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理,就想起金庸笔下风流倜傥的段王爷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佳话,想起《五朵金花》里那个美丽善良的金花姑娘和高大帅气的阿鹏哥一唱一和的深情歌声,因此,未到大理,大理的风花雪月(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便已根植心中。 在大理下了火车,刚出车厢,就感受到了大理凛冽的风,因为穿得单薄,风伴着雨,扑面而来,让我们这些带着兴致原本想一睹段王爷国度的游客着实有些扫兴,突感风花雪月的大理无一丝温柔可言。好在导游联系得很快,走了约十分钟左右的路便来到了饭店,算是“苍山”有眼吧!导游是一个皮肤粗糙的白族姑娘,说话做事都是慢吞吞的,带有浓厚地方方言的发音让我们听着有些吃力,和我们想象中少数民族姑娘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的样子相去甚远。 草草吃了早餐,按照旅游的路线,第一站是崇圣寺,应该是《天龙八部》中大理段氏祖辈出家的圣寺。南方边陲的皇家寺院,想不到竟有如此的一片气势,六脉神剑不知怎样的神奇,风水好却是不容置疑的。背倚苍山,苍山是大理的至高点,本来到大理必上苍山,可俯瞰洱海和大理古城的全貌,但行程中却没有(现在回想,团体旅游往往是挂一漏万)。 苍山有名的景点应该是苍山雪,此行自然没有看到,却在崇圣寺远眺,领略了苍山的另一番景致。云雾不时从山涧冒出来,浮于寺顶的飞檐和翠绿的苍山,如白族少年头上的白色绢帕环绕了诸物,云雾飘渺中,听导游说,那之上云端的最高峰就叫飘渺峰。灵鹫宫、段玉、飘渺峰,渐渐的有了神往的心情…… 寺院很大,和很多名寺一样分三进,弥勒、观音和如来的庙宇。庙宇周围是一片园林,著名的三塔就置于其间,微风吹来,水光潋滟中,三塔的秀姿仿佛使你置身于一片世外桃源,真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走上洱海一号游轮坐的时候,其实是对他没有多少神往的,名字听过,有名却另当别论。由于高原的阳光出奇的灿烂,领导让导游给我们预订了一个包间,于是,喝着茶水,吃着上船前在街市上买的各色水果点心,开始了大理之行的又一站----洱海船上游。
洱海古称叶榆洋,因多榆树而得名,又称“昆明川”,“西洱河”,因形似耳朵,故得名洱海。洱海是高原淡水湖,长42公里,宽5公里,面积252平方公里,水最深处21米,相比昆明的滇池,洱海的水是清澈透明的,据说,为保证洱海的清洁,旅游部门对水中的机动船只进行了严格限制,因此,除了几艘规定的旅游船和手工作业的小渔船,,你很难看到冒着黑烟、突突做响的小机动船驶过。站在甲板上看眼前的洱海,灿烂的阳光、星星点点的白云、湛蓝的天空、远处的山峦、湖心的小岛,莫不在游船的行进中玄妙不断的变幻着图形,岸边大片白色的白族建筑影影绰绰,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中,间或的,一艘小船漂浮在湖面上,上面带着斗笠的渔人悠闲的唱着山歌,湖光山色中,让人以为走进了一幅淡淡的水墨山水写意画,自己都成了画中的风景……
在船上看了歌舞表演,品尝了有名的三道茶,他们的解说词很有意思“一苦二甜三回味”,不知不觉,将做人的哲理孕育其中,看着白族姑娘小伙表演的歌舞,喝着回味悠长的三道茶,细细品来,人生大抵是如此,有苦有甜才让我们绵久的回味……
之所以将大理古城放在最后写,可能是在这里导游给了我们一段可以自在游玩的空间,让你可以慢慢地走,细细的去品味。现在想想,大理古城给我的感觉好于丽江,虽然,无论在规模和房屋建筑上,它远没有丽江的古朴和气势,也没有丽江古城的惊艳与喧嚣。但就是喜欢大理古城给我的那种随意和轻松:宽大的青石板路,长满青苔的老屋,庭院里清雅秀美的花草,街前源源不断的潺潺流水,随风飘动的树梢,烤肉串的白族阿婶,卖花的小女孩,一针一线在摊子上做扎染的白族阿妈……
比较已经完全商业化的丽江古城,大理有属于自己的从容与淡定。
穿行在大理,你可以随意的走着,逛着,不必被周遭商业的空气挑动起你的不安(没有商家会刻意的叫卖),你可随意用脚丈量着古老的街巷,也可在街头一角的小摊上,拿一块饵巴,或独有的乳扇片,边走边吃,可靠在一家书店随意的翻看着一本闲书,或者干脆无所事事,就做一闲人,在秋日的阳光下,无思无想无梦…… 离开大理的时候,是一个朗朗的晴天,车子在大路上穿行,路边民居的院墙,伸出这个季节开的正盛的三角梅,紫艳艳的,配着粉墙,却没有半点俗气,洱海和苍山在视线中渐渐远去,看着就要告别的青山绿水, 突然间就想起金大侠书里那首似曾相识的词: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 眉眼盈盈处。酒罢问君三语, 为谁开,茶花满路…… 待到茶花满路的那天,但愿,我,还会再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