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建筑名苑(ID:jianzhumingyuan)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 我们整理了22个墓园建筑设计案例 关于死亡空间 这些设计或许能给大家带来 新的思考与感悟 人口激增与土地的加速开发导致了墓地的价格在近几年飞速飙升,部分墓地每平的单价甚至有比肩住宅的趋势。尤其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的地界,常常能见到“满山遍野”的墓地,一位名为Finbarr Fallon的建筑摄影师曾经花费了5年的时间,记录下了香港各处的垂直墓地景观,并给这组照片命名为《死亡景观(Dead Space)》。 《死亡景观》中的部分墓地。摄影:Finbarr Fallon 死后的人们被这样密集地安放,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对于墓地来说,这的确是一种更为高效的形式,而对于长眠在其中的人们来说,高度密集排列的墓碑却似乎少了几分体面。 在这个祭祀追思的时节,我们开始思考:什么样的墓地空间能让死者以更体面的方式走向永恒? 对于生者而言,什么样的空间能更好地承载思念,并在追思中找到生的安慰和希冀?能传承属于此地的生死哲学或是健康的生死观? 01 韩国思安墓园 来自韩国的建筑工作室IROJE Architects & Planners在光州为逝者而设计的一处“社区式”的墓园。数以万计的灵魂以死亡的名义在此相聚,犹如城市中的居民一般。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希望按照城市的尺度来构建一套完整的设施。 墓园鸟瞰 每个单独的建筑体量以排屋的形式呈阶梯状分布在场地中。被草坪覆盖的屋顶使整个项目在鸟瞰时如同一块完整的绿地公园。 建筑体量以呈阶梯状分布在场地中 被草坪覆盖的屋顶使整个项目在鸟瞰时如同一块完整的绿地公园 尺度适宜的“排屋”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社区,并通过斜坡和台阶上的路径与其他的社区相连。共享的设施包括小公园和广场,以及位于每个“社区”之间的灵堂。 按照城市尺度构建的完整设施 墓地细部 主广场位于最底层的入口处。光洁的水池周围环绕着耐候钢材质的高墙,犹如在向到来的人们示意,这里是一个崭新的宁静世界。 入口处的水景花园 水池和高墙示意人们进入一个崭新的宁静世界 不同区域通过斜坡和台阶上的路径相连 景观细部 仔细想来,墓园又并非属于逝者。人是由体、肉、灵、魂四个部分构成的。当“体”和“肉”被埋葬于墓中,它们终将随尘土完全消逝;而当“体”和“肉”被烧为灰烬时,它们仅仅成为一种象征,无法再见证肉体的存在;代表着意志、情感与激情的“灵”最终也会随着死亡而熄灭;唯有“魂”能够从死亡中留存下来:它是一种不受限制的存在,能够从人类的躯体中自由进出。可是,即使是“灵”,在失去了属于人间的肉体之后,它也不会再停留在墓园之中,而是被驱逐到另外一个世界。 墓园由一系列小小的“社区”组成 悼念塔内部 印第安人流传着一首名叫《化作千风》的诗歌: “不要在我的坟前哭泣, 墓园夜景 也许正如这首诗歌所言,居住在墓园里的其实并非逝者,而是我们对于逝者的回忆。我们应当把墓园当做一个回溯记忆和审视自我的场所。这样一来,扫墓的举动也就成为了一种对于生命真实度的确认。因此,我将这座墓园设计为一处仅存在于当下的场景,在任何一个自我怀疑的时刻,它都将在一种肃静的氛围中促使我们想起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从草坪望向悼念塔 光之庭院 设计方:IROJE Architects & Planners 项目地点:韩国,光州 项目时间:2016 02 Campos de Paz 公墓 依教堂而建的公墓是灵魂最好的归所。这处位于哥伦比亚麦德林市的公墓由两大部分组成:火葬区和骨灰祠。 摄影:Federico Cairoli 同传统意义上偏功能性的火葬区不同,Campos de Paz公墓的火葬区域中部,有着一块圆形的镂空顶,视觉观感极其震撼。 摄影:Federico Cairoli 骨灰祠则依靠在一旁整齐排列,第一次前来哀悼的人们可以通过方便的检索系统很快地定位逝者骨灰的位置。 摄影:Federico Cairoli 在白天,室内的光线全部依靠顶部的自然光,让整体空间显得更加自然。 摄影:Federico Cairoli 虽然这处公墓的建筑体量比较庞大,采用自然光的目的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节能环保,由顶部倾泻进来的光线也让整个空间多了一份庄严肃穆之气。 公墓的入口处 / 摄影:Federico Cairoli 设计方:Hector Mejía、Juan Felipe Uribe de Bedout、Mauricio Gaviria 项目地点:哥伦比亚,麦德林 项目时间:1998 03 Altach 公墓 在建筑设计工作室Bernardo Bader Architekten看来,公墓的设计应该基于信仰和葬礼仪式,传达出很多关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独特理解。他们将这种理念融入进了奥地利福拉尔贝格州的一处公墓中。 摄影:Adolf Bereuter 这是一处专为穆斯林打造的公墓,不同于传统的宗教公墓,这里的设计并没有过多宗教元素的注入,反而更趋于简约。 对于墓地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将其与周围的荒地做出区分。 摄影:Adolf Bereuter 室内设计则尽可能简洁,大面积采用原木材质,使得整体空间的氛围感呼之欲出,毫无疑问,这和我们传统观念里的宗教公墓有着极大的差别。 摄影:Adolf Bereuter 设计方:Bernardo Bader Architekten 项目地点:奥地利,福拉尔贝格州 建成时间:2012 04 真驹内泷野墓地 ▲项目动画视频 项目位于日本北海道,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了以巨大的佛像为中心的真驹内泷野陵园。 这是日本札幌的 真驹内泷野墓地 墓地主人为墓地30周年的开幕而建成一个陵园 从高空你会发现 巨大的花坛中出现了半个遮面的佛头 你脑袋往下探: “呵,还真是座大佛。 藏得真深!” 这个神秘兮兮的地方就是——墓地公园! 要说面积之大,这座陵园在日本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小堪比32个札幌Dome足球场。 陵园的主人想以大佛为中心,将这里改建成北海道地标性的建筑,于是请来了安藤忠雄。墓地主人找到安藤的时候,那个大头佛还只是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冷寂。 这座大佛在这里安坐了30年 ▼ “我希望啊,这里,是小孩子也会高兴来的地方。” 和墓地主人想法出奇地一致,安藤忠雄要以诗意包裹着所谓的“平等”,在安藤心里,即使在最黑暗无奈的墓地,也可以有绝对的光明。 安藤忠雄 ▼ 当今建筑界最具影响力的怪才 “埋起来了,反而显出大小。”安藤这样说。正因为看不到全身,才能引人想象——确实,这样娴熟地运用心理学也是安藤忠雄一贯的作风。 然后,他把佛包了起来。 来设计标志性的大殿。 安藤决意要为这尊大佛建造一座佛堂, 这座佛堂与传统红木头黄柱子, 青顶大殿的佛堂不一样。 它的特别之处在于, 将整座佛像整个“埋入'地里, 最终取得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 远观大头佛殿, 不管从任何角度看,都只能看到佛头。 ▼ 围绕着佛头, 是开满了薰衣草的整个山坡, 从山丘顶一直延绵到山丘脚下, 为混凝土的建筑增添了一份生机。 ▼ 到了冬天, 积雪将山丘覆盖。 茫茫雪景中, 只露出大佛充满禅意的头像。 ▼ 顶部植物掩盖下的, 是简单的清水混凝土建筑。 这种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 常被安藤用于设计中。 ▼ 佛殿以一条135米的路为中轴线对称 这条路连接着入口和+佛像 也是到达佛像的唯一道路 ▼ 不仅只是包起来, 进入这座神秘的建筑之前, 安藤忠雄布局了16.2×61.2米的水上花园。 长道和佛殿之间, 还横卧着一个16.2×61.2米的水池, 水池中部并没有连接两边的桥, 要参观者从墙边小路绕过。 ▼ 参拜大佛的路上, 必需经过这个水庭, 让参拜者不得不迂回前行, 反而增添了神秘感和仪式感。 水池后是一片宛若洞穴的地下通道, 仍是安藤惯用的混凝土材质。 进入殿内的通道呈扇形, 斜上去的墙壁两侧没有花哨的装饰, 将混凝土元素运用到极致。 ▼ 越往前行, 大佛也从下至上渐次呈现, 不禁让人愈加心生激动。 走道顶部也经过了精巧设计, 锥形褶皱增加佛殿内部的立体感。 进入佛像前的这个扇形的结构, 是安藤为了让整个佛像更加神秘而专门设计的。 ▼ 走过这条长道,先看到佛脚, 到了尽头,才发现别有洞天。 ▼ 一刹那, 眼前光明。 因为头顶的光, 观赏者从这样的角度看上去, 佛像庄严而肃穆。 长达40米的通道尽头终于显现出了大佛的样子。 通道模仿古代石窟群遗迹建成,极具神秘感。 终于,等走到渐渐明亮的通道尽头, 仰视,才能窥见大佛全貌。 ▼ 若想接近信仰,不可直接到达, 必须经过曲折的水路、幽深的地道, 利用精妙的空间来营造出朝拜的仪式感。 无顶的锥形空间内,大佛静坐其中。 冬天雪也会落入,四季景色皆能看到。 光线透进佛殿内, 明暗对比下大佛极具庄严, 大佛的头像正好与蓝天白云相映, 翁顶内壁的条形褶皱, 被设计成有具象的光束, 巧妙而震撼。 ▼ 05 Hooglede (BE)德国军事公墓的接待亭 Gijs Van Vaerenbergh为位于Hooglede(BE)的德国军事公墓设计了带有六个交叉拱顶的接待亭。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年纪念活动为框架,建筑师二人组Gijs Van Vaerenbergh受Hooglede (BE)市政府委托,为德国军事公墓建造一个接待基础设施。这个六拱顶亭子灵感来源于古典拱券建筑,但同时也做了新的诠释。 带有六个交叉拱顶的接待亭 从一个大体量的不同角度切出六个对角拱顶,营造了一个由复杂拱顶和不同形状尺度的柱子结构所覆盖的空间。 最终呈现的作品是一个观赏机器,呈现自身与周边环境。在这个亭子设计中,Gijs Van Vaerenbergh延续了他们在之前所做的实验主题。 公墓中的六拱亭 对角拱顶切口 自2018年8月开始,六拱亭就伫立在Hooglede (BE)德国军事公墓的地块上。亭子的功能是作为接待设施,根据观看方向,框选不同的环境片段。 亭子以古典拱券建筑为灵感 亭子的灵感来源于古典拱券建筑,如墓地中的历史建筑Honor Hall,但是建筑师对这一悠久的建筑语言进行了新的诠释。Gijs Van Vaerenbergh 将9×9×5米的大体块以不同角度切割出六个对角拱顶。 一个大体块中切出六个拱顶 复杂拱顶和不同形状尺度的柱子结构限定了被覆盖的空间。超大尺寸的柱子容纳了精巧整合的卫生间空间。 形状尺度不同的柱子 柱子与拱顶一同限定了被覆盖的空间 巨大的柱子可以容纳巧妙布置的厕所 环境片段 每一个拱形空间都框选了不同的环境片段:墓地、周围景观和另一边的空地。 不同的角度形成了亭子不同的观赏片段 然而,根据观看角度的不同,亭子也塑造了自身的片段,它形成了一个弧形中的弧形这个图案游戏,由于光线对拱顶的影响而突出不同的片段。 拱形空间框选了不同的环境片段 因此,亭子作为一台观景机器,突出环境也突显自己。在六拱亭中,Gijs Van Vaerenbergh延续了他们在其他装置中进行的实验。 拱形空间与环境相互渗透 亭子内看向周边住宅 “裁剪”是他们构思和设计过程的重要策略,在这个作品中,裁剪以全新的方式被运用。 此前,Gijs Van Vaerenbergh完成了他们的国际知名项目如: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Labyrinth, Upside Dome, Framework and Arcade。 亭子细部 光线在弧线上产生光影游戏断裂为绿化塑造空间 断裂为绿化塑造空间 亭子周围的地面空间被构想为一个空间装置,希望将入口空间作为对公墓整体布置的重要补充。 深色混凝土表面被裂缝式分割,象征了战争时候被破坏的焦土。为了留出绿化和种植空间,建筑师策略性的移除了许多混凝土碎片。 周围深色混凝土被裂缝式分隔 地面既可以作为停车区的铺装广场,也可以作为和绿色墓园相连的郁郁葱葱的公园。 景观设计由Gijs Van Vaerenbergh与LAMA景观建筑师合作完成。 移除混凝土碎片作为自行车停放处 06 Pardesiya 开放式公墓 位于以色列Pardesia一片墓地前的Open-sided Shelter构筑物是送葬者集合地,它是葬礼前和葬礼进行中诵读悼词之地。该建筑有两个入口,其中较小的供逝者家属使用;另一个较大入口供其他送葬者使用,入口可直达空旷建筑。对于建立在城市中的开放式公墓来说,因为取消了传统的建筑外墙,如何将公墓内的氛围与外部区分开是一个难题。Ron Shenkin Studio用他们的作品给出了答案。 摄影:Shai Epstein 这个建筑所处的地区位于乡村,设计师最初设计在建筑的周围建立新的住宅和商业建筑。但在后来的设计过程中他们结合周围的环境,综合考虑后取消了之前的设计,在建筑边上建立了一个纪念碑,希望给予死者更加安静的环境。 摄影:Shai Epstein 在建筑的北面有一个曲折的线形混凝土结构,从西侧的地面开始延伸,并且从窗户边向上,到达屋顶以及天花板,最后通过墙壁落在地面。就像人的一生,“ash to ash,dust to dust”。 摄影:Shai Epstein 你似乎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结构看似简单的墓园背后的含义,对于生者来说,他们比任何人都需要一个这样的场所来缅怀故人。 设计方:Ron Shenkin Studio 项目地点:以色列,特拉维夫省 项目时间:2015 07 Memento墓地纪念碑 这是位于比利时Borgloon中央墓地的雕塑纪念艺术品“Memento”,它静立在景观坡地之上,迎接与自己邂逅的人们。白色的纪念品有着光滑的外币和马赛克般的陶瓷内壁。狭窄的入口里面是一个圆形的小尺度空间,这里与外界和天空有着微妙的联系,给予到访者不同往常的感悟。一天之中,光影在这里流动,也使得凸起的内壁瓷砖块形成不同的机理感。透过缝隙,可以看见墓地的景观,以及日落时分的夕阳慢慢消失在山坡之后。 08 &(Ando) 日本的 UA 建筑事务所,通过设计一个概念性的大理石墓碑,想要创造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团结的新葬礼概念,取代日本常见的叠层方型坟墓,重新构想了传统的佛教墓地。 09 戈尔丹莱德勒纪念馆 NFO建筑事务所与雕塑家Petar Barišić合作的戈尔丹莱德勒纪念馆日前已在克罗地亚的科斯塔伊尼察市Čukur山上对外开放。该纪念馆是为了纪念1991年8月10日在此被狙击手结束生命的戈尔丹莱德勒。 面对着乌纳河谷壮丽景色的纪念馆是建筑与雕塑的融合体。其造型为一个纯粹的圆环,人们通过一条铺在草坪上的混凝土石板弯路到达,地面上的每一块混凝土石板都刻有戈尔丹莱德勒年度纪事,直至最后一块空空如也--这是戈尔丹莱德勒死去的那一年。 圆环中的玻璃被弹孔穿透,这象征着狙击手射向戈尔丹莱德勒的子弹。此种表达方式让人们直面事件的真相。同时这个完美的不锈钢圆环也意味着24年间风景如旧的大地上的生活具有连续性。从河对岸看,这件作品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阳光反射板。 10 布里昂家族墓园 ▲动画漫游Tomba Brion(3分20秒) “每一个人都会很快乐地到这里。小孩在此游玩、小狗跑来跑去。所有的墓园都应该这样。” --- 布里昂 “成为诗的表现形式”是斯卡帕对Brion墓园的定义。 入口处两个完美的圆环,使人们联想到交织在一起的结婚戒指。一个普遍而古老的概念,变成了一种具体的建筑形式,来表达向死而生的诗意。 「人物历史」 1968年布里昂夫人为了纪念其亡夫 - Brionvega电子商业帝国的创始人,而委托斯卡帕设计墓园。项目至1978年建成,卡洛·斯卡帕本人于同年逝世,也最终长眠于此。 「建筑师」 20世纪最神秘和被低估的建筑师卡洛·斯卡帕( Carlo Scarpa),其建筑以充满了细节而著称,大多数建成作品位于威尼斯。在设计思想上对安藤忠雄存在着很大的影响。 「地理位置」 墓园位于意大利北部的圣维托,背靠 Asolani 山丘,以壮丽的Mount Grappa山脉为幕布,在田耕村庄中孤立而沉默地安睡着。 「建筑平面」 最初卡洛·斯卡帕的设计仅为68平方米,但后来又扩大到与老墓地相邻的2000平方米以上的面积,从根本上改变了项目的规模。 记忆・追溯重生 一台诗意的机器,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视觉感,唤起内心深处的记忆,让悲伤化为充满希望的祷告。 “L”形建筑环绕着原有公墓的两侧,离侧入口最近的家族教堂,倾斜45度立于水面。 阴影下标志性的双环便是主入口,左转至一个宽阔的水池,池内睡莲绽放。 漫步池内走廊,可看到尽头有一冥想亭,恍如来到苏州园林,但是又多了几分乌托邦的脱离感。 穿过“双环”洞口,走过像船一样的石棺,伫立于亭中,突然,所有痛苦的部分消失了,遗忘了恐惧,黑暗,剩下的只有平和。感觉到风在附近的田野上吹来,远处教堂的钟声叮咚响起。 细节・元素的对话 很少有公墓建筑能够与人们交流,与时代共生。 卡洛·斯卡帕对建筑局部与整体的观念充满了哲学的意味,建筑并非纯粹抽象的空间,而是不同元素间的关系,墙、地面、天花、楼梯、门,甚至自然。 当建筑与周围空间建立了联系,不同的元素与之对话。 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卡洛·斯卡帕的结构细节十分巧妙。运用立面的凹凸感,捕捉阳光下的阴影,运用墙的端部,表现墙的厚度感等,给人一种古典的韵味。 景观・自然的入世 明代计成《园治》说:“构园无格,借景有因”。 中世纪欧洲 Hortus conlusus(封闭花园)的构造,与东方园林精致的技术密不可分。 卡洛·斯卡帕避免了传统的中轴对称的墓地设计手法,而选择了近似中国园林的漫游式布局。 明钱榖《求志园图》 站在冥想亭里,透过“斯卡帕双圆环”的开窗,可以看到镇上古老教堂的钟楼和阿索罗山的景色。在新景观中,斯卡帕精致的“雕塑”作品与该地区的特色形状产生了共鸣。 隐喻・感知大师 现代主义建筑的另一个分支:形式让步于隐喻。 由于墓园的特殊性,设计中蕴藏许多充满隐喻的细节,双环除了有爱情之意,也象征生死轮回。 在达到冥想亭之前,那神秘的双圆池也暗示着另一个空间的存在,通过狭窄的、相对封闭的长廊,凸显之后空间的开放感。 同样充满了隐喻与象征的布里昂墓棺,是全园的点睛之处。棺木置于一块略微下沉的圆形地面上,上面跨一拱桥,其意象来自早期基督徒尊贵墓地形式“Arcosolium”,这个词又有方舟之意。拱相互倾斜,暗示着Brion夫妇的跨越生死互相倾听的爱情。 公墓看似是哀悼时光与生命逝去的废墟,但却成为植物攀爬的表面。植物的蜿蜒并非意外,设计的水池、水道,甚至在被水填满的混凝土缺洞,都是这个墓园的生命之泉。 设计方:卡洛·斯卡帕( Carlo Scarpa) 项目地点:意大利的北部小城桑维托(SanVito) 项目时间:2019 11 德国墓地改造项目 这片墓地位于历史街区的中心开放地段,需要将其改建成为一个新的开放空间。设计师将墓地前后两端与现有的两条街道相连,并发展出与墓地和教堂为之协调的结果。 新改建的景观强调与老教堂之间的互动。在坡地上流淌的混凝土道路让人在行进的过程中体验与教堂的不同关系。道路上按压上植物的花样,成为景观体验的重要一部分。 站在高的那条街道看老教堂,可以清楚的看见通往教堂的路径,而到达教堂后回 阶梯道路路程更短,低调的位于两侧,运用的材料是石材和木材,间或种上草。教堂身后的下坡路段被处理成为种上椴树的石材院落。院落的铺装纹样是拱门式的,与相连的街道铺装样式相同。 12 秦皇岛阿那亚祠堂项目 不求恒久远,只求意未尽。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 We don’t ask to be eternal beings,we only ask that things do not lose all theirmeaning. ——Antoine deSaint-Exupery 鸟瞰效果图 效果图 平面设计图 立面设计图 总平面图 设计方:如恩设计研究室 项目地点:河北 秦皇岛 项目时间:2018 13 镰仓雪之下教会墓园 白天的墓园 ©KOJI FUJII / TOREAL 该项目旨在对教会下辖的墓园进行改造。场地面积为30平方米。地面层需要拥有足够宽阔和平坦的空间来举行葬礼;既有的地下层空间则用于容纳公共墓室,只有特定的工作人员可以进入。 ▼墓园鸟瞰 ©KOJI FUJII / TOREAL ▼墓园外观 ©KOJI FUJII / TOREAL 该墓园的设计概念是让人们感受到从十字架背后散发的复活之光。十字架的背后是天空(天堂)、阳光与月光。以此为背景,十字架横向地漂浮在空中,并支撑在三个十字形的立柱上。这些立柱被固定在既有的地下结构上,起到传递负荷的作用。 ▼平面图 ©TAKESHI HOSAKA ARCHITECTS ▼剖面图 ©TAKESHI HOSAKA ARCHITECTS ▼台阶 ©KOJI FUJII / TOREAL ▼巨大的十字架横向地漂浮在空中 ©KOJI FUJII / TOREAL ▼三个十字形的立柱支撑着十字架 ©KOJI FUJII / TOREAL ▼结构细部 ©KOJI FUJII / TOREAL 地面上的旧结构进行了拆除和防水处理,并更新了饰面。新的平台距离地面的最大高度为650mm;十字架的底面距离平台1850mm,最高处距离地面3000mm。呈水平漂浮姿态的十字架让墓园的观感变得抽象,从一般人的视线高度下很难发现十字架的存在。而另一方面,十字架却是朝向逝者的,不论是从地下仰望,或是从天空俯视。 在白天和月圆之夜,十字架都会在墓园投下巨大的阴影。建筑师相信,这座十字架会为每一位走进教会墓地和公园的访客传布福音。 ▼白天的墓园 ©KOJI FUJII / TOREAL ▼十字架在墓园投下巨大的阴影 ©KOJI FUJII / TOREAL ▼夜晚的墓园 ©KOJI FUJII / TOREAL ▼地下墓室 ©KOJI FUJII / TOREAL “我的眼中总有十字架背后的复活之光。”这句来自教会的话语引领着我们向这座宏伟的十字架靠近。 ▼俯瞰十字架 ©KOJI FUJII / TOREAL ▼俯瞰墓地和公园 ©KOJI FUJII / TOREAL ▼场地平面图 ©TAKESHI HOSAKA ARCHITECTS 设计方:Takeshi Hosaka Architects 项目地点:日本 镰仓 项目时间:2020.05 14 莱克伍德公墓陵园 有着142年历史的莱克伍德公墓曾面临着一个挑战:如何在一个受人尊敬的地标式的环境中创造出一个具有纪念性的属于21世纪的空间。 花园陵园项目正好巧妙地、持久地、优雅地迎接了这个挑战。这个景观涵盖了朝南斜坡上三分之二的建筑,建筑风格展现了一幅空旷的、和平的风景,伴着静静的倒影池、本地树木构成的小树林以及沉思的壁龛——鲜明的当代设计与它的历史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一个新的陵园和接待中心被融进了空间中现存的斜坡上。沿着街道这个建筑群大部分渐渐淡出视线,只有5500平方英尺的花岗岩亭子在保存完好的橡树样品中间映入视线。▲ 新的倒影喷泉是一个零边缘的水池,是在基座上的一层铺路板上的一英寸深的水平面。冬天干涸时,这里就成为了一个活跃的广场。▲ 成熟的大乔木通过风铲、根部修剪和用板桩支撑而被保存,立于陵园后方。梯状的台地缓和了建筑和景观之间的过渡,也为未来的纪念用地提供了可能性。▲ 绿色屋顶使得公墓的“草坪规划”之美无缝地延展成一道新的风景。建筑和风景之间的融合集中体现为有青铜框架的泥土造型,包含地下墓室的天窗。▲ 暮色中的新花园陵园。低矮的地平面使得人的注意力集中在窗户周围强有力的马赛克图案上。在突出的地下墓室之间设计了外部骨灰龛位,这样就可以在花园中进行葬礼。▲ 在教堂的窗户外面能看到的新的花园式地下墓室。突起的草坪面板让人联想到在公墓的土地上的家庭耕地。▲ 花楸树的名字来源于它那雅致纤弱的花朵,对于早期的美国殖民主义者来说,这些花预示着这里的土地已经解冻可以挖掘来建造坟墓并举行葬礼。雨花石能够收集雨水径流使之到达下一级的渗透系统。▲ (左)建筑上没有留通风处,以便通过凸起的青铜或花岗岩边石来建造一系列神圣的区域。 (右)从倒影池上方看到的其中一个外部“花园式龛位”房间,用来纪念骨灰。▲ (左)从内部空间到外面的风景都密切注意了风景的协调。地面上微妙的连接处和一个简单的植被调色板创造出了一种围合感,同时使得建筑的几何形状延伸至景观内部。 (右)一个倒影池起到了教堂和现存的陵园之间的组织轴的作用。这种形式上的关系被一条林荫道所强化,提供了一个供沉思的僻静的地方。▲ (左)秋日中沉思时刻。 (右)冬日里包围公墓的景观,成阶梯状的草坪台阶无人来打扰。 设计方:Halvorson Design Partnership 项目地点:美国 明尼阿波利斯市 项目时间:2013 15 Werribee 公墓 同前面提到的Gubbio公墓一样,这也是一处墓地扩建项目,旨在原有墓地空间基础上提供170个额外位置。建筑基于原有的设计语言,将该项目的符号性和纪念性进行了继承与延续。 摄影:Tatjana Plitt 墓地内的每个墓群都包含了额外的前院景观,配以混凝土顶棚和青石铺装。 摄影:Tatjana Plitt 从远处望去,最引人注目的则是这个巨大的“柯布西耶式”屋顶。采用定制图案的阳极氧化铝屏风更是满足了空间的私密性需求。 摄影:Tatjana Plitt 整个墓地都在关注着色彩、光线、图案和动感的呈现,给人以墓地不曾有过的温情与柔和。 设计方:BENT Architecture 项目地点:澳大利亚,墨尔本 项目时间:2019 16 Velizy 公墓 这个墓地位于德国默东森林的核心地带,由于空间有限,摆在Olivier Rozé Architects、Philippe Harden两位设计师面前的可利用场地并不多。他们将重点放在了建筑材料的可持续性上,目的是为了与周围茂密的森林做出呼应。 摄影:Philippe Harden 同建筑本体一样,墓地的围栏也采用了由松木梁制成的镂空木质覆板。钢结构推拉门在白天将一直打开,方便行人进入场地。一个机械的大门集成到木栅栏中,作为相关车辆的出入口。 摄影:Philippe Harden 建筑中有墓园看守者的办公室和公共卫生间。视线遮挡处的一个庭院可以通向卫生间和外部浇水罐装设施。两个大窗户让看守人可以看到墓地的两侧,以控制来客进入。 摄影:Philippe Harden 墓地内的小径上都有与做围栏所用的相同木材的定位板,刻有区域划分的相关文字,方便使用者第一时间找到位置。 摄影:Philippe Harden 与其说是墓地,这里更像是为死者在静谧的森林中设计的一处自然花园。 设计方:Olivier Rozé Architects、Philippe Harden 项目地点:法国,塞纳省 项目时间:2012 17 Oberriet 墓园 这又是一个墓地改建案例,场地原有的公墓建筑伴随城市的发展逐渐不能承担民众的多种信仰要求,人们扫墓和举办葬礼的活动场所受到了限制,这里急需一个与环境相匹配的祭祀典礼之所。 摄影:Ladina Bischof, St.Gallen 位于老式礼拜堂不远处的Oberriet公墓由三种材质建成,从侧面看被等分成了“左、中、右”三个结构,加上中部大厅内“3x3”式的顶灯,都让人们感受到了设计师对“3”这一数字的运用,处处体现着对称的空间美学。 摄影:Ladina Bischof, St.Gallen 为了将其打造成“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设计师将建筑基底和屋顶均打造成光滑的材料表面。颗粒状粗糙的混凝土立面在光滑的地板与屋顶之间拉伸开来。 摄影:Ladina Bischof, St.Gallen 木材的温暖与天然的材质特性以及全新的空间尺度,营造了亲密怡人的建筑氛围。对于一个公墓来说,这的确比较独特。 摄影:Ladina Bischof, St.Gallen 这种独特的公墓氛围,想必也能为痛失亲友的人们带来一丝精神上的抚慰。 设计方:Tom Munz Architekt 项目地点:瑞士 项目时间:2016 18 Hasshoden 葬骸所 伴随着日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宗教信仰”变得不再敏感。对于日本的不少寺庙来说,这自然无法忽视。而Hasshoden 葬骸所试图通过一个崭新的空间结构与内涵来回应这一时代趋势。 摄影:Love Architecture 设计师将葬骸所周围老式的围栏全部去除,种上了树木绿植进行边界划分,从而在视觉上将葬礼和纪念区分隔开来。 葬骸所与原有的寺庙建筑通过一条石板路进行连接 / 摄影:Love Architecture 这里的葬骸所其实有着超过40年的历史,由于使用次数较少,所以被安静地置于一旁。如今重新改建后,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了人们眼前。 入口内部的盥洗池与旋转楼梯 / 摄影:Love Architecture 穿过旋转楼梯,则是如同星空一般的龛位,整体的空间氛围偏暗,配合上柔和的灯光,人们可以在一种相对纯净的环境中面对死者。 摄影:Love Architecture 令人欣慰的是,寺庙方反馈说有越来越多的人带着孩子来这里参观,这也正是设计师所希望看到的的。 内部的休息区 / 摄影:Love Architecture 夏天时孩子们可以在水池里玩耍,这段独特的记忆成为了他们童年的一部分,让他们长大后也会珍惜这里,直到他们结婚生子以至生命结束,寺庙将一直守望着他们的人生。 设计方:Love Architecture 项目地点:日本,Kawaguchi市 项目时间:2015 19 Gubbio 公墓 在意大利,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比奥市急需将一处老式的墓地建筑进行扩建。对于设计方来说,这是一次意大利最重要的古老中世纪城市墓地的新扩建,同时也是对公墓建筑的重新定义。 摄影:Alessandra Chemollo_ORCH & Massimo Marini 对于一块历史悠久且面积巨大的老式墓地来说,自然不能简单地“扩建”。Andrea Dragoni Architetto建筑工作室重新梳理了原有的空间结构并仔细研究了当地的历史人文,试图让这处公墓与周边的城市与街道产生对话。 摄影:Alessandra Chemollo_ORCH & Massimo Marini 受到James Turrell系列作品“Skyspaces”的启发,设计师在墓园中设计了一系列能够让人放松并思考的艺术空间,将墓园的实用性与功能性进行了解构与重组。 摄影:Alessandra Chemollo_ORCH & Massimo Marini 人类置身大千世界中难以整体看清世界,只有先摆脱周遭,才能理解去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筑可以理解为世界的缩影,它代表了一种界限,人们可以通过建筑,去感知世界。 对于墓地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 摄影:Alessandra Chemollo_ORCH & Massimo Marini 设计方:Andrea Dragoni Architetto 项目地点:意大利,古比奥 项目时间:2011 20 Dalmine 公墓 CN10 ARCHITETTI给位于意大利北部贝加莫省的两万五千多位居民带来了一个极简的墓地建筑。 摄影:Gianluca Gelmini 建筑整体是几个纯粹的几何形态,从侧面看三个洁白的立方体垂直切割并搭配独特的装饰元素。由于取消了立柱,建筑开放通风,外立面会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不同的肌理。内部的龛位相互堆叠排布着,保护在顶部的曲面之下。 摄影:Gianluca Gelmini 虽然从建筑体量上来说,这里的龛位数量有限,而对于一旁的老式家族礼拜堂来说,这完全够用了。 摄影:Gianluca Gelmini 设计方:CN10 ARCHITETTI 项目地点:意大利,贝加莫 项目时间:2016 21 Castel San Gimignano 公墓 这座Castel San Gimignano(圣吉米尼亚诺堡)公墓是意大利托斯卡纳城郊公墓“camposanto”的典型代表。 摄影:Filippo Poli 砌块石制的围墙将这块墓地与周围做出了明显的边界。北边的石墙边界则种植了一排柏树,从而使墓地从视觉上更好地融入了周围的景观。 摄影:Filippo Poli 墓地内部的区域则通过由钢线定型的碎石墙进行划分,使得与旁边的Castel San Gimignano的环境、文明、文化背景完美融合。 摄影:Filippo Poli 公墓的石笼墙边生长着茉莉。随着季节的推移,这些植物会呈现不同的形态从而改变墙壁的外观,似乎也是在提醒着人们:回忆、生命都是无常人生的一部分。 摄影:Filippo Poli 设计方:MICROSCAPE architecture urban design AA 项目地点:意大利,圣吉米尼亚诺堡 项目时间:2019 22 昆士兰警察纪念碑 昆士兰警察纪念碑位于布里斯班植物园中,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反思、瞻仰、认同和纪念牺牲警察的空间。纪念碑由五个折叠拱门组成,鼓励游客在其中行走,探寻不同的视角和衬托远处的绿色景观。 纪念碑形象参考澳大利亚警队的方格丝带,碑上设有刻有名字的铭牌,永久铭记那些为社会服务而牺牲的生命。纪念碑由UAP的布里斯班工作室制造,在植物园中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怀念与沉思氛围。 对于死者来说,“墓地”注定是一个无法真正被使用的建筑。这一严肃的建筑形式无非是生者用来缅怀与祭奠的特殊场所罢了。 “墓地该是什么样子”?在查阅了全球这22个设计案例后我依旧无法给出绝对的定论,但至少不会是恐怖电影里那般阴森、诡异。太多影视作品给予了墓地难以摘除的标签,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墓地被鬼神化、妖魔化。 我们大可不必带着这样的偏见审视它们,毕竟,这里是我们离逝去的人们最近的地方。 |
|
来自: 遐逸生境知识库 > 《其他公建(墓园、医院、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