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论语》智慧,促企业管理

 正心正举 2021-04-07

文丨月月 · 主播丨林霖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在这部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中,不仅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还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为现代企业管理者提供了管理理念、识人技能等多方面的启示。

其实,无论国内外,用《论语》的智慧进行管理的企业家比比皆是。比如,被誉为“日本企业之父”的日本金融之王涩泽荣一,就开创了“一手执《论语》,一手执算盘”的儒家式企业经营之风;马云也曾说过:“我觉得这么多年来,最近我看的、重复看、不断看的书,有《论语》、《道德经》、《佛经》、我觉得这三样东西是我受益最深。”

可见,《论语》历经两千年,依旧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无论是从政、学文或是从商、治企,都能从中汲取到人生智慧。

01

《论语》与企业使命

一个企业要发展得长久,就必须有始终如一的企业使命,它就好像一杆旗帜、一盏明灯,能成为企业的信仰。很多时候,企业的责任有多大,企业的市场就有多大;企业的理念有多高,企业就能走多远。

而《论语》里就有不少观念,能为企业建立使命和愿景提供启示。

  • 《论语》里的义利观

在义与利面前,《论语》首先承认了人追求个人利益的合理性,认为人们盼望有好的物质生活,追求富贵是合情合理的。就比如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但这并不意味着,孔子认为为了追求利益,就可以放弃道义。因而孔子又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他又在《论语·里仁》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观点用于企业管理中,也一样合适。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如果为了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那么这样的企业也难以长久。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早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和双汇瘦肉猪事件,再到前几年的毒疫苗事件,今年的假口罩事件,都让我们反思一个问题:中国的企业为什么很难成为百年企业,为什么的难以做到基业长青,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企业使命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

如果一个企业把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使命,那么企业的理念就一定是不择手段地赚钱。从短期来看,企业可能会赚取不少的钱财,但却牺牲了商业道德和社会信誉,最终把生存的根也丢弃了。

所以,如若一个企业能把《论语》中的义利观作为企业的使命,在义和利发生冲突、不可兼得时,强调义重于利,那么企业或许会牺牲一时的利益,但却拥有长久发展的可能性。

  • 《论语》中的忠恕之道

除了义利观之外,《论语》中的忠恕之道,也为企业使命的确立提供了方向。

那么,什么是忠恕之道呢?所谓“忠”,就是《论语.雍也》里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有所作为,也要帮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要事事通达,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通达。这是从主观积极的方面,说明做人要善于主动为他人着想,帮助别人。

什么是“恕”呢?就是《论语.卫灵公》里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要将心比心,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要能够常常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

忠恕之道对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尤其重要。在今天这个时代,“狼性”管理大行其道。很多企业为了业绩,为了利益,不顾员工的需求,甚至做出种种损害员工尊严的事情。比如,让员工跪在台上互扇耳光,业绩不达标的员工要生吃朝天椒和苦瓜等等。

在这种种“伪狼性文化”的管理背后,我们看到了管理者人文关怀理念的缺失。而《论语》的忠恕之道,体现的恰恰是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只有让管理变得更具人性化,才能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让员工形成主人翁意识,他们才能成为真正的“狼”,形成更强的竞争力。

02

《论语》与用人思想

都说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最核心的要素。那么学会选人、用人,就成为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提到不少用人的思想,这对企业管理者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启示。

  • 用人德为先

《论语·泰伯第八篇》里,孔子提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意思是:即使有周公那样才华和美貌,假若他既骄傲又促狭,也是不值得称道的。也就是说,孔子认为美好的品德远比智力重要,用人,必须以德为先。

《论语》的德才观,在不少成功的企业中都有体现。比如,蒙牛总裁牛根生曾评价企业用人:有德有才,破格录用;有德无才,培养重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又比如,伊利集团提出的用人口号是:“先做伊利人,后做伊利事;欲出好产品,先塑好人品”。可见,小富靠才,大富靠德。一个企业如果要做大,用人一定要以德为根本。如若一个人有才无德,那么他的才华越高,能力越强,可能造成的毁灭性结果反而更严重。

  • 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孔子认为的人才,还必须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学生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孔子的意思是说,真正的人才是全乡的好人都赞扬他,全乡的坏人都憎恶他。这是因为,这样的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明确的是非标准,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讨好谁、迎合谁。

 而在今天的社会,我们常常看到,一个企业里最吃香的员工,往往是那些懂得迎合上级、随波逐流的人。可是,这样的员工虽然讨喜,但却对企业的发展没有裨益。反而是那些坚持自己的标准,能经过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做出结论的员工,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人才。

  • 对人才不可求全责备

《论语.微子》里提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它的意思是,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人的才能有限,用人办事取其专长,不能要求人事事皆能。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的确,人总是有缺点的,而且优点和缺点常常是相互联系的。越是在某方面优点突出的人,在另一方面往往缺点更明显。

比如,一个技术过硬的员工可能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技术研发上,那么他的沟通能力可能不够强。但只要他的缺点不是原则性的,管理者就要果断把他用在合适的岗位上,切勿因为求全责备而错失了良才。

03

《论语》与企业领导力

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企业经营也是如此,提升企业领导力,才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上上之选。

那么《论语》里又有那些内容,对提高企业领导力有启示呢?

  • 以德服人

在孔子看来,领导要想服众,就必须用“德”来服人。《论语.为政》中提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个有德行的领导者,就如同北极星一般,受众星的推崇爱戴。

其实,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如何有效地管理员工,方法有三种,一是以力服人,二是以才服人,三是以德服人。但遗憾的是,大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因为自身德行不够,只能采用下策,也就是以力服人。

以力服人的方法非常简单粗暴,效果也是立竿见影。比如,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迟到早退一分钟也要扣工资。又比如,绩效达不到,就扣年终奖,甚至让你卷铺盖走人。这样的管理方式会在企业埋下“定时炸弹”,破坏企业的向心力。最后的结果,就是员工只关注绩效,而不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甚至出现“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状况。

反观能做到以德服人的领导,一定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

比如2018年,董明珠在梦想盛典上语出惊人:“只要是格力人,我保证,一人一套房。”要知道,格力拥有在职员工八万多人,每人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需要多少钱,又需要领导者有多少魄力?

而当领导者有这样的担当,底下的员工自然会更愿意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的竞争力自然也就增强了。

  • 高瞻远瞩

在孔子看来,一个好的领导者不仅要能以德服人,还要有高瞻远瞩的预见力。《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张的对话。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的意思是说,好的领导者要能从过去的经验来预测未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预见力。

孔子的这段话对于今天的企业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在当前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最终只能走向穷途末路。

举个例子,柯达和富士这两家公司都曾依靠出售相机胶片这一业务取得成功,但当数码相机问世时,这两个公司的高层对市场变化的回应却截然不同。

富士的高层更具有前瞻性,公司首先调整了公司内部的化学与材料科学研究,接着又与医疗设备、化妆品、医药等行业接轨,成功将业务延伸到了新市场。而柯达则停滞不前,没有发展其他途径,最终因为相机胶片业务的萎缩而倒闭。

可见,预见力是企业跨越生死门槛的必备能力。而管理者作为一个企业的“望远镜”,更应当具备高瞻远瞩的前瞻性眼光,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

04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诚然,西方有很多很好的管理制度,也在本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很多制度一到了中国,就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比如KPI考核,就在中国的很多企业执行得不好,以至于很多企业管理者都在感叹“KPI失效”。

可见,中国企业的发展不能照搬西方的管理制度,还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只有我们到传统文化中找到企业管理之“道”,而不是只一味地追求“术”,那么我们的企业才能有更高的格局,谋得更长久的发展。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