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都是陌生人”——“换脸”软件引发的思考

 正心正举 2021-04-07

文丨果其然 · 主播丨涂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直追求“有头有脸”,我们总是在竭力避免“颜面扫地”。可见“脸面”对我们何等重要,“面子”是我们多么在乎的问题。

但最新科技会告诉你,“脸面”不用过于在乎,“面子”更无须太过考虑。如若不信,请刷新朋友圈,正在风靡的“换脸软件”,会予以证明:

我们的“脸”,是如今最不重要的东西。

形形色色的“换脸软件”,已经不再是掩盖五官缺点、美化脸庞的初级阶段。而是彻底将脸“抠”出来,安插在各类高大上的明星身上、黏贴在各类风靡的影视剧之中。而且皆可做成动态视频,效果惟妙惟肖、真假难辨。常常会让初次见识其威力的朋友感叹:

这是你吗?你究竟是谁?

朋友圈、微博、脸书、推特,早已风靡“换脸”;世界各地、各色人等,竞相为“换脸软件”折腰。“换脸”已然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代表一种时代特征。

照此下去,相信不久的将来,“不要脸”——这个在传统概念里充满负面意义词语,再也不会是句骂人话,而是赞美别人的最高级。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微信、微博也好;脸书、推特也罢,作为社交类APP,它们是互联网的末梢神经。

“换脸”之所以在她们当中风靡,是因为“换脸”早已成为当今最新的科技、最火的现象、最具代表性的时代情绪。

2018年,新版的DEEP Fake问世之后,换脸软件的真实度产生了质的飞跃。即便专业人士也难以单凭肉眼分辨,而且软件操作方便,没有任何学习门槛。

更为可怕的是,新版的DEEP Fake根本无需真人,在现场录入脸的数据。比如朱茵和杨幂,都没有参与“换脸”,但DEEP Fake还是互换了她们的脸,其效果让人惊叹。

2019年,类似DEEP Fake的换脸软件,已达到数10种之多!“换脸”的对象,再也不限于政要人物、娱乐明星,而是普通民众,每一个网民。

如今每个手机用户,都是“换脸软件”的潜在客户,都可以任意下载软件,“换脸”过程轻而易举。

于是我们迫不及待地换掉了自己脸,让它出现在古装剧、好莱坞大片、以及各种广告里。而且所有的人都乐此不疲,全民都陷入了“换脸”的狂欢。

这真的没有问题?

启迪多元思维

2016年,就有人通过换脸软件,将很多好莱坞明星的脸,安插在不雅视频里。这引起了好莱坞明星的强烈抗议,她们指责这种行为侵犯肖像权,更谴责“换脸软件”不履行监管义务,居心叵测;

2017年,叙利亚发生疑似化学武器袭击。但美国和俄罗斯、叙利亚却就该问题发生了激烈争吵。主要的分歧集中在“真实性”上,因为“化学武器袭击”的视频,同样疑似被“换脸软件”修改过;

2018年,各类换脸视频在互联网肆意传播。国内外诸多门户网站不得不强行升级图像识别软件,对所有视频进行反复甄别。因为大量的换脸视频引起了不同程度的“社会恐慌”,它们让新闻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它们让媒体的客观性瞬间降低。

“换脸软件”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的研究热点。法学研究者发现,“换脸软件”存在诸多“霸王条款”,强行侵犯、并贩卖使用者的隐私;科技专家发出警告,“换脸软件”已被滥用,“换脸软件”的使用者们,正在被科技操纵、正在被算法控制。

其实最发人深省的警告,早在2016年就已经发出。即便那时“换脸软件”尚未风靡,但美国国防部下辖的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已经做出了预判:

“换脸软件”一旦流行,真正受害者,不是政要人物,更不是好莱坞明星,而是使用它的普通大众。如果他们的脸被任意提取、修改,应用到不合理、不合法的场合,那他们如何才能证明自己清白?如何才能停止换脸的技术侵害?又如何保证自己不再受到类似的侵害?最为可悲的是,他们当初选择“换脸”,完全自愿。

正心正举

“换脸”为什么?

有人说,使用“换脸软件”就是玩玩儿,没什么大不了的;

还有人说,使用“换脸软件”就是追追时髦,无须上纲上线。

的确,“玩玩”和“追时髦”都是刚需,但也并不妨碍我们分析“玩玩”的动机,“追时髦”的实质。

“换脸”行为有个规律:所有的脸,都置换在娱乐明星,或者英雄人物身上。没人将自己脸,贴在某个非洲难民,或者影视剧中“路人甲”的角色里。因为娱乐明星代表美丽和魅力,英雄人物代表强大和伟大。所以“换脸”的动机,是我们追求更美、更强、更优秀,看上去完全属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但“换脸软件”仅是拼贴,而在实际生活里,我们并没有变得更美、更强、更优秀。于是“换脸”行为的实际,是制造“美的假象”、“强的假象”、“优秀的假象”。偏偏这种假象,一直驱使我们频繁使用,乐此不疲——这就是“虚荣心”。

心理学认为:虚荣心是一种性格缺陷,在人们过于在乎外表、金钱、名誉、地位的时候,虚荣心便随之而生。而且,虚荣心和自尊心有着明显区别,虚荣心会驱使人们采用不合理的、甚至是不合法的手段,追求所在乎的一切,而自尊心却不会产生这样的负面行为。

回到“换脸”,虚荣心的作用,就是笃信“换脸软件”可以给予所有的美、强和优秀。即便那是一种假象,也在所不惜,因为科技的力量,可以让“假象”不再那么假,甚至觉得“假的美”也是一种“美”,“假的快乐”也算快乐。

于是“换脸软件”玩玩儿的动机,是虚荣心做怪;

而追求“换脸”这种时髦的实质,是迷信科技。

“换脸”是什么?

迷信科技的最大表现,就是觉得科技是快乐的源泉,认为科技无所不能,科技可以成就一切。

这种看法不无道理:科技进步是每个时代进步的标志,科技的发达程度,也反映着每个时代的先进程度。

互联网科技的高渗透力,使得信息高速流动、信息的利用率呈指数级增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人对客观事物以及自身的了解,也越来越明晰。但奇怪的是,我们并没有觉得比以前更轻松、更幸福,反而我们每天压力倍增,多少都有些抑郁。

科技水平的提高,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科技并非万能,因为科技仅是思维的物化形式,代替不了思维本身。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科技会干扰思维的正常运行,使原来的痛苦进一步加深,或者产生新的痛苦、新的焦虑。

比如很多人睡眠质量很差,精神恍惚,但很少人去考虑,是不是因为使用“睡眠监控”的APP太多,本身造成了睡眠压力;

又比如很多人觉得内心孤独、益友难寻,但很少人去思考,是不是因为我们过分依赖网上交流、沉迷使用手机,所以造成沟通不畅,一开口就言不由衷、自我压抑?

“换脸”往哪里去?

提供实验样本,也算贡献;分担必要风险,也算合理。但“换脸”科技一旦被滥用,一旦被催化到一定的数量级,它的目的就绝对不止实验那么单纯,更不会被科学完全约束。

《美丽新世界》,80多年前的小说。在该书中,作者赫胥黎给我们勾勒出这样一个世界:科技高度发达,但人性泯灭殆尽。因为科技成为控制人、压迫人最高效的工具,人在这样的社会之中,成了科技的奴隶、科技的牺牲品。

《1984》,70年前的作品。在该书中,作者奥威尔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一个世界:未来社会,人的生活成了毫无生机的单向循环。

这些作品并非危言耸听,因为任何一种力量,如果不加以谨慎思考、必要的限制,必将危害人类社会,造成人性的灾难。而科技,尤其是以“换脸”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更具备这样的能力,它们传播速率太快,瞬时间就能掀起全球的流行浪潮;它们传播范围太广,人人都可能深陷其中,而且浑然不觉。

互联网的本质,本应是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反对绝对权威、反对绝对控制。但互联网科技,已经在潜隐默化之中,让我们习惯了“网络生活”,就像换脸等软件让我们习惯带上面具,将把自己变成了“双面人”。

长此以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必将进一步被撕裂,人的自我认知亦会变得模糊。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科技以人为本。

科技高度发达,只是美丽新世界的产物,并非美丽新世界本身,真正的美丽新世界,是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越来越清晰;人类对于科技的反思,越来越深刻。

至于“换脸”,多年前的经典科幻片《终结者2—审判日》,已经给予了我们答案。在影片的最后,出现了这样的一段话。现在回想,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未知的未来在我们面前展开,我头一次充满希望地面对它;

如果一台机器,一个终结者都能明白人类的价值,

我想我们人类,也应该可以做到。”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