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光荣治湿热咳嗽的临证经验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04-07

第五节 论治湿热咳嗽的临证经验

湿热咳嗽,在古代中医文献中虽有论述,如《湿热病篇》云:“湿热证,咳嗽昼夜不安,甚至喘不得眠”,但论述较少。这或许既往“(湿温)上焦最少,病势不甚显张”(《温病条辨》)有关。但目前在临床上湿热咳嗽却是时常遇到,已陆续有临床报道,而目前中医专著和教科书对湿热咳嗽所述甚略。为此,在孙老指导下,将湿热咳嗽及孙老治疗湿热咳嗽的经验论述如下。

湿热咳嗽,即由湿热之邪犯肺致使肺失宣降而发生咳嗽之证候。

一、病因病机

外感湿热之邪,是湿热咳嗽的外因。湿热病邪四季均可发病,而以夏秋为多,其“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而入者,十之八九”(《湿热病篇》)。因夏秋季节,气候溽暑,天气热气下迫,地之湿气上腾,湿热交蒸,人居其间则易于感受湿热邪气而为病。湿热邪气自口鼻或皮毛侵犯于肺,引起肺失宣降,而发为咳嗽。就地域而言,南方气候常湿热交蒸,故发病更多。早在金元时期,朱丹溪就认为东南地土卑湿,气候温热,“六气之中,湿热为患,十之八九”。但近年来北方出现湿热所致咳嗽者也逐渐增多。也有冒雨涉水,久卧湿地,致湿邪侵犯,郁久化热或与内蕴之热相合而发病者。

当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许多人体育活动减少,紧张焦虑过度,或嗜食肥甘厚味、辛辣酒酪等助湿增热之品太过,熏蒸脾胃,造成脾失健运,内湿蕴于中焦,日久形成湿热,使得人体对湿热之邪极具易感性,或感受湿邪后易转为湿热。此外,现在许多人滥用滋补,平素恣服滋腻温补之品;或有咳嗽初起,失治误治,不当补而误补,日久造成脾运不健,湿热内生。这种“湿热型”体质导致人们一感外邪则易入里,随湿化热。这正如《外感温热篇》所说:“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也如《湿热病篇》所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热上蒸于肺,肺气宣降失司,则引起咳嗽。

总之,湿热咳嗽的发生与外感湿热和脾胃失之健运密切相关,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内外合邪,脾胃湿热上犯于肺或肺脏本身病变而致停湿蕴热,则导致肺气宣降失常,而发生咳嗽。其病位在肺与脾胃,病性为实,或实中夹虚。

二、临床表现

湿热咳嗽临床多见:咳声重浊,或干咳无痰,或痰黏或黄或白,难以咳出,头重头沉,胸闷不适或身重困倦,纳呆,或身热不扬,或低热,汗出热不退;或咽喉不利,或口黏,渴不欲饮;或口淡不渴;或大便黏滞不爽,尿黄或有异味。舌红苔白而黏腻或黄而黏腻,脉滑,或濡。

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甚至有自相矛盾之处,所以四诊一定要全面详细,综合考虑,方不致误诊。临床还应把握湿与热的孰轻孰重。与其他湿热证相同,舌质红是判断疾病性质属于热证的重要指征,苔腻是判断存在湿邪的重要根据,苔的厚薄程度是判断湿邪轻重的依据。

三、治疗原则

湿热咳嗽以祛湿清热、疏利肺气为治疗原则。

(1)祛湿与清热需兼顾,不得偏废,但以祛湿为首务,只有“湿去”才能“热孤”。祛湿需根据患者症状灵活掌握“宣上”“畅中”“渗下”的方法。

(2)咳嗽之病位终不离肺,故需疏利肺脏气机,使之宣降有常。肺气宣降有常,一是“气化则湿化”,利于祛湿;二是对咳嗽也起到直接治疗作用。

(3)治疗应注意湿热之间的轻重,湿重于热者治疗以利湿为主,热重于湿者治疗当以清热为主,湿热并重者则祛湿清热并重。如果日久导致或阳虚,或津伤者,还应当酌情加佐入温阳、生津之品。

本证治疗禁辛温发汗、苦寒峻下、甘寒滋补,正如《温病条辨》所说:“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因湿热相合,难以速去,故临床咳止之后,多需健脾化湿以调理善后,否则湿热不能驱尽则易导致症状复发。

四、治疗方药

用药宜轻清灵动,药量不宜大。慎用温燥化湿、苦寒清热、峻猛泻肺之品。基本方选用“孙氏清热祛湿三叶汤”加减。“孙氏清热祛湿三叶汤”,为孙老自拟方,由冬桑叶、藿香叶、佩兰叶、西党参、生黄芪、紫丹参、生薏米、云茯苓、连翘壳为主组成。孙老组方多以“三联药组”按君臣佐使组方,重视气血并治。此方中,“三联药组”君以“冬桑叶、藿香叶、佩兰叶”和胃化湿、开胃散热、清肺利气;臣以“西党参、生黄芪、紫丹参”健脾益气活络;佐以“生薏米、云茯苓、连翘壳”健脾、利水、渗湿、清肺热。全方组方严谨,用药平淡轻灵,以宣上为主,兼顾畅中、渗下,共奏祛湿清热、宣肺止咳之功。

五、验案举隅

刘某,男,8岁。2011年12月10日初诊。

脉濡细,舌红,苔黄腻。

患者一年多来,咳嗽,咯痰。痰黏稠,厌食,神疲力乏。中西医多次以支气管炎治之罔效。此乃脾胃湿热所致之咳者,法当以清热祛湿为先,以自拟“清热祛湿三叶汤”治之:

太子参6g   生北芪5g   紫丹参3g

藿香叶10g 佩兰叶10g 冬桑叶10g

法半夏6g   广陈皮6g   连翘壳6g

鸡内金6g  生薏米10g 云茯苓10g

嘱自制竹沥为引。

7剂,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上方服1剂,即诸症缓解;继服6剂,咳止胃开,生活学习均恢复正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