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底 成都公交史上最大调整 ,正如我们在稿件中所写,随着轨道公交二网融合,UP君以及身边的朋友发现不少公交车的频率从6~7分钟延长至10~12分钟,如果恰逢天气晴好,大家宁愿骑车去搭地铁,或者是直接骑车到公司。
A 完全没有自行车道 与货车为伍的滋味很酸爽 看到这个标题,一直在三环内生活的小伙伴估计没有太深体会,没错,这样的情况主要发生在新兴区域。真的,成都发展太快了,曾经的城乡结合部早就摇身一变成为密集的居住区,但,自行车道的建设显然没有跟上。 成都最红的区域高新区,天府四街西段尽头,高楼大厦戛然而止,道路南侧大片的油菜花田会让你产生 “ 这不是国际城南 ” 的幻觉。最要命的是,当你从天府四街左转上老双中路,才发现城乡是如此快速地切换,本就泥泞的道路,被大货车轧得坑坑洼洼,你在避开那些被轧得稀烂的大坑时,还得躲避身旁疾驰而过的大货车,尘土扑面,内心如道路两侧的荒野一样,拔凉拔凉的。 ![]() 从照片可以看到,还没出绕城,无论是自行车道还是绿化带都有些浮皮潦草。 ![]() 自行车道穿过的地方也是乱糟糟的,这还不是最糟糕的,至少有一条专用道。 ![]() 出了绕城,你会惊讶地发现,成龙大道竟然没有自行车道!只能与多如牛毛的货车、工程车并行,深怕一不小心就被卷入车轮。天天骑车经过的网友表示:在成龙大道骑行,是在跟货车、水泥罐车、公交车抢时间,骑个自行车在旁边感觉在抢生命,只想两下把这段蹬过去。 ![]() 不过,有个好消息就是,成龙大道南侧已经有专门的自行车道快要完工了,真的是骑行者的福音啊。 ![]() B 兜兜转转的人行过街天桥 车子无用武之地 ![]() 我们到现场实地看看,红照壁街往西,来到与上南大街交汇处,碰到第一个天桥。 ![]()
你不想上天桥,继续向西骑行一百米左右又是一座人行天桥。
要想到对面街上去,要嘛上天桥,要嘛绕到两百米外的祠堂街,当然很多人不想这么麻烦,直接在车流中穿梭,非常不安全,也影响了通行效率。 ![]() 试问,为何有如此奇葩的设计,这就不得不提一下路面下的东城根街隧道了。这里有两个隧道出入口,为了保证机动车的快速通过,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需求只能让道。有网友吐槽:“成都这个路全是给机动车修的,这个天桥,看起是走人的,其实也是给机动车修的,根本就没考虑过自行车方不方便这个事情。” ![]() ![]() C 跨三环下穿铁路 上天入地太不容易 除了无处不在的过街天桥,在主城区还有两个环线,对于道路的分割影响非常大,一条是市区内的铁路环线,一条是快速路 —— 三环路,过街非常不方便。 ![]() 从三环内上天桥,坡度比较缓,看前面的老大爷骑车上坡也不费力。 跨三环部分的天桥也比较宽敞,人来人往,整体过街比较轻松。 ![]() ![]() 可能因为修建不久,百度地图上居然没有立交的人行天桥,依然提示大家走其西侧400米、位于城东客运中心门口的老过街天桥。
天桥的自行车道修得很宽敞,整体呈北字型,主道的东西两侧都有,跨度也大,坡度较缓,骑行舒适度不错。值得一提的是,共享单车的管理也跟上了,大家可以看到桥下并没有什么僵尸车,因为这里被单车企业设为了禁停区。 ![]() ![]()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铁路环线下的路基涵洞,从创业路到青龙场,虽然都不尽善尽美,但对于骑行者的友好程度,大家一看便知。 ![]() ![]() 当然守规矩的人还是占多数,非上下班高峰,这个自行车道人流量还是挺挤的。 隧道里也算宽敞,骑行没毛病,一定要挑的话,就是灯光略显昏暗,话说大悦城在这里面安几个灯箱也是极好的啊,既美化了空间,也宣传了自己。 ![]() ![]()
![]()
![]() ![]() D 突然消失的自行车道 你让我怎么骑? 城市内的主干道一般都有自行车道,比如东大街、二环路,但部分道路的自行车道捉襟见肘,而有些次要干道甚至就没有自行车道了。 ![]() ![]() ![]()
![]() ![]() ![]() ![]()
E 打围施工 能否也给自行车一点空间?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集中推进城市更新,地铁、道路、工程等项目打围施工在所难免。对于骑行者来说,打围施工又是一个能避开就避开的地方。从下面这些小细节可以看到,如何切实有效加强和规范占用、挖掘城市道路施工管理,持续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方便市民群众出行,成了城市建设管理的 “ 必修课 ” 。 ![]() ![]() ![]() 小南街正在进行13号线和17号线的打围施工,值得庆幸的是本不富裕的街道留出了专门的自行车道,不过远远地看过去,怎么烟雾缭绕的?走近一看,是工地设在围挡上,为了减少雾霾装的自动喷水装置,正卖力地喷出水雾。 减低雾霾骑行者都是支持的,但这水雾的高度不高不矮,刚好就在骑行者头上喷,网友戏称 “ 水帘洞 ” ,若是你还戴着眼镜,那就更狼狈不堪了。
![]() ![]() F 特殊地段 在车流中穿行 ![]() 自行车走到这里,也没有过街斑马线,只能在车流中穿行。
![]() 就在锦城广场不远处的东面,科华南路与锦悦东路交叉口,也存在着汇流的问题。 从锦悦东路往东,经过了一个红绿灯后,还有一个红绿灯。 ![]() 从科华南路向南,你若老老实实贴着路边走,会发现,不好,我怎么骑到了绕城高速收费站了?正确做法是在路中间穿行,径直来到科华南路辅路。 ![]() 另外还有不少小细节,也让骑行不那么舒心。 ![]() 晚上八点,正是人来人往的时候,不知为何,望江路靠近川大一侧路灯都是亮着的,靠近望江楼公园一侧,路灯三三两两都罢了工,幸好沿线茂密的树林里还有公园自己的路灯,稍微能点亮一下街道。 ![]() ![]() UP君在考察三环路的时候发现,自行车道的路面跟我们日常见到的混凝土或者沥青路面不太一样,每块板材大小一样,看上去就像钢板一样,实际上这是混凝土材质,事先根据施工需求,在工厂预制好的,现场不切割,直接组装完成,其防滑性、耐磨性、耐脏性等指标都很好连汽车都能跑。据悉,这也是成都市在市政道路中首次大规模采用“拼图法”建设非机动车道。 但要吐槽的是,这种环保和创新的 “ 拼图法 ” 施工,带来了不太连贯的骑行体验,就是每过一个板材,自行车都要腾一下,不太舒适,而且你没法骑快一些,就跟汽车遇到连续的减速带一样。建议对施工工艺进行改进哦。
![]() ![]() ![]() 说了这么多,有些小伙伴会问:UP君我们成都的地铁里程都全球第四名了,你还在推广自行车,是不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哦?当然不是,在成都市新近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 ![]() A、关于道路建设 下雪天相关部门要先清理自行车道,再清理机动车道; ![]() 小细节也很多,比如统一而鲜明的自行车交通标识系统、十字路口专为骑行车暂停设置的脚踏板与栏杆;专为骑行者设置倾斜的垃圾桶,不用下车能随手扔掉装咖啡的纸杯,处处让骑行者感受到在这座城市中的幸福感。 B、关于车辆停放 成立专门的监控专家小组,研究减少车站的自行车盗窃的措施。 C、关于交通规则 D、关于交通接驳 E、甚至对企业雇主施加影响力,促进员工采用自行车通勤,相应的扣除或减免公司税收。 提供更衣室、淋浴设施、毛巾,以及自行车维修服务。 F、发挥城市规划的作用,打造最适合自行车出行的功能紧凑型城市。 居民住宅距离商业区距离在1-4km,小学和中学在3km以内,工作和社会服务在4km内; 要求商业项目按0.5个/岗位配套自行车停车设施,新建居住项目自行车停车位配建标准为2.5个/100㎡。 ![]() 去年发布的《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将距离小于5公里作为幸福通勤的指标,它认为在此范围内,人们可采用步行、自行车等非机动车方式上班,就近职住、绿色出行,会带来幸福的通勤体验。相关链接:社畜的崩溃从通勤开始,成都又上榜了! 不过,我们也发现骑行者的素质也有待提高,虽然是马路上的弱势群体,对于逆行、闯红灯者,也需要必要的约束和管制,社会与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创造安全通畅、舒适宜人的骑行环境。对于骑行环境,大家还有什么建议与意见吗?欢迎加入讨论。 而下一期,我们还将聚焦一直被诟病的“无障碍通道”,从目前的调查来看,情况不太乐观哦,成都在“无障碍通道”方面有哪些痛点、槽点?把你的遭遇说给我们听吧,我们一起酝酿稿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