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忠恕之道”对当代企业管理有什么启发

 正心正举 2021-04-07

文丨奔跑的大胯 · 主播丨涂山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国内企业走上了快车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飞速跻身进了世界先进企业的行列。

然而,这种快速的增长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企业经营秩序混乱、企业责任感缺失、企业经营行为缺乏诚信等社会问题。在“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导向下,出现了很多粗制滥造、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的产品和服务。

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依旧存在很多企业没有建立起最基本的诚信和道德底线,当面对眼前的利益时,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尼斯·阿尔文早在1988年的巴黎会议上就提出: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我国儒学中蕴含了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之道,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

内观己心

企业的经营管理之道也可以视为“为人之道”。企业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经营是对外的,追求从企业外部获取资源和建立影响。

管理是向内的,强调对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建立秩序。

综合来看,管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协调人际关系。

孔子曾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如果想获得成功,首先要让他人成功,这其实和儒家的“忠恕之道”非常契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外察世界

儒家所说的“忠恕之道”是分成“忠”、“恕”两部分来理解。

首先是“忠”,上面一个“中”,下面一个“心”。所以,“忠”是中自己的心,就是不要自欺;

其次是“恕”,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所以,“恕”是别人的心就如同我的心,也就是将心比心。

朱熹曾说过:尽己之心曰忠,推己及人曰恕。

换句话说:我想要什么,别人也和我一样想要什么;我不想要什么,别人也不想要。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想要做到“忠”,就是不自欺。所谓“自欺欺人”,人若欺人,必先自欺。因为人人都有良知,都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但为了私欲或是用“他先对我怎样”,给自己找理由,让自己心安理得、理直气壮。相反,致良知,不自欺,就能做到忠。

忠,不是忠于某个人,是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良知。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对外的忠诚”,更不是“对外的死忠和愚忠”。

孟子有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启迪多元思维

曾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里的“为人谋而忠”,就是要尽心尽力,而且是“双向”的尽心尽力——不仅下对上要忠,上对下也要忠。

如今很多企业老板总认为员工要对自己忠诚,自己却对员工不忠诚——员工工作稍微失误就暴躁如雷,甚至辞退员工。西点军校有一句著名的话:心里始终装着对方的利益,并且有能力让对方知道这一点。

这就是上级对下级的忠诚。老板是为大家谋一个好前途,员工其实也是为老板谋一个好前途。在这种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员工才能够对客户忠,心里才能真正装着客户的利益。

我们普通人更是要切记体察——我对上忠不忠?对下忠不忠?对同事忠不忠?对客户忠不忠?对供应商忠不忠?如果没做好,该怎么改进?

朱熹说过:发己自尽为忠。

帮别人办事时,说“我尽力而为”,基本就是“我有所保留”的意思,做到哪算哪,不能怪我,我不是尽全力。而“忠”则是尽心且竭尽全力。

正心正举

孔子曾说过: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也就是说,孔子始终贯彻的就是“忠恕之道”。其实,“忠恕之道”就是成就他人。这就是我们现代人常说的“领导力”的本质——在自己成功之前,要时刻想着成就他人。

目前,中国最典型也最为人们熟知的“忠道公司”,应该就是“海底捞”。提到“海底捞”,市面上最广为流传过的一句话就是:“海底捞”你学不会。

人们总想学“海底捞”的服务,但总是“画虎不成反似猫”。其实,“海底捞”的核心根本不在服务,而在“忠恕之道”。“海底捞”的内部有一句话,叫做:双手改变命运。

这使得“海底捞”能够让那些在农村没上过什么学的人,来城市里打工的人,可以在海底捞成为店长、高管,甚至是CEO。“海底捞”的董事长张勇最关心的也是成就他人,这也必然会成就他自己。

作为一名企业家,大会上讲话要大家忠于公司,大家会鼓掌拥护。但最关键的是,企业家要问问自己的内心,是否真正忠于台下这一双双热忱的眼睛。

拨迷见智

曾子有云: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人君把臣下当老师相处,能够成就王业;把臣下当朋友相处能够成就霸业,把臣下当刑犯一样看待的,最终只能灭亡。

“忠”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涵与范畴。孔子提出君子行事以忠信为主,有一次,他的学生子张问什么是可以到处都能行得通的办法。孔子回答: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之邦也会畅通无阻;反之,即使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法、美三国逼着德国签下《凡尔赛和约》,赔款的总数远远超出德国的承受范围。

当时经济学家凯恩斯坚决反对如此严苛对待德国,认为这种惩罚会将德国百姓逼上绝路。在和约签订之后,德国果然违约了,还促使了希特勒上台,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事件和当年燕昭王报复齐国极其相似。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正是吸取了一战后《凡尔赛和约》的教训,并继承了凯恩斯对一战善后处理的精神,不仅没有战争赔款,而且有“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复兴经济。德国和日本都在美国的帮助下成为了富裕文明的国家。

这其实也是“忠恕之道”的精髓:在任何时候,你得先想着别人,要让别人活,你才能活。要让别人活得好,你才能活得好。不仅仅对“别人”要如此,对有血海深仇的敌人也应该如此。

开启自在之门

“忠恕”是为人的基本准则,忠于自己的人懂得爱惜自己,忠于职守的人能尽心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有宽恕之心的人,懂得换位思考,能够设身处地去体谅别人、包容别人。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性格爱好不同,文化素养、生活阅历都不同,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很可能会产生差异甚至完全相反的意见。

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没有忠厚宽恕之心的人,往往会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到他人身上,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与不快。

懂得忠恕之道的人,却能够坦然对待这种差异,能够尊重别人的想法,并能够对别人的想法报以理解。

如今很多企业都提倡“企业管理,从心开始”。无论是对内部员工,还是外部客户,企业管理者务必与其建立“同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们担心的风险是什么,并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避开这些环节,最终达到真正的“双赢”。

如此这般,管理者就是将“忠恕之道”注入企业之中,不仅可以净化企业的本心,也可处理好与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网络。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