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其实意不在酒啊,酒以成礼,杯满情长

 闲云野鹤qpab3u 2021-04-07

酒,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诞生一开始,就与生活息息相关。杯酒下肚,既是物质的满足,也是精神的灌溉,让人在体验美味后,有了兴致,打开心扉畅聊。

常言道“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 逢年过节用酒,使迎来送往更加隆重。待客会友用酒,让真心显露,可维系人际。独自小酌时,酒可宽慰心灵,助长情感抒发,达内外和谐之境。

中国人丰富的生活,以酒为纽带。

01 “尊”,始道珍重酒一杯

最初的酒礼来源于“尊”。

古人把盛酒的“尊”放在德高望重的人身边,以示敬重。这种表达恭敬与重视的习俗延续下来后,便产生了“尊”字,即后来的尊敬。

夏商周时期,酒礼是整个“礼”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人们崇礼重义,讲究酒礼致和。并制定了在当时极为严格且具体的饮酒礼仪,对宴席列位、入席礼仪、座位顺序等都做了规定,酒礼的原始雏形初步形成。

于是,后来有了“敬酒”。在“筵席”上(也称“酒席”),人们根据主宾、长幼身份依次序敬酒。主人敬酒,客人回敬。对于不胜酒力或不饮酒的宾客,则设茶代酒。

在重要的场合,或重要的人物出现,也定有酒在侧。立功报捷有庆功酒,对立下功劳的人表示肯定,与众人分享喜悦。求师学艺有拜师酒、出师酒、谢师酒,以示对师长的尊重,并表达决心。酒成为重要事件的催化剂。

02 “吉”,良辰美景酒作伴

民俗中的酒礼,则与自然节令紧密相连。

每逢过节,用酒成礼。酒与民风、民俗相容,成为传统节日中的一部分,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和精彩。

除夕、春节、元宵节,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是继往开来之饮。“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全家举杯共饮,其乐融融,预示新的一年如绵绵酒香,喜福连绵、万事如意。端午,是怀念、感恩之饮。“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人们采艾辟邪,饮菖蒲酒、雄黄酒,以祈福辟邪。并划龙舟、食粽子,怀念屈原,以酒寄情。重阳节,是高瞻远瞩、荡涤胸怀之饮。“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这日登高赏菊,佩插茱萸,把酒问盏,纵享清欢。中秋,是相聚、团圆之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月色下团聚的家人,吃月饼,饮桂花酒,共叙真情。

赏心乐事,有酒相伴,情感在酒中传递、升华。酒随着周而复始的节气、时令,承载一代代人的美好记忆。

03 “情”,满怀心意斟酒来

酒礼使知己好友的交往显得真挚、厚重。

从前山高水远,一旦相别,再见则难。所以每当知己远行时,朋友必设酒饯行,以祝愿友人一路平安、顺遂。

《诗经·大雅·韩弈》中记载周代践行,“韩侯出祖,出宿于屠。显父践之,清酒百壶”。到了诗情浪漫的唐朝,人们以酒送别更甚。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骆宾王交好的友人即将远去,临别相赠的,是恰若玉壶冰酒纯洁、澄净、醇香的心,何等赤诚。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李白与杜甫两人相知相惜,用醉饮解离别之苦,饮着酒把附近的亭台楼阁、名胜古迹都游览完了,仍舍不得,还没真正分别,就郑重相约下次同饮。 情谊之深厚、浓郁,非借酒表达不可。

在饯行的酒礼中,感情与友谊得到加深。这种礼别延续至今。

酒作为载体,传递、凝聚着古往今来人们的情感,与节日文化、民风民俗一起,形成酒礼,参与、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其实意不在酒啊,举起这杯,饮下的是情深,说出的是真心。人生几何,又有多少这样的机会。所以人们都无比珍惜情谊的交流与贮存,也希冀同饮之人都拥有美好生活,共享和乐。于是,在酒中,纵览风景,在酒中,体验炽热情感, 在酒中,探寻人生真谛。

版权声明:部分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