A.Edwards等人对不同人种面部皮肤光谱反射特性进行了测定[31]。1948年G.B.Buck等人对103名美国白人面部肤色的光谱反射特性进行了测定,并且与黄种人、黑种人进行了比较[32]。1956年日本德桥正对日本小儿面部皮肤色泽进行了测定,发现从新生儿至9岁的儿童,其面色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新生儿面色偏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黄的颜色,然后又再增加红的颜色[33]。1967年日本色彩研究所在对本国人面部肤色分光测定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套标准肤色标,应用于临床实践[34]。日本阿部氏采用测色仪器,对肺结核患者面部进行测定,发现肺结核患者面部皮肤色调偏于青白,其采光度和色调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异[35]。

日本竹之内诊佐夫为了准确测定面部皮肤温度,利用摄像机与电视机进行彩色照相,发现面色与温度的关系是:温度从高到低,面色依次为白、红、橙、黄、绿、绛红、紫、青绿、蓝、黑共十色,每色温度差0.3℃,以面白、红为实;橙、黄为稍实;黑、蓝为虚;紫为稍虚;绛红、绿为正常。将拍照结果与患者“十二经虚实症候群”调查表的症状作对比,在36名受试患者中准确率达80.5%[36]。

国内面部色诊的实验研究是从1978年开始的,如林仲贤等采用自动测色仪,对我国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少年、成年人的面部色度进行了测定。测量结果表明:个体间及年龄组间的反射率差别很大[37]。1983年蔡光先等人首先采用日本色差计(Cp6R1001型)对中医面部色诊进行较为系统的客观化、定量化研究,发现如下:

①正常人面部色泽的变化为:L值(表示光泽度),女性普遍高于男性,男女都有随年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a值(表示红光),女性普遍高于男性,男女亦有随年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b值(表示黄光),男性普遍高于女性,而且男女都有随年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年龄组间亨特坐标值两两比较,发现20~16岁组与50~60岁组之间的面色差别最大,为2.99NBS,系可觉差别;20~29岁组与30~39岁组之间面色差别最小,为0.58NBS,系轻微差别。

②正常人一日四时的面色变化为:早晨光泽度高,红光与黄光比例适中;中午光泽度尚可,红光最高;傍晚和夜半的面色光泽度较低,黄光较高。

③正常人春夏秋冬四季面色的变化为:春季L值稍低,b值稍高,面呈稍青之色;夏季L值、a值最高,面呈红润之色;秋季L值稍低,b值最高,面呈稍黄之色;冬季L值最低,a值与b值相等,面呈稍灰暗之色。

④病理五色定量测定结果为:L值(表示光泽度)的顺序为:淡白组>红赤组>萎黄组>青紫组>暗黑组;a值(表示红光)的顺序为:红赤组>暗黑组>青紫组>淡白组>萎黄组;b值(表示黄光)的顺序为:萎黄组>暗黑组>淡白组>青紫组>红赤组。

⑤气血阴阳四虚证、五脏病、温病、肺结核、血液病、慢性肝炎、黄疸、贫血等不同中医证型的患者,其面部色泽L值、a值、b值的变化均存在着一定的特异性[38~43]。

上海中医学院俞雪如用SZ-∑80分光色泽仪,30/30同轴光纤探头,对肤色偏白、偏黄、偏青、偏黑者分别在面部8个点进行测试,发现表示亮度与色度的Y值各组有明显不同,亦证实了正常人面部有五色(暂时缺赤色)分布趋势,为中医面部色诊提供了重要的客观指标与定量数据[44]。

2.红外成像技术的应用 红外成像技术是当代一门先进的遥感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个科学领域。国外在医学上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如乳腺、甲状腺等浅层组织的癌症检查,烧伤面积和深度的测算等。近二十多来此技术也应用于中医诊断,尤其是颜面诊法的研究中[45,46]。陈振湘等为了寻找正常人面部红外线辐射量的分布规律和诸脏腑面部反映区的关系,对914名健康人进行了面部红外线辐射量的观测,结果各脏腑在面部反映区温度存在一定差别,表明正常人面部不同部位皮肤的红外辐射量是不同的。通过对面部左右两侧温度的比较,发现914例正常人中,两侧对应点温度左右对称者(温差0.5℃以下)为207人,占22.65%;左右较对称者(温差0.5~1.5℃)为667人,占72.97%;不对称者(温差1.5℃以上)占4.38%;对称和接近对称者总计874人,占95.62%。表明正常人面部红外辐射量左右基本上相等[47]。王鸿谟等对46例健康青年红外面图的测试结果,其颜面总平均温度为34.94℃,其红外面图的特点为:①左右基本对称,②额温较高,颊温适中,鼻温、颊温偏低,分别与面貌色部心、肾、脾、肝、肺区相应[48]。

在病理方面,陈振湘等利用红外技术探索了内脏阴阳寒热在面部的反映规律,共观察100例,按面图特点分为三组:Ⅰ组为黑颊组,30例,面图暗区(表示温度较低)占优势,表示寒盛,属阴证。临床上寒像明显,面图与临床符合率为94.4%。Ⅱ组为白颊组,23例,与临床表现符合率为76.4%。Ⅲ组为明暗分布均匀或较均匀组,共47例,临床上有寒象者仅占1/2。结果表明:内脏的阴阳寒热可以在面部反映出来,这为《灵枢·五色》中的理论提供了证明[49]。

日本竹之内诊佐夫等以热像图作为面部望诊手段,根据颜色判断虚实,白者为实,黑者为虚。心脏病和子宫病患者,在面部的心区和生殖器区可出现反映[36]。

陈振湘等还利用红外成像技术对32例心痹(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患者的红外面图进行了治疗前后的对比观察。微波针灸治疗前,红外图像明暗分布不均匀者21例,占65.63%;均匀和较均匀者11例,占34.38%;左右不对称者7例,占21.88%;对称和较对称者25例,占78.13%。治疗后即刻观察,明暗分布均匀和较均匀者,由11例上升为18例,即由34.38%增加为56.25%;对称和较对称者,由25例增加到29例,即由78.13%增加到90.63%。红外成像技术证明了微波针灸对心痹患者面部温度的调整作用。实验中还与2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正常人红外面图明暗分布均匀和较均匀者占85%,左右对称者占90%,表明正常人与心痹患者的红外面图有明显差异[50]。可见红外成像技术促进了望诊的客观化、定性化和定量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