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瓣9.0高分:一个回眸,一次握手,央视这神仙节目成了!

 山有木兮木有云 2021-04-07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整点电影(ID:hizddy)

观众的眼泪不值钱!

你们能想象袁隆平老人家跟300多年前的科学家“握手”吗?

央视这档名为《典籍里的中国》的节目就真给演出来了。

图片

不止是我,基本上看过的人都眼泪哗哗吧?

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和现代科学家袁隆平的这一段古今对话,让人无语凝噎。

从演技到剧情,都是一绝。

图片
图片

还有第一期《尚书》的名场面:

“古代护书人”伏生离开前,深深回眸,满含先辈对后世的嘱托。

很多人都在感慨,市面上的穿越剧真得学学《典籍里的中国》。

图片

今天我们就来唠唠这档聚焦中华文化典籍的全新节目,一档用典籍故事讲述五千年华夏文化的节目。

坦白讲,一期哭倒观众一片,并不是它的本意。

而观众哭,却扎扎实实是在节目中被文化传承所触动。

图片

无论是节目效果还是节目细节,抑或是古今对文化传承的情怀,都细腻得让人颇有感触。

它一出现,就让人知道中国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有多高了!

图片

为什么要从典籍里看中国?

人的记忆是会随着人的消逝而消失的,然后历史变成传说,传说变成神话,成了不可靠的故事。

书的出现就是为了更好地记忆和传承。现在我们重新翻开这本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只是,用电视节目宣扬古典文化是好事,也是难事。

好在,让所有人在快节奏中学习知识。

难在,一旦处理不好就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

不得不说,这一点《典籍里的中国》就处理得非常妙。

对古书有尊重与敬仰。

第一期节目《尚书》。《尚书》素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美誉,为了更好地呈现它,主创团队前后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酝酿、打磨。

咨询了65位相关专家,查询了68本相关书籍和上千篇论文,整理了几百万字的资料,剧本前后修改了53个版本。

最终,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尚书》版本。

第二期,则选择了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有史家经典,也有科技创新,题材不同却一样影响深远。

图片

对舞台有设计与要求。

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单一平面舞台不存在。

要的就是多维度空间,沉浸式感受。270度的立体舞台,就是为了让观众能更有实感地穿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图片

用演绎的方式打破学习的枯燥,用舞台的方式突破观众的想象壁垒。

完美呈现节目效果,还需要背后专业团队的支持。

为了让舞台多元化,也为了方便观众解读,《典籍里的中国》现场请来了专家学者讲述那段历史中有意思的故事。

图片
图片

节目在根本上下足了功夫,也就是这些功夫,才让这档节目格外扎实。

打好了坚实的地基,下一步就得看里子能不能撑起观众的期望。

里子怎么看?

从细节。

图片

一部作品的好坏,一定是由很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细节决定。

但我实在没想到,有一天我会在电视节目中研究细节。

想要还原一个年代,就得从衣、食、住、行全方面下功夫。节目中展示的舞台剧,食住行都可以暂免的情况下,衣就成了重头戏

第二期《天工开物》里,李光洁分别扮演宋应星青年、中年和老年。

三个年龄段的角色,挑战显而易见。

图片

上妆细到连手上的汗毛都全部刮掉。

图片

尽管每位人物出场只有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服装却没凑合。

晁错出场时,背景为西汉初,设计团队便参照了文景时期长沙马王堆西汉墓、青州香山西汉墓等出土的服饰。

头上的长冠和武弁帻,一秒就拉人进入情境。

图片

台词也有小心思。

古今穿越的舞台,伏生跟着撒贝宁来到现代,在图书馆中正好遇到现代学生在游览图书馆,听到“手机下载”。

图片

“手机下载”对于生活在古代的伏生来说可太陌生了,怎么让他理解是最大的问题。

如果真的一板一眼解释它的真正意义,完全就是为难几千年前的老人家。

撒贝宁的解释就很巧妙:“所有的人用这面'小镜子',就可以了解全部信息。”

小镜子,是在古今文化碰撞下的专属解释词。

方便易懂,着实有心了。

图片

而想要把作品影视化,最大的难点必定是在演员的演技上。

再好的设计,碰上拉胯的演技也只能功亏一篑。

但,看到倪大红和李光洁的瞬间,观众的担心一下子就烟消云散。

毕竟,在老戏骨面前说担心演技,这不是在闹吗?!

倪大红开场一个手势就将伏生老者的形象立住了。

伏生坐在桌边看书,喝完手中的茶想要放下茶杯,手晃了好久才勉强将茶杯放进托盘里。

图片

手的每一下颤抖都是演技的体现,也是伏生已经年迈、老眼昏花的写照。

《天工开物》印成之日,宋应星捧起这部为国为民之作,小心翼翼地翻开。

图片

眼里有逆境中终于完成心愿的感慨,亦有对兄长们难以言表的感激。

别看每个片段时间不长,可往深了挖,总能发现一些惊喜。

整个舞台带着独具的魅力让观众沉沦。

观众的哭点源于这些细节的累积,但又不是感动于这些细节。

换句话说,这些细节是成功的关键,但观众的泪点在于细节汇聚后的内涵。

图片

或许,在看完节目开头的观众反应后,很多人都在想:哭什么?

有什么好哭的,不就是一档电视节目吗?

《典籍里的中国》是一档电视节目,但它又超越了观众对节目的固有印象。

戏剧舞台式的呈现,如果放在话剧院里,就是一场极具戏剧张力的现场表演。

图片

每一个舞台与舞台之间的转换,每一个故事点的切场,都紧紧抓住观众敏感的情绪,跟随戏剧情节一步步走进历史。

倘若放在电影院中,又是一个兼具表演层次和泪点情怀的春节大片。

伏生一生太过传奇,如果没有他,《尚书》早就失存。

当年,伏生在回家途中偶遇乱兵。伏生的儿子为了保护书籍不受损害,当场被杀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后来,伏生的夫人病重,偶遇路上逃难的人想要烧点书籍取暖,被夫人制止。那是用儿子的命换来的东西,得好好守护。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最终,伏生的夫人冻死在大病中。

图片
图片
图片

而这些书籍却因为多年的雨水浸泡和蚊虫啃咬变得残缺,成为伏生心中的痛。

提及未能守护好书籍,伏生伏案痛哭,就像一个孩子。

图片

伏生一家爱书、护书,是对书籍的爱护,更是对天下人的爱护。

所有的一切皆是从人本出发,这也是《尚书》带给后世的道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最后的伏生穿越千年与小学生的对话,是一场舞台设计,更像是在表达千年来的传承。

因为他,才有了后来的《书》。

后世也因为读《书》,才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图片

这样的传承在第二期《天工开物》里也有体现。

宋应星年轻时立志要做“田里的圣贤”,希望天下人衣食富足。

图片

后来,他便把讲述种粮食的《乃粒》作为《天工开物》的开篇,可见其“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内在理念。

而在300多年后的现代,科学家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与宋应星曾经的梦想,其实异曲同工。

图片

图片

袁隆平的超级稻,就是在续写当代的《天工开物》

一期《天工开物》,让人看到中国人的智慧和创新。

很多人提到中国创新,第一反应会是四大发明,而这部典籍就刷新了我们的认知!

全书共十八卷,123幅图,记载了百姓汲水舂米的日常工具,制取海盐、炼铁纺织……

图片

《天工开物》甚至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可以说是非常高的评价了。

有人说,如果宋应星当时去英国,应该能拿很多专利。

图片

其实就像蒙曼教授在节目中说的:

“宋应星、宋应昇和涂绍煃这三个人其实就是一个创新组合,袁隆平院士和他的团队是创新组合,屠呦呦女士和她的团队也是创新组合。

“这一个又一个组合就是一代又一代的追梦人,始终秉持着用科技造福民族、造福世界的梦想,传承着深深地刻在我们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创新基因。”

图片

《典籍里的中国》承载了太多,也融汇了太多。

无论是快节奏的生活还是浮躁的人心,我们都不该忽略书籍带给我们的力量。

历史从来都不该是历史,我们更应当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去供养现在的自己。

那些被保留下的经典应该成为后世的精神明灯,这是《尚书》的意义,也是《典籍里的中国》的情怀。

所以,《典籍里的中国》有对古籍和历史的敬畏;

有对表演的热忱和揣摩;

更有对每个眼神、每个动作的细致要求。

像这样的文化节目,怎么能不成呢?

本文图片来源:《典籍里的中国》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