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你的作品改成非虚构

 刘飞宏33 2021-04-07
我们工作主要的内容就是看作者来稿。行距文化的使命是发现原创作者,所以我们收到的常常是作者的第一部作品。不管作者是大学教授、工程师、学生、法官、律师、农民工、家庭主妇,这都是他们人生中创意萌发,并且花费心力成就的。
我们收到的作品大致分为两大类别,一种是虚构,另一种是非虚构。前者就是人们常说的小说。我们收到过一千三四百部小说,也和很多创作者交流过。原创作者的小说如同核冬天一样,荒芜、贫瘠、了无生机。原因无它:网文和影视剧对创作者的伤害正在逐步显现出来。在倡导个人感受和个性的年代,吊诡的事情是,那么多作品都用毫无个性、千篇一律的平庸来表现独特性。把类型当做情节,把人设当做人物,把对话当做冲突,以及以“爽”(背后是一种权力安排)为终极思考,这是今天大部分小说的共性。
小说写得似乎离梦寐以求的影视一步之遥,但是作者们不知道与此同时有成千上万的作者写出了和自己一样的作品,大部分影视版权代理机构推荐的作品也基本都是这类作品。
这种情形目前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和可能,需要我们更多等待,还是多说一说非虚构写作吧。
这个概念这几年比较热,其实大家主要指的是文学性非虚构写作。自从卡波特的《冷血》问世之后,这种以小说家的手法讲述故事的写作方法成为一种潮流。

图片

卡波特为了这部作品,花了二年多时间,查勘凶杀案发现场,访问凶杀和死者的邻舍,并在狱中与等待死刑的二个凶手长谈。虽然关于文学性非虚构写作的具体写法有很多讨论,但是最根本的特征是作者的位置。作者和故事之间的距离近到仿佛就在现场(比如司马迁《史记》中的鸿门宴片段),或者作者“楔入”了故事当中,本身就成为故事当中的部分——故事如同水流,讲述者是河流当中的石头,水过留痕。
从一些媒体记者开始推广概念开始,“(文学性)非虚构写作”在国内也开始有了一定热度。背后可能有几个因素。首先,人们对最近二十年中国文学的失望,这是肉眼可见的,不必赘述。其次,当物质至上,阶级跃升事实上成为社会主题时,很多人从时代的过山车中被抛出,产生很多故事,这个现实构成了非虚构写作的富矿。涪陵师范、梁庄、外卖员、庞麦郎、二本学生、李佳琦,这些对象在传统媒体时代主要出现在记者手记或者突发事件的特稿写作中,很难成为主要的议题和社会议程。
很多人对国内的文学性非虚构写作赋予了很多意义,因为它提供了更为真实的无声者的声音。但也许这是一种奢望。我们不能期待在过去二十年乏善可陈、自说自话的文学圈拿出几部非虚构作品之后,就突然完全走出了“精致利己”的圈子。同时,当今天很多著名的文学性非虚构平台(创始人都是前媒体人)拿到资本之后,他们的职业操守、职业准则、工作方法又会如何呢?猎奇,把故事套入类型中,这是那些有着影视背景的资本对这些平台最大的试探。
其实,很多作者的作品不在上面讨论的范畴,但仍然属于非虚构。即使不是文学性非虚构,也一样需要写得“好看”。非虚构是一个比文学性非虚构更大的概念。
好看不一定包括故事起伏,情节冲突,人物形象有张力。写一部非文学性的非虚构作品,首先需要有一种信念:真实本身就吸引人。你的作品要找到一个真正的问题。
借用台湾历史学者王明珂先生使用的一组概念:事实(fact)、真相(truth)和现实(reality),大概可以讲清楚这个问题。
事实是真实存在的;真相是对事实的讲述和解释;现实则是一个社会中存在的、普遍的、受政治权力建构与维持的人群区分体系,以及与此相关的习俗、常识、社会规范以及审美观。或者说,现实就是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包括传统)。
作者选择的“事实”本身有价值,并且在“现实”中把事实讲述、和解释出来;读者也同样处在“现实”当中,跟随着作者去探求“真相”。读者因为和作者同处“现实”当中,自然会有共鸣,同时,作者提供的是通过自己视角做出的讲述,所以好读者也会有反思、批判。这样,一部非文学性的非虚构作品就实现了它的基本价值。
在庞杂、零乱当中选取事实,这是作品成立的关键一步。这需要作者对“现实”敏感,看到在现实处境当中这些日常事实的价值;还需要作者有能力整理、讲述、解释它。
我们收到不少作品,作者是“学院派”和专业人士,其实已经具备了这些能力,但是为什么作品不好看?
今天中国的大学是从来不真正教授如何写作的,仿佛好看就会损害专业。至少在社会学科里面,这一定是个错谬。记得历史学者葛兆光先生在几部国外历史学者的中国通史丛书序里感慨说,为什么国外学者既研究真问题,又不会像国内同行那样写得面目可憎呢。
我们也许可以用几句话概括《冷血》的主要内容。但是卡波特讲述凶杀案时,致力于把故事的背景还原到一个缺乏生气的美国内陆小镇,凶手则是众多在时代变化的角落中愤懑、呻吟的普通人当中的几个。使得这个“事实”本身的价值传递给了生活在不同“现实”当中的我们。
非文学性的非虚构同样可以。再次重复,真实本身就“好看”。还有几点也许可以帮助你的作品好看:
第一,作者是一个讲述者,是一个视角提供者,请尽可能贴近到你要讲述的事实。你关注、讲述、解释的是在真实世界发生的“事实”,你在哪里,你如何进入,请让你的读者感受到。
第二,真实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在联系当中,是在更大的真实当中。一张边缘不齐的画片可能是一副大拼图的局部,发现拼图会让画片焕发价值。
今天大部分作者都受过高等教育,有些还是专业研究者。大学教育的特征包括价值中立的前设,以及支离破碎的学科设立,尽量忘记这些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