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西方心理学的对话,我们的优势在哪?

 正心正举 2021-04-07

文丨雪峰 · 主播丨啄二少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这也意味着心理学彻底脱离哲学的“母胎”,走上一条科学发展的独立道路。

从时间上看,西方心理学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而对于中国,“心理学”只是一个“舶来品”,但是却有一个漫长的“理心和治心”的历史,其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这就是著名的中国文化十六字心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一惟精,允执厥中。”

也难怪,很多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心理学的真正故乡在中国。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主要还是在一个西方科学主义的语境之下,秉承传统的分析思维,视“心”为一种客观研究的对象,对于“心”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脑生理和神经层面的实验研究,所以说,准确意义上,西方心理学应该称之为“脑理学”,几乎重大的心理学前沿研究都是脑神经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在某种程度上,心等同于脑,对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研究都从脑科学上寻求实验依据。这种解剖学意义上的心理学就相当于拿着手术刀把自己的胸口划开,然后看看“心”到底长什么模样,有怎样的结构和功能,其结局是显而易见的,“心”没有研究明白,生命却早早地凋落和消亡。

西方心理学的“舍本逐末”已经造成了其发展路径越来越狭窄和片面,甚至把对“心理”的研究孤注一掷地放在脑神经的研究上,认为这才是解开人心秘密的钥匙。于是,西方心理学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局面:科学研究越是进步,离“本心”就越远。

一部分先知先觉的西方心理学家早已经觉察到西方心理学的这份“偏执”,有意识地从东方儒释道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心灵的启示,为西方心理学安上一颗“柔软的心”,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瑞士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荣格。

荣格心理学搭建起了一座东西方心理学交流的桥梁,把长久以来遭受科学技术理性践踏的西方心灵置于一种更深厚的人类文化土壤之中。

何为心?东西方因文化传承和文明形态的不同,各有不同的答案,不过,当真正创造出一个对话的机会和空间,就会发现在不同文化的集体无意识深处,整个人类心灵是相通的,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也是荣格心理学对“原型”的发现。

当西方心理学遇见东方智慧,必然会产生一种化学反应,被科学理性长久刺激而变得亢奋的心灵将会变得更加柔软和敏感,谦和和朴实。

西方心理学在东方智慧中获得安顿,那么,这颗“东方之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的“本心”又是怎样的面貌呢?中国传统文化实为一种“理心治心”的文化,是一种“理心学”,人生在世,参禅问道,苦心求索,无非是一个“学理心”的心性修养工夫。

人之本心,不是那方寸间的肉团之心,而是一种生命醒觉的意识功能,是一种文化觉性,是天地人全息互参的宇宙道心。人之本心之所以能够体用相即,发用流行,主要源于生命自体处于主体性位置,人的主体性得以彰显,本心自然回归,心体自然光明。

本心在“物”的语境下是退隐的、解离的和消弭的,只有恢复一种主体性语境,心之本然的状态才能得以显现,生命内在的整合功能才能被激活。

启迪多元思维

现代西方心理学之所以走进“死胡同”,其根本原因在于其主客二分的科学理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对于物理世界的研究来说是一件近乎完美的工具,但是对于人类心灵的观察,却是捉襟见肘的。

把人之本心视为一种科学研究的客体,研究越深入,反而愈加悖离本心,因为这种研究范式意味着人心的异化,从根本上,与生命无益。心理学本应是关怀心灵,体贴生命的一种人生学问,到头来却成为一种“杂耍”,不但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福祉,却增添了许多额外的烦恼。这正是科学心理学的“阿喀琉斯之踵”,思维高度发达,心灵却饱受贬抑。

东西方心理学的对话,其实也是心理学本身的一次“格式塔”。如果从各自的志趣上做一个简单区分,西方心理学可以说是一种“知解”,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学是一种“行解”。

西方心理学注重“心理”即“心之理论”,是一种关于心理的学问,强调对心理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是一种为学之道,讲求数量上的增益,而中国心理学是一种“理心”即心性实践的工夫,是一种人生哲学,是对人之本心的发明过程,理心治心不讲求外物的修饰,而是直指本心,从根本处下功夫,然后使得整体的生命状态获得一个大的转变和质的提升,这也就是中国禅家讲的明心见性的开悟过程。

正心正举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更加多元化的空间,东西方心理学的对话也向着纵深的维度进发,不再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的思辨,而是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上,更加注重心理治疗的人本性和文化性。

其实,检验一门科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应用于实践。现代心理治疗从科学范式的局促中有所反省,亲近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从中国儒释道文化中吸取临床治疗的精髓,这是当今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必然路径。

中国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事业的发展,一定是建立在本土文化背景之上,充分吸收自身文化资源的前提下才能完成的。

儒家的仁学具有系统的人本心理学思想,对于咨访双方信任关系的建立具有借鉴意义。

道家自然无为的生命价值追求是心理治疗师和咨询师自身修养最好的精神参照和滋养。

佛家的慈悲与智慧,能够化解人生苦痛,转烦恼为菩提,破除贪嗔痴慢疑的“五毒攻心”。

如何解除现代中国人面临的精神危机,其答案不在“异国他乡”,而在自家的文化传承之中,文化的力量就是拯救的力量和治愈的力量。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在本文的开始我们谈及到,有见识的一批西方心理学家承认,心理学的第一故乡其实在中国。那么我们也要自我追问一番:中国的心理学到底意味着什么?在与西方科学心理学对话的过程中,我们的优势或鲜明的特点到底体现在哪里?归根结底,一句话:坚守本心。

坚守本心,便是葆有一份对生命的切己反身的觉察功夫,时时刻刻,观照起心动念,不使生命怠惰和昏沉,时时提掇起人之本来的精神面貌;

坚守本心,是时时处处与内在良知沟通对话,勿使生命蛮肆放逸,完成生命的自我辩证过程。

天地之间,或许只有人是一种“未完成的作品”,如女娲手中的“补天石”,其自性具足,蕴藏灵识,之后需要如何开掘和雕琢,却需要一番用心“操持”,尽心竭力,呕心沥血,方能进阶生命的圆融自如之境地。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