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邢桂珍:旗袍情结

 百荷书房 2021-04-07

散文|邢桂珍:旗袍情结

昨天,我在整理淘汰的衣物中,一件珍藏了40年,橘黄枫叶图案的织锦缎旗袍,捧在手里摩挲着,陷入了沉思。

1981年我婚后不久,婆婆从箱子底倒腾出一件旧旗袍,这是20世纪30年代,她母亲为其亲手缝制的嫁衣。我抚摸这件穿过岁月风尘,留有一缕流年暗香,藏有细密针线的旗袍,心生敬意。

当我穿上这件旗袍,看到自己被旗袍勾勒出的古典神韵,很喜欢这端庄优雅的服装风格。痴情的旗袍种子,在我心田的沃土里开始发芽。

1931年,婆婆的母亲预感生命的蜡烛即将燃尽,用一斗黄豆换来一块儿布料,抱病提前为女儿缝制好这件嫁袍,不久就离世了。1944年婆婆用余料接肥偏瘦的旗袍,让新婚的自己荣耀地穿上了这件旗袍。

散文|邢桂珍:旗袍情结

婆婆遗传了她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接过婆婆磨损陈旧的缝纫机,萌生传承她缝纫手艺的想法。

我订阅《上海服饰》《中国时装报》,购买旗袍设计和裁剪方面的书籍,潜心向婆婆学习服装制作的技艺。从量体、裁剪、制作、熨烫等基础学起,逐渐掌握了半机械化,半手工的技术。

40年前物资匮乏,适合做旗袍的面料在当地买不到,顾客出差才能买到金丝绒。这种布料是缝纫中最难掌握的面料之一,容易出现吃底片问题。我通过查找资料,在缝纫处垫纸,或在一厘米边缘处抹水,缝纫后就平整服帖,针迹匀称。

我感觉每件带余温的作品完工后,犹如婴儿诞生的喜悦。孕育生命的过程虽漫长,但很享受中间环节的乐趣。

1990年以后,随着百姓生活的提高,选择旗袍的面料很宽泛。当地能买到真丝、混纺、麻绒等面料。无论什么样的面料,我都谨慎量体,认真裁剪,精心做出有品位的旗袍。

婆婆常用眼睛这把尺子检验我的活。在她高标准严要求监督下,我很快熟练地掌握了旗袍的制作方法。在她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又大胆探索边缘滚边,胸前衣襟设计梅花、葡萄、玫瑰、喇叭花等立体图案。尝试偏襟,后背拉链,不同高低开衩的旗袍。设计两色搭配的线绳,手针巧缝蝴蝶、琵琶等盘扣造型。盘扣缝缀衣身,就像一对对痴迷花朵蹁跹舞动的彩蝶。每一颗精致的盘扣中,凝聚了我们的心思,锁住了静谧的往事。

散文|邢桂珍:旗袍情结

制作旗袍的过程,犹如写一篇文学作品。从选材、设计、裁剪、组装,每一步都需要构思缜密,布局合理。既要详略得当,又要考虑细节的处理;既要有点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要突出实用性;里面双层分合适度,保持整体相得益彰。

2000年以后,电影《花样年华》的放映,让沉寂的旗袍再掀波澜。张曼玉扮演的女主角,在剧情中摇曳生姿,把旗袍穿得妩媚、灵动、端庄,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看过电影的女顾客,纷纷模仿剧情里的旗袍,选择镜头里的色彩和款式,找我做旗袍的人络绎不绝。虽然环境和时代不同,但旗袍就像盛开在岁月深处的一朵花,飘逸着它特有的馨香。2001年婆婆因病去世,在为她焚烧遗物时,我“抢救”出这件旗袍,留下一份永久的念想。

散文|邢桂珍:旗袍情结

今年是婆婆去世20年,这件旗袍虽然样式呆板,但看到旗袍上一朵朵精美的花纹,犹如婆婆的眼睛与我对视。今天为婆婆清明扫墓时,我叨念:“妈妈,愿你在天堂一切安好,你的那件旗袍,已经装在我记忆的保险箱里,永远珍藏。”

看到婆婆这件旗袍,就看到了中国旗袍早年的手艺史。再现那时的流行款式是肩连袖,腰身隐藏在侧缝中,无包缝机的年代,手工卷缝扦牢边儿,轮廓简洁,宽身直筒式结构,开衩短小保守,纯手工打结。

旗袍原为满族妇女所穿的一种长袍,经历了数百年的沉淀和演变。从保守的简洁,到内敛的古典,现在,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出性感的曲线,精美的刺绣,矜持而高贵的立领,婉转曲折的盘扣,使旗袍自豪地成为中国传统服装的代表。

旗袍的复苏之花,正开得绚烂多姿。实体店和网店复古优雅、日益更新的旗袍,让人目不暇接。前不久,小妹的服装店开业,我看到有热情奔放的暖色调,有清丽淡雅的冷色调,我沉醉于一排排的旗袍中。惊叹用现代自动设备制作的旗袍,没有手工操作的痕迹,每个环节的工艺都很精湛。感慨婆婆传给我的旗袍技艺已被高科技所取代,但丝毫没有降低我对旗袍的热爱。选购几件不同花色,不同质地的长短旗袍,让我的衣柜挂上40年来,不同款式渐变的旗袍。

散文|邢桂珍:旗袍情结

时光埋着针线,旗袍缝合了几代人的情结。婆婆这件穿越时空90载的旗袍,浓缩了中国旗袍百年的历史变迁。

携一襟情致,着深浅心事,让我浮想联翩……

2021.4.3

#原创散文随笔#

猜你喜欢:

邢桂珍/随笔:解冻的三永湖

邢桂珍/随笔:妙手生香

邢桂珍/赏油菜花


感谢浏览,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