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嘉璐:中华文化、东方智慧,势将成为全球医学与人文融合的“先行者”

 正心正举 2021-04-07



2017年举办的“中国医学人文大会”上,许嘉璐在开幕式上致辞,道出了医学人文的真谛,表达了国家高层对医学人文事业积极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医院人文建设的深切期待。

许嘉璐


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国文化院院长。

01

人文与科学,从“对立”走向“对话”

西方科技走过了200多年的辉煌之路,到21世纪初竟出现了“一往而不知返”尴尬局面。这一尴尬的根节就是科学与人文的脱离,“唯物是求”。未来的创新,或者直言,21世纪的医学创新,关键就在于从医学以至整个科学与人文的“纠缠”中找到一条新路。

科学与人文的分野以至对立,是“已然”而非“必然”,人类未来的“必然”将诞生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亲密对话,进而逐渐融合。

医学与人文的研究有相似之处,力图得到最好答案的对象都是“人”之自体,对“人”的认识“本然”地需要二者相互配合、渗透;而二者的核心都是民族的哲学理念——在现象层面“心”和“物”似乎是二分的,而到了形而上的层面便完美地合一了。

宏观地回顾科学史,科学是在不断创新中向着更深更广处行走的。每一次的创新,都是对原有基础的突破和否定,同时又吸收了以前的经验和教训。这犹如桑蚕成长的过程,一生6次蜕变,终于破茧而出,终成正果;然后下一代又在重复这一过程。桑蚕以及其他一些鳞翅动物每一次的蜕变都要经过艰难甚至是痛苦的考验。和动物不同的是,人类是自觉地而非本能地向前走的。支撑着科学家不懈努力的,是对探寻真理的执着。医学发展到现在,是不是又到了一次蜕变的前夜?这一巨变,可能就是大胆质疑并蜕下过去的躯壳,留下前一代的积累和器官,继续繁衍。

所有的科学活动,都是“人”在主导、掌控,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永续,而在研究者和受益者的心里都有着一份强烈的伦理关怀。这就是说科学与人文的对话属于二者共同发展创新的必有之义。

02

中华文化基因有天然的优势

不可否认的是,研究者和受益者都有着自己的价值追求。若任何一方见物而不见人(包括研究者自身),连受益者也只关注某一项科学和技术对“我”个人的价值,则科学及其技术就成了纯粹的“工具”。如此下去,科学就要进一步强化它的分析性,在复杂的主客观面前一直细分下去,进而掉进复杂化的无底陷阱,这不但远离了主客观事实,也远离了人类。救之之道,唯有大家一起开掘科学中的人文元素,特别是民族哲学的精华,回归古代哲人的智慧之海,引领人类逐渐走向对“人”和“物”全面认识的新境界。

科学,特别是医学,将与人文在对话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而中华文化、东方智慧,势将在全球成为先行者。

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华文化对宇宙和人体关系的整体观、“民(人)为本”“推己及人”的伦理观、变动不居的辩证观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正与“心”“物”的实际情况相合,现代自然科学的许多最新成果(例如宇宙学、生物考古学、量子力学、医学等等)越来越多地在向中华古老文化“靠拢”。

另一方面,上述的中华文化的特色在以儒、释、道为主干的民族古老文化中,在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在浩如烟海的文献文物中,也在中国医学的宝库里,处处可见,信手可及。这和西方主要靠希腊哲学文本、现代科学成果的启示、部分科学家的反思而回归人类文化的初心相比,有着天然的优势。

中国医学人文大会——规模空前的医学人文盛会

由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计委两部门作为指导,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学人文杂志、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正心正举专项基金等机构组织举办的“中国医学人文大会”,于2017年9月在北京召开。

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国家卫计委副主任曾益新等多位领导到会,30名两院院士到会,来自全国的医院院长及相关专家共千人参会,堪称规模空前的一次医学人文盛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