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王庭德主要事迹 王庭德,男,1981年出生,安康市旬阳县铜钱关镇铜钱村农民,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残疾人代表,市县残联主席团委员,王庭德书友会名誉会长,现供职于安康市图书馆公益性岗位。 王庭德在一岁那年因高烧致肌无力成为侏儒患者,身高仅1.16米。双脚踝往内翻、畸形,走路摇摆、晃动,勉强走几米远就必须要坐下来歇息,动作非常艰难。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智力低下,视力不清,后离家出走,与爷爷相依为命。王庭德虽身体残疾,但天性爱学,小时候,他每天拖着重度的残疾身躯,走很远的路,悄悄地趴在教室外边听课。他的求学精神感动了学校领导,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获得免费上学的机会,幸运地完成了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业。初中毕业后,为了生计,他曾经在安康城当过洗过碗工、卖报郎,也在旬阳铜钱关镇和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担任农民通迅员,义务发表通迅2000多篇;后在私人网吧及打字复印一体店打工之余,仍是笔耕不辍,自2000年以来,先后在《辽宁青年》、《江门文艺》、《延河》、《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安康日报》等主流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和新闻报道2100多篇300多万字。他还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为线索,创作出19.7万字的自传体纪实文学《这个世界无须仰视》,该书2014年由西北大学出版,得到了著名作家贾平凹及陕西电视台主持人的联袂推荐,荣登畅销书排行榜,选入全国农家书屋,获奖多个奖项,尤其是多次入选中小学生期末考题,激励了一批批青少年和残疾人同胞,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关注,目前已再版9次。 2015年12月,王庭德被安康市图书馆聘为公益性岗位人员,主要从事电子阅览室日常开放接待读者工作。在工作岗位上,他克服身体困难,爱岗敬业,义务承担图书馆的新闻宣传工作。生活上从不向单位寻求任何帮助,独立生活,坚持学习,这种“勇于面对困难,积极乐观生活”的精神状态感染着安康市图书馆的每一位馆员。与此同时,王庭德同志为回馈社会,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和独特成长经历,号召社会上热爱阅读,热心公益的志愿者于2017年8月6日在安康成立了“王庭德书友会”。书友会以王庭德讲述“阅读与成长”故事为主体,义务走进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和社会组织,开展励志讲座、读书分享等活动。截止2019年底,已发展会员1000多人,开展励志读书会200多场次,受众15万多人,收到分享体会、图书评论文章5000多篇,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中国文化报、陕西日报、华商报、陕西工人报、文化艺术报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励志热潮。 同时,王庭德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将社会上热爱阅读的人集中起来,带动振兴集团、长安银行、房信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组建阅读团队9个,发展会员1800多人,他团结这些志愿者、书友积极开展单位、社区、家庭等形式多样的读书会,为推进全民阅读、在全市形成了积极向上、热爱读书的良好风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1——2005年度,王庭德分别被旬阳县委宣传部授予“优秀通讯员”; 2006——2010年度,王庭德分别被汉滨区委宣传部授予“优秀通讯员”; 2008年,王庭德被三秦广播电视报评为先进个人; 2010年,王庭德被省作协授予“陕西残疾人作家奖”; 2012年,王庭德被旬阳县政府授予“残疾人自强模范”; 2014年,王庭德的长篇纪实文学《这个世界无须仰视》被陕西省慈善协会评为“慈善优秀作品二等奖”; 2015年,王庭德的长篇纪实文学《这个世界无须仰视》荣获陕西省残联及陕西文学基金会联合举办的“2014年度陕西省残疾人作家奋进文学奖征文大赛一等奖”; 2015年,王庭德被团安康市委评为“安康自强不息好青年”。 2016年,王庭德的长篇纪实文学《这个世界无须仰视》被省作协评为“陕西省十大年度优秀文学奖”; 2016年,王庭德被评为第四届安康市道德模范; 2017年,王庭德被省残联评为“陕西省残疾人优秀作家奖”; 2017年,王庭德入选“陕西省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成为省上重点扶持的作家。 2017年,王庭德荣登陕西好人榜。 2020年5月15,王庭德新书《心灵的灯盏》新闻发布会在西北大学隆重举行。 王庭德说,所有的这一切,留给他的已经不只是成就感,更多的是内心巨大的幸福感,他希望在今后的人生中,把社会给予他的关爱与帮助,一直传递下去,同时他也在有限的生命里,依然加强学习,持续文学创作,给世人证明,他那些生长在夹缝里的诗歌小说,是如何饱满绽放的,看到陕西的繁荣昌盛在他的笔尖下熠熠生辉。 点击以下阅读 河南文苑每日荐读||我的小学(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贾平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