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病***

 FyssqzhOk 2021-04-07

1、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2、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3、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4、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5、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6、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7、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8、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9、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即热如血室,
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
10、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1、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2、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3、内侵膻中则为厥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畅通人的大循环,大病化小,小病化无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扇火炽,而炽乱神迷外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运转枢机,无病不除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扣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76、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0、足太阴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泌精神乃滞
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9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9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 人者,天地之镇也。(灵枢·玉版)

   自然界中最珍贵的便是人。

2. 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

   自然界的阴阳之气是生命的根本。

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自出生就具备了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

4.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灵枢·逆顺)

   医术高明的医生在尚未发生病症时就开始进行预防,而非在病症发生后才进行医治。

5.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眼睛的精亮明润和面部的色泽是内在五脏之气在外的表现。

6.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口问)

    耳朵为人身宗脉汇聚之处。

7. 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素问·厥论)

   人的前阴为众筋汇聚之处,也是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的交合之处。

8. 凡治病必察其下。(素问·五脏别论)

   在治病时一定要问诊二便。

9.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素问·玉机真脏论)

    五脏之气,都依靠胃腑的精气来营养,所以胃是五脏之本。

10.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素问·痹论)

    五脏与筋、脉、肉、皮、骨是内外相应的。病邪在体表上久留不去,就会侵入它所对应的内脏。

11.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问·逆调论)

    胃气不能循着正常的通道下行,睡觉就不安稳。

12.人饮食、劳倦即伤脾。(素问·本病论)

    人如果饮食不节制、过度劳累就会损伤脾。

13.形寒寒饮则伤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身体受了风寒,再喝凉水,两寒共同侵袭,就会损伤肺脏。

14.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问·奇病论)

     肥腻的食物使人内里生热,而甘美的食物又会使人胸部满闷。

15.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灵枢·刺节真邪)

    运用针刺治疗疾病,主要目的在于对气机进行调节。

16.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素问·咳论)

    五脏之咳,医者可以从它们各自的腧穴着手治疗;

    六腑之咳,医者可以从它们各自的合穴着手治疗;

    咳而浮肿的病,医者可以从有关脏腑的经穴分别着手治疗。

17.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

    运行营卫气血的十二经脉,在内联属于各个脏器,在外则维系着四肢关节。

18.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全身的十二经脉和与它贯通的三百六十五络脉全部的气血运行都是从头面部而起,并分注于各个孔窍之中。

19.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气味之中,凡辛甘并具有发散作业的属阳,气味酸苦二有通泄作业的属阴。

20.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五脏六腑有病,人都会咳嗽,不只是肺病会这样。

21.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素问·太阴阳明论)

    人体的阳气就好像天之气一样 ,主要卫护于外;人体的阴气就好像地之气一样,主要营养于内。所以阳气性刚多实,阴气性柔易虚。

22.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

    阳虚就会生外寒,阴虚就会生内热,阳盛就会生外热,阴盛就会生内寒。

23.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

    心神会被伤悲、哀苦、烦愁、忧伤之情所牵动,心神不安就会对五脏六腑都产生影响。

24.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灵枢·师传)

    春夏时节,体表阳气充足,应首先对外在的标病进行治疗,之后再对内在的本病进行治疗;秋冬时节,精气被收敛在内,应对它内在的本病进行治疗,然后再对它外在的标病进行治疗。

25.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素问·生气通天论)

    若常进食肥美厚味的食物,就会引发疔疮,而哪条经脉虚,就会从那条发生。

26.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

   血液耗损过多之人不可以再让他发汗(因为汗脱就会伤到卫气),脱汗使卫气受伤的人就不可以再使用放血法。

27.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形体衰弱的,应该温阳补气;精气不足的,应该以味道浓厚的食物补之。

28.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素问·至真要大论)

    治病的主要药物是君药,辅佐君药的药物是臣药,辅佐臣药的药物是使药。

29.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素问·标本病传论)

    病情较轻的,处于缓解期的,可以标本一同治疗;病情严重的或正在发作的,应该用单一的治本或治标的方法治疗。

30.治病之道,气内为宝。(素问·疏五过论)

治疗疾病的关键是使人体脏气内守。

31.营气之道,内谷为宝。(灵枢·营气)

营气可以在人体内起重要作用,摄入到体内的食物是营气发挥作用与否的关键。

32.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素问·五常政大论)

如果病人身体强壮,能受药,就让其服用性味浓厚的药物,如果病人体质瘦弱,不能受药,就让其服用性味薄的药物。

33.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

阴精源自饮食的酸甜苦辣咸五味,但蓄藏阴精的五脏,又会因过食五味而受损。

34.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素问·热论)

热势稍微减轻时,如果进食肉类食物,热病会复发;如果吃得过多,会使余热遗留,这都是热病病人应当注意的。

35.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灵枢·师传)

来到一个国家,应先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来到一个家,应先了解这家人所忌讳的事情;走人他人的居室,应当先问清楚礼节;看病人时,要先问清病人的喜好,便于更好地对疾病进行医治。

36.闭户塞牖(you),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素问·移精变气论)

选择环境安静的地方,关门闭户,耐心细致地询问病情,不要让病人有任何顾虑,要使病人畅所欲言,以了解详情。

37.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气交变大论)

研究医道的人,懂得天文、地理、人事,才能使这些理论长存不亡。

38.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素问·五运行大论)

五方之气是更替着主宰时令的,各有先后次序,不在其相应的季节主宰时令,就是邪气;在其相应的季节主宰时令,就是正气

39.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素问·六节脏象论)

如果不知道当年主客气加临之期、气的盛衰、虚实的起因等情况,就不能做个高明的医生。

40.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脏)

通过对脏器所对应的人体外部形态上的表现进行观察,掌握脏器的状态,便可以了解脏器的疾病了。

41.五液:心主汗,肝主泪,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

五脏各有其所化生的水液:心脏主化生汗液,肝脏主化生泪液,肺脏主化生涕液,肾脏主化生唾液,脾脏主化生涎液。

42.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

肝主筋,筋感受风则拘急,所以厌恶风;心主血脉,高热则损伤血脉,所以厌恶热;肺主气,遇寒则脏腑、经络之气阻滞不畅,所以厌恶寒;肾属水,性喜润泽,所以厌恶燥;脾属土,性喜干燥,所以厌恶湿。

43.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

食物进入胃后,按各自的属性而分别归入与之相合的脏腑。酸味属木,入于肝,辛味属金,入于肺,苦味属火,入于心,甘味属土,入于脾,咸味属水,入于肾。这就是五味归入脏腑的情况。

44.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长久视物,损伤血;长久躺卧,损伤气;久坐,损伤肌肉;长久站立,损伤骨;长久行走,损伤筋。

45.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灵枢·九针论)

人体五脏对身体各部分各有所主: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肝主筋膜,脾主肌肉,肾主骨髓。

46.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

上古时候的人,会养生的能够按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并加以适应、调和,以使之趋于正确。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不过度操劳,也不过度行房事,所以他们的形体和神气都很旺盛,相互协调统一,便能够活到人类自然寿命的期限,超过一百岁才辞世。

47.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是万事万物的纲领和变化之源,是生长和毁灭的根本,也是一切事物新生、成长、变化、消亡的基本规律。所以治疗疾病时,必须探求阴阳这个根本。

48.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人体有阳气,就像天上有太阳一样。阳气失其正常运行规律,人就会折寿,生命机能也会衰弱。所以天的运行不息是因为有太阳的光明長照,人的健康是因为阳气向上布外,保护身体免受病邪的侵袭。

49.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素问·宝命全形论)

木遇到金,就会折伐;火遇到水,就会熄灭;土遇到木,就会疏松;金遇到火就会熔化;水遇到土,就会遏绝。万物的变化都市这样的,举不胜举。

50.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素问·八正神明论)

天气寒冷时,不要行针刺;天气温暖时,不必迟疑;月亮初生时,不能用泻法;月亮正圆时,不可用补法;月黑无光时,就干脆不要进行治疗。这就是依据天气时令调节气血的原则。

51.兵法曰:无迎蓬蓬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灵枢·逆顺)

《兵法》中讲,作战时要避开敌人攻势猛烈的锐气,不可轻率出击敌人严整的阵势。《刺法》中记载道,热势猛烈而旺盛的时候不可以用刺法,大汗淋漓的时候不可以用刺法,脉象纷乱而模糊不清的时候不可以用刺法,脉象同病情相逆的时候也不可以用刺法。

52.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灵枢·九针十二原)

五脏有病变,都可取十二原穴进行治疗。因为十二原穴是五脏把全身的三百六十五节的经气汇聚在体表的部位。所以五脏发生病变时,会在十二个原穴的部位有所变化。

53.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

手三阴经由胸部行往手指,手三阳经由手指行往头颅;足三阳经由头颅行往双足,足三阴经由足行往腹部。

54.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胃腑的腑气与本经的合穴足三里相合;大肠腑的腑气与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穴相合;小肠腑的腑气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相合;三焦腑的腑气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穴相合;膀胱腑的腑气与本经的合穴委中穴相合;胆腑的腑气与本经的合穴阳陵泉相合。

55.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灵枢·九针十二原)

医术粗浅的医生,仅观察病人的外表,并以此诊断病情;而医术精湛的医生则注重观察病人的精神状况和气血盛衰的情况。医术精湛的医生不仅能判断气血盛衰,还能知道积聚在人体的邪气出入的地方在哪里。医生判断不出疾病的性质,哪能知道疾病的根源而进行正确的治疗呢?

56.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素问·玉机真脏论)

治病之前,一定要诊察病人形体的强弱、气的虚实、面色的润枯、脉象盛衰以及病是新是旧等情况,然后及时治疗,这样才不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57.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就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素问·宣明五气)

长时间用眼,会劳于精气而损伤血;长久躺卧,则阳气不伸而损伤气;长久坐着,会使血脉运行迟缓,损伤肉;长时间站立会劳于肾腰、膝、胫等,损伤骨;长时间行走会劳于筋脉,损伤筋。这就是五老所伤。

58.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体内风邪偏胜,会出现痉挛动摇的现象;热邪偏胜,会出现红肿;燥邪偏胜会出现干枯;寒邪偏胜会出现浮肿;湿邪偏胜会出现糯泻。

59.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素问·痹论)

风、寒、湿三气侵入人体,杂合伤人,导致人患痹病。其中风邪偏胜的叫行痹,寒气偏胜的叫痛痹,湿气偏胜著痹。

60.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素问·通评虚实论)

五脏不和是由六腑闭塞不通引起的。头痛、耳鸣、九窍不利是由肠胃疾病引起的。

61.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人体众多疾病的产生都是因为气机失调。 人暴怒则气上逆,高兴则气平缓,悲哀则气消沉,恐惧则气下陷,遇寒则气收聚,受热则气外泄,受惊则气混乱,劳倦则气耗损,思虑则气郁结。

62. 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灵枢·四时气)

胆腑中存在邪气,阳气向上逆行到达胃部,胆中的汁液泄出于外,因此口感发苦胃气向上逆行因此才有苦水呕吐出来,这被称为呕胆。应取足三里穴进行医治来降胃气,同时对足少阳胆经的血络进行针刺以抑止胆逆。

63.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一般人到了四十岁时,体内阴气就已经自然消减掉一半了,起居行动上会出现衰老迹象;到五十岁时,会感觉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到了六十岁,阴气萎弱,肾气大大衰减,九窍不能通利,出现下虚上实的现象,还会不时淌眼泪、流鼻涕。

64.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

凡是风病有头摇、肢体震颤、头晕目眩等病症的,病邪在肝;凡是寒病有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等病的,病邪在肾;凡是气病有呼吸气促、胸闷痞满等病症的,病邪在肺;凡是湿病有浮肿胀满病症的,病邪在脾;凡是有疼痛瘙痒疮疡等病症的,病邪在心。

65.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素问·标本病传论)

疾病发作时,表现为正气有余的,要按照“本而标之”的原则治疗,也就是要先祛邪气,治疗本病,然后调理气血,使其恢复生理功能后,再治疗标病;疾病发作时,表现为正气不足的,要按照“标而本之”的原则治疗,也就是要先守护正气,防止正气虚竭,治疗标病,然后再祛除邪气治疗本病。

66.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素问·三部九候论)

必须先估量病人身形的肥瘦情况,来调理其气的虚实,气实就用泻法泻其有余,气虚就用补法补其不足。但一定要先去除血脉中的瘀滞,然后再调气,无论治疗什么病,都要以达到气血平和为准则。

67.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君药用一味,臣药用两味的方剂,是小方的组成原则;君药用一味,臣药用三味,佐药用五味的方剂,是中方的组成原则;君药用一味,臣药用三味,佐药用九味的方剂,是大方的组成原则。

68.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素问·五脏别论)

对于那些拘泥于鬼神迷信的人,是不能与他谈论高深的医学理论1;对于那些厌恶针石治疗的人,也不能跟他谈论针灸技术的巧妙;而那些得了病却不愿治疗的人,他们的病是无法治愈的,即使强迫他们治疗,也难以收到应有的疗效。

69.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素问·标本病传论)

只有掌握了逆治和从治的原则,才能正确的进行治疗,而不会困惑;掌握了疾病的标和本,治疗时就能万举万当;如果不能掌握疾病的标本关系,就是随意行事。

70.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五味进入肠胃后,各有其发挥作用的部位,酸味药物先作用于肝,苦味药物先作用于心,甘味药物先作用于脾,辛味药物先作用于肺,咸味药物先作用于肾,长期服用能增强脏腑之气,这是物质生化的基本规律。

71.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脏气法时论)

药物可以治疗病邪,五谷可以滋养五脏之气,五果可以辅佐五谷充养人体,五畜能充养五脏,五菜能营养脏腑。将药物和谷果肉菜依气味而调配服用,可以补精益气。

72.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 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枢·五味)

五种味道分别进到其各自所喜的脏内:酸味的物质先进入肝内;苦味的物质先进入心内;甘味的先进入脾内;辛味的先进入肺内;咸味的先进入肾内。

73.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灵枢·五味论)

酸味进入筋内,食用过多酸味就会造成小便不利;咸味进入血液中,食用过多咸味就会令人口渴;辛味进入气分中,食用过多辛味就会令人内心生出空虚感;苦味进入骨骼中,食用过多苦味则令人呕吐;甘味进入肌肉内,食用过多甘味就会令人感觉心胸郁闷。

74.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素问·上古天真论)

心志清净安闲少私寡欲,心情平和而不忧虑,形体辛劳而不倦怠,使体内的真气和顺,每个人顺着自己的心思,都能达到满意。

75.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要及时躲避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保持内心的平静,排除一切杂念,是真气通畅,精神不外泻,如此病患就不会发生。

76.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风邪是各类疾病的源头,但只要人神清气静,就能使肌肉腠理密闭,虽然有大风苛毒的侵袭,仍然无法对人体造成损伤,这是顺应四时的气候变化而调养的结果。

77.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素问·天元纪大论)

天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统御东、西、南、北、中五个地理方位,所以能产生寒、暑、燥、湿、风五种气候变化。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化生五气,因此产生了喜、怒、思、忧、恐。

78.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素问·六节脏象论)

如果不知道当年主客气加临之期、气的盛衰、虚实的起因等情况,就不能做个高明的医生。

79.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素问·征四失论)

医学理论就像天地一样远大,就像四海一样广深,所以必须反复研习。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即便老师传授得很好,也仍不能彻底明白。

80.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素问·骨空论)

风邪从外侵入人体,使人战栗、出汗、头痛、身体沉重、怕冷。治疗时应取风府穴,以调和阴阳。如果病人正气不足,就用补法;如果邪气有余,就用泻法。

81.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素问·刺志论)

实证,是因为邪气旺盛侵入人体之故;虚证,是因为人体正气耗散与外之故。气实之人多有热,气虚之人多有寒。医治实证时,拔针后,医者要用左手拨开针孔,使病人体内的邪气外出;医治虚证时,拔针后,医者要立刻用左手按闭针孔,使病人体内的正气不会外泄。

82.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一年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的生命之本。因此圣人在春夏季保护阳气,以满足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保养阴气,以满足收藏的需要。顺应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和万物一起在生发、长养、收敛、闭藏的四时循环中运动发展。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摧残人体的本元,损伤身体。

83.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阴阳协调的关键在于阳气的固密。阳气固密,阴气才能固守于内。阴阳失调,就如同一年中有春季没有秋季,有冬季没有夏季一样。所以,使阴阳调和是最佳的养生法则。因此阳气旺盛而不能固密,阴气就会衰绝。阴气平和,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活动才正常。假如阴阳分离,不能相互维系,精气就会竭绝。

84.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灵枢·大惑论)

腑的五脏精六气,都向上输注于眼睛,从而使眼睛视物清晰。肾的精气滋养瞳孔,肝的精气滋养黑睛,心的精气滋养内外眼角处的血络,肺的精气滋养白睛,脾的精气滋养眼胞,脾的精气包裹着肝、肾、心、肺的精气,与脉络合并,形成目系,在上部连属脑部,在后与颈项的中间相联系。

85.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灵枢·五阅五使)

鼻子与肺相应;眼睛与肝相应;口唇与脾相应;舌头与心相应,耳朵与肾相应。患肺病的人呼吸急促,鼻翼扇动;患肝病的人目眦发青;患脾病的人嘴唇发黄;患心病的人舌头蜷缩,颧骨发红;患肾病的人颧骨和额头都会发黑。

86.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素问·金匮真言论)

东风在春季产生,通常引发肝的病变,病邪从颈部侵入。南风在夏季产生,通常引发心的病变,病邪从侵入。西风在秋季产生,通常引发肺的病变,病邪从肩背侵入。北风在冬季产生,通常引发肾的病变,病邪从腰股侵入。土位于中央,病变都发生在脾,病邪常在背脊侵入。

87.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灵枢·五邪)

脾胃出现邪气,则症状有肌肉感到疼痛。假如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则胃腑中阳热之邪旺盛,因此胃中有炽热的感觉,且消食善饥;假如阳气不足,而阴气有余,则会脾气虚寒,并有肠鸣、腹痛等病象出现;假如阴气阳气都多余,则会通过邪气过盛表现出来;如果阴气阳气都不足,则会通过正气不足表现出来,从而病发寒热。不管是寒象还是热象,都可以通过对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运用针刺法加以调治。

88.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素问·五脏别论)

胃是贮藏饮食的器官,是化生营养物质来充养六腑的源泉。饮食五味从口进入胃后,经脾的运化输转,而滋养五脏之气。脾为太阴经,主运输布散津液,气口也属于太阴经脉,主朝百脉,所以五脏六腑的水谷精华,都来源于胃,而反映在气口上。而五气入鼻后,贮藏在心肺中,因此心肺有病时,鼻子就会出现不适的症状。

89.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善于诊治的医生,通过观察病人气色和脉象,先判断病症的阴阳。审视五色的清浊,就能了解病变发生在那个部位;通过观察病人的呼吸,倾听病人的声音,就能了解病人的痛苦所在;通过诊视四时的色泽和脉搏,就知病在哪个脏腑;通过诊察寸肤的滑涩和寸口的浮沉,就能明确判断发病的原因。

90.结阳者,肿四肢。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素问·阴阳别论)

若邪气在阳经郁结,就会引起四肢肿胀;若邪气在阴经郁结,阴经的气血受阻,就会导致大便出血,轻的便一升,重的便二升,更严重的便三升;阴阳经都有邪气郁结,而阴经的稍重,就会引起“石水”病,出现小腹肿胀的症状;邪气在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郁结,肠和胃都会生热,就会引发消渴症;邪气在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郁结,会引发上下闭塞不通的隔症;邪气在足太阴脾经和手太阴肺经郁结,会引发水肿症;邪气在厥阴经和少阳经郁结,会引发喉痹症。

91.邪之所在,皆为不足。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灵枢·口问)

邪气可以进入这些部位,都是因正气不足所致。凡因上焦气不足引起的疾病,便会导致脑髓不满,感到空虚,耳为之鸣响,头部无力支撑故而低垂,目眩;中焦气不足,表现为大小便不协调,肠内鸣响;下焦气不足,表现为双足虚弱乏力且发凉心内窒息烦闷。

92.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素问·至真要大论)

君药用一味,臣药用两味的方剂,是奇方的组成原则;是奇方的组成原则;君药用二味,臣药用四味的方剂,是偶方的组成原则;君药用二味,臣药用三味的方剂,是奇方的组成原则;君药用而味,臣药用四味的方剂,是偶方的组成原则。患病的时间短,就用奇方治疗,患病的时间长,就用偶方治疗;发汗治疗时不可用奇方,攻下治疗时不可用偶方;补益上部的虚证和祛除在上部的病邪时用缓方,补益下部的虚证和治疗在下的病邪时用急方;急方的组成药物气味纯厚,缓方的组成药物气味单薄

93.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hui)嗔(chen)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素问·上古天真论)

(圣人)能在天地之中安适地生活,遵从八风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嗜好和欲望适应世俗社会,没有愤怒埋怨的情绪,行为不背离世俗的一般要求,穿只有普通纹彩的衣服,行为举止也不受世俗牵制,外不使形体因为事务而疲劳,内不使思想上背负过重的负担,力求安逸快乐,以安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们的形体不容易衰疲,精神不容易耗损,寿命也能达到一百岁。

94.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素问·五常政大论)

剧毒药物,在疾病已去十分之六时,不可继续服用;普通的毒药,在疾病已去十分之七时,不可继续服用;微毒的药物,在疾病已去十分之八时,不可继续服用;即使是无毒的药物,在疾病已去十分之九时,也不能在继续服用。之后用谷、肉、果、菜类等进行饮食调理,就能除尽邪气,是疾病痊愈,但不可饮食过度,否则会使正气耗损。

95.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焫,阴阳俱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灵枢·淫邪发梦)

人若体内阴气过盛,便会梦见过大河而心中恐惧;阳气过盛就会梦见烈火熊熊燃烧;阴阳二气皆盛,便会梦见相互搏杀。身体上部邪气过盛,便会梦见在空中飞舞;身体下部邪气过盛,便会梦见向下坠落。非常饥饿便会梦到向人求取东西,非常饱胀便会梦到向人施与东西。肝气旺盛,梦中便会愤怒不已;肺气旺盛,梦中便会恐惧、哭泣、沸腾;脾气旺盛,梦中便会歌唱或感到身体沉重难以移动;肾气旺盛,梦中便会腰脊相离不接。

96.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客于脾,则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客于膀胱,则梦游行;客于胃,则梦饮食;客于大肠,则梦田野;客于小肠,则梦聚邑冲衢;客于胆,则梦斗讼自刳;客于阴器,则梦接内;客于项,则梦斩首;客于胫,则梦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窌苑中;客于股肱,则梦礼节拜起;客于胞直 ,则梦溲便。(灵枢·淫邪发梦)

如果有邪气侵入心,则梦见山火烈烈;侵入肺,则梦见飞腾或金属之类形状奇怪的东西;侵入肝,便会梦见山林树木;侵入脾,便会梦见丘陵、大湖或是被风雨摧毁的房屋;侵入肾,则便会梦见站在深渊之旁或沉没在水中;侵入膀胱,便会梦见漂流;侵入胃,便会梦见食物和饮水;侵入大肠,便会梦见田野;侵入小肠,便会梦见聚会于城市或要道;侵入胆,便会梦见与人争讼或自杀;侵入生殖器,则会梦见性交;侵入颈部,便会梦见被砍头;侵入小腿,便会梦见行走而不能前,或是身处地下的窖园;侵入大腿,便会梦见跪拜行礼;侵入尿道和直肠,便会梦见大解、小解。

97.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素问·疏五过论)

医生在给病人诊断治疗前,一定要问清病人的职位高低情况。如果病人从前位居显贵而后来失势,这种病人即使不遭受外邪侵犯,疾病也会有身体内部发出,这种疾病叫“脱营”。如果病人是原来富贵后来贫穷而生的病,就叫“失精”。医生诊病时,必问病人的饮食情况和居住环境,有无突然喜乐,或突然悲伤,或先喜乐后悲伤,这些都会损耗精气,使精气败绝,形体衰败。暴怒会损伤阴气,爆喜会损伤阳气,阴阳之气受到损伤,就会使厥逆之气上冲,气血上涌,会导致经脉胀满,形体羸瘦。

98.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素问·疏五过论)

医生在给病人诊断治疗前,一定要问清病人的职位高低情况。如果病人从前位居显贵而后来失势,这种病人即使不遭受外邪侵犯,疾病也会有身体内部发出,这种疾病叫“脱营”。如果病人是原来富贵后来贫穷而生的病,就叫“失精”。医生诊病时,必问病人的饮食情况和居住环境,有无突然喜乐,或突然悲伤,或先喜乐后悲伤,这些都会损耗精气,使精气败绝,形体衰败。暴怒会损伤阴气,爆喜会损伤阳气,阴阳之气受到损伤,就会使厥逆之气上冲,气血上涌,会导致经脉胀满,形体羸瘦。

99.五谷:粳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灵枢·五味)

    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

    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

    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五谷之中,粳米之味甘,芝麻之味酸,大豆之味咸,小麦之味苦,黄米之味辛;

    五果之中,枣之味甘,李之味酸,栗之味咸,杏之味为苦,桃之味为辛;

    五畜之中,牛肉之味甘,狗肉之味酸,猪肉之味咸,羊肉之味苦,鸡肉之味辛;

    五菜之中,葵菜之味甘,韭菜之味酸,豆叶之味咸,野蒜之味苦,大葱之味辛;

    五色之中,黄色适合于甘味,青色适合于酸味,黑色适合于咸味,赤色适合于苦味,白色适合于辛味;

    五脏发生疾病时的禁忌如下:肝脏发病时忌辛味,心脏发病时忌咸味,脾脏发病时忌酸味,肾脏发病时忌甘味,肺脏发病时忌苦味。

100.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籍籍,得其时则梦见兵战。

      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

      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

      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

      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素问·方盛衰论)

      如果肺气虚少,人就会梦见白色的东西,或者杀人血肉横流的场面,如果遇到肺脏所主的秋季或庚辛日金旺之时,就会梦到战争场面。

      如果肾气虚少,人就会梦到从船上落入水中淹死,如果遇到肾脏所主的冬季或逢壬癸日水旺之时,就会梦到自己潜伏在水中,害怕而恐慌。

      如果肝气虚少,人就会梦到芬芳的草木,如果遇到肝脏所主的春季或逢甲乙日的木旺之时,就会梦到藏匿在大树底下不敢出来。

      如果心气虚少,人就会梦到救火或雷电交加的场景,如果遇到心脏所主的夏季或逢丙丁日的火旺之时,就会梦到火焚烧自己的身体。

      如果脾气虚少,人就会梦到饮食不足而腹饿口渴,如果遇到脾脏所主的长夏季节或逢戊己日的土旺之时,就会梦到建造房屋。

1.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2.苔黄腻热正在肝胆,苔黄炎热正在脾胃。

3.病不辨则无以乱,乱不辨则无以痊。

4.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5.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反。

6.法不外仲景,理不外内经。

7.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8.阳正在内阳之守也,阳正在外阳之使也。

9.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10.渴喜饮冷,腹外无热,渴喜饮热,腹外无寒。

11.阳络伤则,阳络伤则便血。

12.五净之伤,穷必及肾。

13.上燥乱气,外燥删液,下燥乱血。

14.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15.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畅通而愈。

16.人身无倒上之痰,全国无逆流之水,故不乱痰而乱气。

17.凡病夜则删剧,夜则恬静,是阳病无缺及气病血不病。

18.凡病夜则删剧,夜则恬静,是阳病无缺及血病气不病。

19.夜则发烧,夜则恬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20.夜则恶寒,夜则恬静,是阳血自旺于阳分也。

21.夜则恬静,夜则发烧、焦躁,是阳气下陷于阳外也。名曰:热入血室。

22.夜则恬静,夜则恶寒,是阳气上溢于阳外也。

23.夜则发烧、焦躁,夜则发烧、焦躁,是沉阳无阳,急泄其阳峻补其阳。

24.夜则恶寒、夜则焦躁,饮食不入,名曰:交织者死。

25.大凡气喷鼻者,皆晦气于气虚证;味辛者,多晦气于见血证,所当慎也;

用药古人名言

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

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

去菀陈座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

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湿为重浊 有质之邪;

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

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李士材

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 —《北方医话》

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 —《汪石山医学全书》

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古今医案按/俞按》

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 —《周学海医学全书》

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

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  

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 

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  

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 

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  

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 

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 》

少火宜升,壮火宜降。壮火降而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 

1.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 

2. 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 

3. 养心莫过于寡欲。 

4. 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 

5. 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 

6. 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老年唯借火化,磨运易而输精多。 

7.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 

8.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 

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

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腑病责脏用,脏病则腑用.

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二阳之病发心脾.

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无汗.

胃中热则杀谷,胃中寒则腹胀.甘温除大热.

湿热之症,阳明必见太阴.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气.久病有瘀,怪病有痰.

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

汗出不解,非风即湿,复杂做事,简单做人!

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血不利则病水

痛而不肿曰风,肿而不痛曰湿,又痛又肿曰风湿。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激励我精求方术。

俱视独见,无与众谋。 —告诉我仔细地诊察,肯定地判断。

凡治脾胃.当以调肺气.交心肾为先. —清.唐大烈

六淫之速,莫过风、火。(牢记此句,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或许有用) 

1、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

2、缩尿益智桑蛸 (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丸胜在平和)。

3、疏肝莫忘麦芽 (我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4、闭经还须归芍 (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5、崩漏海蛸茜草 (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6、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7、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8、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9、百病挟痰。

10、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11、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 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12、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1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4、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15、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16、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17、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18、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19、脾喜燥而恶湿。

20、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21、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2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3、百病生于气。

24、久病必虚,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25、久病必瘀。

(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久病必瘀,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6、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27、久病先针足三里。

28、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29、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30、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31、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32、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33、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34、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35、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36、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37、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38、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39、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40、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41、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4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4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4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4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4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4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4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4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5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5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52、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53、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54、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55、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则痛。

56、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57、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5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59、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60、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61、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62、《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去菀陈莝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63、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64、(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65、《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66、《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67、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68、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69、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70、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71、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72、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73、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74、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75、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76、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77、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78、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79、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80、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81、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82、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83、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84、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85、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86、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87、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88、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89、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90、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91、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92、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李士材

93、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  

94、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  

95、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96、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  

97、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98、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99、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10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01、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102、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10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10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10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106、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107、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108、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109、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110、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111、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112、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113、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114、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115、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116、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117、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118、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119、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120、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121、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122、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33、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34、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35、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36、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137、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38、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39、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40、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

141、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142、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143、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 

144、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  

145、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  

146、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 

147、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 

148、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 

149、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 

150、少火宜升,壮火宜降。壮火降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 

151、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 

152、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

153、养心莫过于寡欲。 

154、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 

155、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156、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 

157、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158、老年唯借火化,磨运易而输精多。

159、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 

160、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 

161、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162、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163、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164、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腑病责脏用,脏病则腑用。

165、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166、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167、二阳之病发心脾。

168、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无汗。

169、胃中热则杀谷,胃中寒则腹胀。

170、甘温除大热。

171、湿热之症,阳明必见太阴。

172、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173、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气。

174、久病有瘀,怪病有痰。

175、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176、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

177、汗出不解,非风即湿。

178、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179、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180、血不利则病水。

181、痛而不肿曰风,肿而不痛曰湿,又痛又肿曰风湿。

182、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183、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激励我精求方术。

184、俱视独见,无与众谋。——告诉我仔细地诊察,肯定地判断。

185、凡治脾胃,当以调肺气,交心肾为先。 

186、六淫之速,莫过风、火。(牢记此句,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或许有用)

187、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188、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189、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190、诸厥固泻,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191、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192、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193、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194、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195、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196、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197、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198、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199、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200、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煽火炽,而炽乱神迷,外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叩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76.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0.足太阴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9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9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0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0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0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0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10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07.气证饮水,血证不饮水。

10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0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11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11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11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113.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14.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15.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16.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17.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118.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19.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20.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

缩尿益智桑蛸 (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

疏肝莫忘麦芽 (我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崩漏海蛸茜草 (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 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久病必瘀

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久病必虚

久病必瘀

久病及肾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久病入络

百病挟痰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后重自除理血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 胃气喜降

脾喜燥而恶湿

怪病多由痰作祟,

治痰无需只祛痰,

贵在治气以为要,

气顺则津液自行,

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久病先针足三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用药古人名言

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

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则不痛,不通则痛;则不痛,不荣也痛。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

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

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

去菀陈座者,疏涤肠胃也;

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

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湿为重浊 有质之邪;

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

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 —《北方医话》

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

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

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

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

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 

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 

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

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

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

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

少火宜升,壮火宜降。壮火降而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

1.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

2. 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

3. 养心莫过于寡欲。

4. 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

5. 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

6. 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老年唯借火化,磨运易而输精多。

7.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

8.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

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

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腑病责脏用,脏病则腑用.

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二阳之病发心脾.

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无汗.

胃中热则杀谷,胃中寒则腹胀.甘温除大热.

湿热之症,阳明必见太阴.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气.久病有瘀,怪病有痰.

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

汗出不解,非风即湿,复杂做事,简单做人!

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血不利则病水

痛而不肿曰风,肿而不痛曰湿,又痛又肿曰风湿。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煽火炽,而炽乱神迷,外

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叩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76.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0.足太阴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

天麻不能除。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9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9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0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0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0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0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10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07.气证饮水,血证不饮水。

10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0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11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11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11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11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11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1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1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1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1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

名曰:热入血室。

11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20.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2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22.内侵膻中则为厥。

一:看病歌

浅学医理已多年,精微奥旨岂敢言.
阅历自信知症处,不敢秘密载简编.
有病先要望气色,面色光泽病易痊,
赤红如潮血虚极。实火唇红并口干,
口唇白者阳分弱。鼻孔红燥肺火炎,
耳疼肾热或君火。心热舌红又燥烦。
肝肺有热现于面,左肝右肺见两颧。
面色青黑肝肾亏,白主气虚宜培元,
色若黄滞脾有积。眼下青色定主痰,
鼻青腹痛病主死,目赤面青命难全。
色见生气如何认,青如翠羽黄蟹解。
赤似鸡冠白豚脂,黑如乌羽俱能全。
面色难治亦当辩,白如枯骨黑炱烟,
青若草兹红衃血,黄似枳实寿难延。
虫积口唇主白点,似肌吐酸腹痛缠。
阳虚腹痛按即止,按之转甚食火痰。
脐腹疼痛少阴证,小腹疼痛厥阴寒。
察眼观色辨虚实,先视瞳神清浊焉。
清者无病浊有疾,浊而散大肾虚传。
瞳神枯小肾有火,绿水灌咮医亦难。
黑睛高起肝之实,淡红浸睛血虚烦。
小眦淡红心虚悸,大眦红者心实燔。

眵多不结肺气虚,眵多而结肺火煎。

白睛红者肺有热,红甚破血散风寒。
白睛青者肺肾弱,白睛黄者不一般。
深黄一定主湿热,黄如败草是气寒。
黄如金灿肺有火,胆虚口苦睛黄边。
脾实热极眼皮肿,虚肿不红又不坚。
复看舌胎分表里, 红黄有火清即安.
阴虚之极胭脂舌,实火便赤兼舌干。
火之深者黄多燥,脉实下之莫迟延。
黄滑有寒宜温表,白滑便常是阴寒。
白滑里寒温中急,白涩里热黄滑寒。
若是白胎小便赤,疫热在里饮达原。
舌黑原来分数种,仔细观察要心虔。
火极似水生芒刺,误服热药丧黄泉。
水极似火气息冷,回阳救急妙同仙。
肾气虚极舌胎黑,滋阴润燥莫迟延。
精液枯极舌燥黑,回阳八味妙通玄。
瘟疫舌黑皮自脱,先下后清自然安。
惟有伤寒辩阴阳,察形的当病易痊。
阳证心烦身恶热,阴证声低体畏寒。
阳证气粗兼口臭,阴证蜷卧并懒言。
阳证谵语目如火,阴证郑声理旧言。
阳证面红思饮水,阴证面青闭目眠。
七日以前若误下,转成漏底病难痊。
定要问病知来历,细心察实病易痊,
畏风一定是伤风,畏寒一定是伤寒。
伤风发热身有汗,壮热无汗是伤寒。
不思饮食定伤食,脾虚健脾自安然。
喜饮冷水知有火,好饮热汤是有寒。
阳虚自汗气不足,阴虚盗汗不归元。
血虚五心多内热,气虚时常体畏寒。
阴气冲阳耳鸣闭,阳气限阴腹鸣弦。
冬至以后多阳症,夏至以后阴症缠。
暑伤于肺多烦喘,暑扰于营汗不干。
血不养筋为拘挛,气湿争热肢肿痛。
湿伤筋骨成痿弱,眉棱骨痛有风痰。
牙床经肿阳明热,牙床红肿胃火焮。
腰痛耳鸣肾气虚,头痛耳闭是有痰。
口苦胆虚并心热,口酸肝实虚命元。
口辛脯热脾上乘,脾家有热口常甘。
口淡胃热或虚元,口咸肾热宜滋水。
腰痛宜分寒与湿,腰酸房劳不待言,
劳神头眩心怔忡,肥人头晕多主痰。
色欲头昏腰膝软,气虚头晕神不全。
风肿皮肤多淋闭,气肿时消又时旋,
食积肿来肚腹痛,血肿皮肤赤脉缠。
阳水肿兮小便涩,阴水脾肾两虚看。
上肿下消宜发汗,下肿上消贵培元。
手陷起迟知水肿,手陷随起气使然。
朝宽暮肿血亏损,暮宽朝肿气虚传。
脱肛不痛气血弱,脱肛肿痛风火连。
昼疟表邪兼补气,夜疟补血并疏肝。
化痰消积更利水,虚者补之始能痊。
痰热流走疮疡见,痰寒凝结在胸前。
寒胜则痛火胜肿,风麻湿麻木气滞。
气郁结者胸胁痛,湿郁周身痛不安。
痰郁气喘多胁痛,血郁四肢无力焉。
肝气痞塞胸胁胀,脾气不升头昏眩。
中风脉浮手足暖,中气脉沉手足寒。
腹满时痛为不足,腹满有余痛缠绵。
痛在泻前为实积,痛在泻后是虚元。
咽痛红肿三阳热,咽痛不渴三阴寒。
气虚血热必发疹,表虚里实使之然。
病系假寒清内热,病系假热温真元。
胎前宜凉疏兼补,产后温补逐瘀先。
真阴将亡小便绝,真阳将脱面红鲜。
面青舌红子可救,面赤舌青子难全。
真阴将亡小便赤,真阳将脱面红鲜。
阴证脱兮眸子暗,阳证脱者见鬼牵。
初病实热苦寒用,病后虚热宜甘寒。
实而误补犹堪解,虚而误攻命难延。
如此望闻问的当,方才切脉细心研。
略言大概虚实理,神而明之世称贤。
高明阅之休见哂,人间捷效小补焉。
若问是篇何人作,亚拙山人在鱼泉。

察色:有苍、黄、赤、白、黑之分。例如色苍者,多属寒。黄者,多属湿。赤者,多属热。白者,多属血虚。黑者,多属水病。其详分隶于各该主证下,参照自明。兹不赘述。而其要点,在鲜泽与暗晦之间。色泽者,其病易差,色晦者,其病难已也。 

恶寒:此为自觉证状。盖言病者自觉寒冷之可畏,但有真假虚实之分。例如抵抗不足,卫气衰弱之恶寒,惟遇寒时,始呈畏怯之状,此属于真者虚者。反之热被寒郁之恶寒,虽在夏月,亦有非御重棉不可之势。此属于假者实者。恶寒而限于局部者,如金匮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是也。大都恶寒,除由于阳虚者外,属表证者居多。 

发热:此为自觉而兼他觉的证状。盖言病者医者,皆能感觉其热度之如何也。亦有真假虚实之分。例如壮热不减,烦渴便燥,脉数而实,小溲赤涩,发言壮厉,此属于真而实者。反之,热而不壮,且有起伏,燥渴不欲饮,便秘溲浊,脉大而虚,或细弱,语声低微,脚下不热,此属于假而虚者。其局部发热,而身有恶寒现象者,乃将发痈肿之征。他如疟疾、阳明府实、虚劳等,发热有定时者,名曰潮热,以其如潮之有信然。 

大便:此种证候中,关于泄泻、滞下、便秘之寒热虚实,前人所言者,多有可取,无俟申说。惟于滞下便秘二端,尚有补充之意见,试略言之。滞下之属于湿热者,其初期,亦必因滥食生冷,或腹为寒侵所致,必无由纯热而成者,此应补充者,其一。便秘非仅由津血虚涸使然,而阳虚失化者亦有之,此应补充者,又其一也。 

小溲:此种证候中,属于闭、癃、频、数、遗尿、淋浊等之寒热虚实。前人已辨之甚晰,二烦赘述。惟须加以说明者,仅在其色之清浊耳。通常皆认溲色黄而浊者,为热。殊不知凡患湿病者,其溲皆浊,于此而亦可谓之热乎。故其着眼处,应于清浊上辨之。如黄而清者,始属于热。白而清者,则属于寒。白而浊者,属于寒湿。黄而浊者,乃系阳为湿郁,故肾阳虚损失化者,亦多见之。 

呕吐:有声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但有寒热之不同。例如喜热、恶寒、苔白、肢冷、吐蛔、脉弦迟者,为寒。喜冷、恶热、烦渴、泛酸、苔滑、脉洪者,为热。又呕吐清水甚多,不生渴感,而胸中反觉舒畅者,盖缘夙欲所致。此又不可不知也。 

呕逆:即古之所谓哕。喉胸间呃呃作声而无物也。但有虚实寒热之别。如伤寒发汗、吐、下后,下利日久,及妇人产后等,皆虚之例也。饮食停积,暴怒气逆,及阳明热结失下等,皆实之例也。然虚实中,又当脉苔参合,辨其寒热焉。

嘈杂:其状似饥非饥、懊憹不宁,病经发汗吐下后,及小儿食积时,多见之。 

齘齿:齿牙相摩作声也。除痉厥外,多见于睡眠中。小儿胃有积滞时,每呈此种状态,成人则罕见之。 

口渴:渴必喜饮。例如伤寒阳明病,温病、三消等,皆是。倘欲饮而不喜咽,如伤寒少阴病、湿病等,由于中寒脾津不布者,皆干而非渴他。设使喜热饮者,则亦中寒之类耳。 

口靡:口腔舌面布,如糜粥之浑浊物也。多由中寒脾败所致。大概伤寒湿温,初病时为苦寒之剂所伤,或重用滋腻者,多呈此状。时师以为热邪伤阴,是认糜烂为口糜,殊不可从。 

痞满:胸中气机阻滞,痹而不舒,按之濡软,为一种无形的障碍也。见之者,皆由脾胃虚寒,中阳失化之故。俗谓肝气横阻,良堪喷饭。即以旧说论,肝主疏泄,岂有不能泄其痞满,而反增其痞满者乎。盖亦不思之甚矣。 

肿胀:肿由组织侵润而起之病变,故多见于全身,如水肿是。胀为水液蓄积而来之病变,故仅见于体腔。如胸水、腹水是。但有充血与郁血之分。大凡充血性者,皆属于热,郁血性者,皆属于寒。 
积聚:有形固定而不散移者,为积。为形散在而非固定者,为聚。积之病变在形质,如瘀血癖块等是也。聚之病变在势力,如肝气胃气等是也。 

咳嗽:无痰有声曰咳。有痰有声者曰嗽。皆有虚实之别。如肺劳则属于虚,痰饮则属于实。惟咳之中,寒热均有,而嗽则有寒无热也。 
哮喘:哮与喘相类似,哮为呼吸紧迫,喉中如水鸡声。喘乃呼吸急促,息粗有音。但哮属于寒,喘属于热。故哮虽有寒包热者,而其原因究由于寒也。喘虽有积饮而致者,然其原因,究由于阳气上逆也。 

上气:其状似喘,口张肩息。但觉气由脐下上冲,此缘肝肾下虚,不能潜纳使然。但须注意,上气固有兼痰喘者,惟痰喘非必由于上气耳。 

短气:呼吸皆短。即仲景所谓,短气不足以息者是也。但有虚有实,如病后、产后、及高年正虚,皆虚之例也。如饮食壅滞,皆实之例也。 

瘖哑:语言失声也。但有虚实之不同。虚者,如久病正虚,津血枯槁是也。实者,如寒邪外束,及先感而后食冷物者是也。惟无论虚之与实,皆系间接。他如白喉、喉痹、候头结核等,乃由直接伤其音带故耳。 

鼻冷:鼻尖有他觉上之冷感也。此为中阳衰败,故虽表热甚者,亦当于解表中兼顾及之。 

鼻扇:呼吸时鼻孔扇动,为肺气将绝之征。凡病之末其,见此状态者,皆属危候。小儿麻疹时为尤甚。 

鼻煤:鼻孔色黑,如着烟煤状。此为阳毒热极所致。见之者多属不治之证。 

颠狂:颠之为状,沉默寡言,失其常态。狂之为状,妄言诟詈,昏不识人。故颠系神经郁滞,多见于末其之忧郁病时。狂乃神经错乱,每显于极度之实热病时。盖前者为阴性,后者为阳性,即书所谓重阴为颠,重阳为狂是也。 

失神:知觉迟钝,神志不清也。神经衰败者,每易见之。他如伤寒,湿温,滥用苦寒,真阳被伤者,亦多呈此状。 

郑声谵语:郑声者,即郑重言之,语多重复,而其声低微。谵语者,即乱言无次,如见鬼状,而其声洪厉。郑声属虚,谵语属实。 
头眩:头部昏晕,如坐舟中。例如脑贫血时见之,病痰饮者亦见之。 
耳鸣:耳中作响,如闻风雨声。例如气虚、精损、肾衰、暴怒、及痰饮格拒等,皆见之。但有虚实之互异。凡手按之而响剧者,为实。按之不响,或微减者,为虚也。 

惊悸:恐慌之由他动而起者,为惊。由自动而来者,为悸。而其原因,则皆为神虚。故惊悸多见于心肾不足之人。惟悸则有独见于水饮病者。 

多寐失眠:多寐系嗜眠,失眠乃不寐也。前者为神经疲劳,后者为神经兴奋。但均有虚实之别,当与其它之证状,及色脉等参合自知。 

项强脊强:皆为肌肉紧张,转侧不遂之状态也。例如伤寒中风之太阳病,及小儿痉病等皆见之。 

拘挛:四肢搐搦,不能伸展也。凡病见此,皆为病邪入脑之征。证象殊恶。例如伤寒、温病、痨瘵之末期。中风、及小儿惊痫等,均呈此态。 

麻痹:筋肉疲滞,麻木不仁,此末梢神经之为病,而虚实皆有。虚者言其正虚,例如营养不足,气血衰败是也。寒者言其邪实,例如风、寒、湿、三气交阻是也。 

痿废:组织坏死,肢体废而不用也。例如偏枯、瘫、痪等,皆是。 

战栗:战为振振动摇,栗系皮肤粟起。例如伤寒、温病欲解时,则作战,此乃正与邪争也。暴感寒邪,则见栗,此因卫气郁闭也。 

厥逆:谓四肢寒冷。与内经之大厥、颠厥,由脑出血与充血而成者迥异。但二者有别。寒及肢膝者,为厥。寒在四末者,为逆。厥系阳伏,逆乃阳虚。故伤寒厥阴病,多见肢厥。而少阴病,多见四逆也。 

自汗盗汗:醒时汗出,曰自汗。寝时汗出,曰盗汗。但自汗有虚有实,而盗汗则仅有虚之一种。例如伤寒阳明病、中风、温病之自汗出者,为实。亡阳、卫虚之自汗出者,为虚。而盗汗皆系无意识神经之虚性兴奋所致。故有虚无实也。 

上视歧视:上视系眼球上戴,歧视乃视线分歧,前者多见于痉厥,后者多见于虚损。盖一则目系紧张,一则神经衰惫故也。 

散瞳缩瞳:瞳孔之散大缩小,其病变在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例如小儿痉病、虚脱,及热病之热已入脑时,(即前人所谓热入心包。)皆见散瞳。小儿痫病、中寒、及各种痹证等,皆见缩瞳。 

露睛:睡眠时目睛显露,由于脑力衰微,神不内敛。例如老人、气衰、小儿慢惊,及病后正虚等,皆见之。 

阴缩囊缩:阴茎肾囊收缩也。但须知者,上述两种证状,多有连带关系。不能截然划分。盖阴缩时,每并见囊缩,而囊缩时,亦每并见阴缩焉。例如伤寒脏结之入阴筋者(即阴缩之谓)寒疝、及温病之热入厥阴等,皆呈此状。而其原因,则多属于寒。 

肌肤甲错:肌肤枯糙,扪之如鳞甲错逆,此系内有干血之征。例如血痹、虚劳等末期,多见之。 

癍疹:癍则成片,发由肌肉。疹则为粒,出自皮肤。例如伤寒、温病之已至阳明者,多发癍。风湿多出疹。但于此有须加以说明者,普通所谓麻、(疒昔)、痧、(疒立/口)等,皆疹之类也。 

诸痛:皆属血郁气滞使然。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大都为寒证。个中虽有阳气被郁而痛者,然其原因毕竟属于寒也。世固有明系痛证,清散之而反得愈者,此盖由阳郁热化而来,时间性有不同耳。 

诸血:凡血证之来,皆由血管破裂而招致之。但有寒热虚实之区别。例如肺病之咳血,下虚上盛之咯血、吐血,及脾肾不足之下血、尿血等,皆属于寒者、虚者。伤寒太阳病之衄血,厥阴病之下血,及内经热移膀胱之溺血等,皆属于热者实者。

1.行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以至石膏、栀女等)
缩尿害笨桑蛸(小我感受比金樱女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正在安然平静)
疏肝莫忘麦芽(我医乱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闭经还须归芍(行气血当然主要,补血调血是乱病求本)
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无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辨证前提记牢(以上只是小我经验,辨证虽非全能,倒是西医之精髓,时辰不克不及健忘)
2.乱风先乱血,血行风自灭。
3.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表里。
4.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5.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阳。
6.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7.无痰不做眩,无风不做眩,无虚不做眩。
8.行气则后沉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9.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0.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1.痛则欠亨,不公例痛,不荣则痛。
12.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13.脾性喜升,胃气喜降,脾喜燥而而恶湿。
14.怪病多由痰,乱痰无需只祛痰,贵正在乱气认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流泉痰即消。
15.邪气存内,邪不成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6.百病生于气;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17.久病先针脚三里。
18.兵无领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欠亨病所。
19.忍怒以全阳,扬喜以养阳。
20.大实无羸状,至虚无盛候。
21.乱湿晦气小便,非其乱也。
22.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23.小病理气血,大病调。
24.上下交损,当乱其外。
25.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唐]孙思邈
26.世无笨者,读方三年,便谓全国无病可乱;及乱病三年,乃知全国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流,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未了,深自误哉![唐]孙思邈
27.见痰休乱痰,见血休乱血,见汗不发汗,无热莫攻热。
28.喘息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外趣,方是医外杰。[明]李外梓《医必读》
29.上燥乱外,外燥删液,下燥乱血。
30.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无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31.学不博不脚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脚以通其变。
32.救阳不正在血,而正在养津取测汗;通阳不正在温,而正在利小便。
33.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无不见痰者!
34.回阳之外,必佐阳药;摄阳之内,必兼顾阳气。
35.汗药宜迟,下药宜迟。
36.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机能退阳明经湿热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程杏轩
37.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驰锡纯《医学衷外参西录》
38.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清?高鼓峰
39.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合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清?杨士瀛《仁斋曲指方》
40.荆芥最散血外之风。清?汪昂《医方集解》
41.木喷鼻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程度胃。清?汪昂《医方集解》
42.盖外无恶寒发烧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清?高《高医书六类》
43.吴茱萸为厥阳之从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清?高《高医书六类》
44.柴胡散胆经之博药,即能散其兴盛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外无热,故风药不克不及乱而柴胡能乱之也。清?驰聿青《驰聿青医案》
45.气燥血必燥,清气药外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外可插手芦根、石斛。清?高《医学当言》
46.凡乱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47.欲乱肝者,本当升脾降胃,培育外宫,俾外宫气化敦朴,以听肝木之自理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48.邪正在外相者,汗而发之。
49.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50.哮喘必用薄味道,博从于痰。
51.乱哮必用薄味道,不成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52.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乱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乱其本。
53.肺虚无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无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无痰宜补肾以引其归净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
54.(胁痛)《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沉自除。
55.平乱衡量,察脉之浮沉;去菀陈座者,疏涤肠胃也。
56.开鬼门、干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57.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58.(痿)断不成做风乱而用风药。经曰:“乱痿独取阳明。”
59.乱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
60.乱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61.大略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乱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62.热痰从急惊,当泻;脾虚从慢惊,当补。
63.虚者,须培肾元,以蓄于肾也;气贫血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64.肾外阳虚则肝心之病起;肾外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65.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净,宜柔宜和。
66.肾净内寓实阳,非温不纳;肝净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67.乙癸同流,肝肾同乱;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怒火即以安肾水。
68.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欠伸者,胃病也。
69.不雅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乱之。
70.持脉无道,虚静为保。把脉之法,心空为。
71.举之无缺,按之不脚(浮脉);举之不脚,按之无缺(沉脉)。
72.脾净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73.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反不让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74.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女转能生津;宜补脾阳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75.热邪伤阳,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阳告困,湿清洋溢,宜温宜散。
76.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行。
77.血之掉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掉于便脲者,太阳之不升也。
78.乱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79.暑热伤气,害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阳,害阳而暑自退。
80.水系无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湿为沉清无量之邪;从外而受者,皆由地外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81.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82.气无缺即是火;气不脚便成寒。
83.阳虚者能发烧,以实阳吃亏,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烧,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流也。
84.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85.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86.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外气虚者,温而补之。
87.脉缓和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之至也。
88.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李士材
89.卑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卑古而不泥古,无可无。《北方医话》
90.前人用药立例,耳。果例达变,正在后人推广之也。《汪石山医学全书》
91.善医者,泛博。不善医者,小心取斗胆均误也。《古今医案按/俞按》
92.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合用。《周学海医学全书》
93.暑无之分。尿无赤清之别。
94.病人不忌口,大夫白脱手。
95.疹是太阳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6.巅顶之上,唯风可到。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97.肠痈下不厌迟,肠癖补不厌迟。
98.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99.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100.人身不外,气血不外实假。
101.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102.苔黄腻热正在肝胆,苔黄炎热正在脾胃。
103.病不辨则无以乱,乱不辨则无以痊。
104.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105.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反。
106.法不外仲景,理不外内经。
107.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108.阳正在内阳之守也,阳正在外阳之使也。
109.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110.渴喜饮冷,腹外无热,渴喜饮热,腹外无寒。
111.阳络伤则,阳络伤则便血。
112.五净之伤,穷必及肾。
113.上燥乱气,外燥删液,下燥乱血。
114.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115.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畅通而愈。
116.人身无倒上之痰,全国无逆流之水,故不乱痰而乱气。
117.凡病夜则删剧,夜则恬静,是阳病无缺及气病血不病。
118.凡病夜则删剧,夜则恬静,是阳病无缺及血病气不病。
119.夜则发烧,夜则恬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20.夜则恶寒,夜则恬静,是阳血自旺于阳分也。
121.夜则恬静,夜则发烧、焦躁,是阳气下陷于阳外也。名曰:热入血室。
122.夜则恬静,夜则恶寒,是阳气上溢于阳外也。
123.夜则发烧、焦躁,夜则发烧、焦躁,是沉阳无阳,急泄其阳峻补其阳。
124.夜则恶寒、夜则焦躁,饮食不入,名曰:交织者死。
125.大凡气喷鼻者,皆晦气于气虚证;味辛者,多晦气于见血证,所当慎也;
126.乱火切不成久任寒凉之品,轻伤脾胃,便不成救。
127.害阳宜近苦寒,害阳宜防删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128.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
129.阳本上升,阳从下吸则降。阳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流,阳升则为濡润之帮。《驰聿青医案》

-.宣一身之气化,务正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规矩在滑利。 
-.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阳气不降者,扬而降之。 
-.气陷则仓廪不藏,阳亡则门户不闭。 
-.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性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 
-.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阳。 
-.少火宜升,壮火宜降。壮火降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害矣。 
-.饮食无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脚;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脚。 
-.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
-.养心莫过于寡欲。 
-.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软物;勿以脾胃熟生物。 
140.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阳脚而万邪息。
141.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 
142.食物无三化:一火葬,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老年唯借火葬,磨运难而输精多。
143.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 
144.善乱精者,能使精外生气;善乱气者,能负气外生精。 
145.外感之病,其位正在表,病情轻浅,以收支从其外。
146.内伤之病,多归于起落,其位正在里,以起落从里。
147.血无缺则怒,不脚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148.无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乱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
149.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同证,腑病责净用,净病则腑用。

-.脾旺能胜湿,气脚无顽麻。
-.实则太阳,虚则少阳。实则阳明,虚则太阳。
-.二阳之病发心脾。
-.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无汗。
-.胃外热则杀谷,胃外寒则腹缩。
-.甘温除大热。
-.湿热之症,阳明必见太阳。
-.阳虚则外寒,阳虚则内热。
-.阳盛则外热,阳盛则内寒。
-.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果于气。

160.久病无瘀,怪病无痰。
161.迟痛属气虚,晚痛属贫血。
162.久病阳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
163.汗出信惑,非风即湿。
164.黄疸必伤血,乱黄要血。
165.病不许乱,病必不乱,乱之无功矣。
166.血晦气则病水痛而不肿曰风,肿而不痛曰湿,又痛又肿曰风湿。
167.言不成乱者,未得其术也。
168.激励我精求方术。
169.俱视独见,无取寡谋。
170.告诉我细心地诊察,必定地判断。
171.凡乱脾胃,当以调肺气,交心肾为先。清.唐大烈
172.六淫之速,莫过风、火。(过敏性疾病)
173.小儿外感必护里气,里气不脚灾怪自生。
174.腰背委外求,肚腹三里留,面口合谷收;胸胁内关谋。
175.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无所不贯,净腑由之不和。
176.收支停则神机化灭,起落息则气立孤危。
177.跌扑闪挫气血瘀,疏经通络功能奇,药外沉用黄芪草,腰痛颈痛功能高。
178.上焦如雾,外焦如沤,下焦如渎。
179.荆芥配伍准绳:表症轻,流清涕+防风;鼻塞沉+苏叶(苏叶解表做用较强);咽红+蝉衣。
180.湿热泄泻用滑石+前仁:滑石引上焦之火下行,前仁利小便实大便。
181.西医不传之秘正在用量,怪病乱痰。
182.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缩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曲,皆属于风。诸病无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清,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凉,皆属于寒。诸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183.腰突未必肝肾虚,脾性不脚多关心,补外害气是良方,沉用黄芪加杜膝。
184.西医十趣歌诀一元:全体不雅两仪:分三宝:形、气、神四诊:望、闻、问、切:金、木、水、火、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愁、思、悲、恐、惊八纲:阳、阳、虚、实、表、里、寒、热九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养十方:砭、针、灸、推、罐、膏、丹、丸、散、汤
185.不读书不脚以,徒读书不脚以成用。
186.气畅者,乱宜疏,疏者调达之;气结者,乱宜散,散者破行之。
187.诸花皆升,唯旋覆花降;诸女皆降,唯蔓荆女升。
-.薄荷利咽以行痛;牛蒡利咽以消肿;蝉蜕利咽以开音;马勃利咽以凉血。
-.不博,志意不睬,外内相掉,故时信殆。不知逆从之理,此乱之一掉矣。
190.受师不兵,妄做纯术,谬言为道,改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乱之二掉也。
191.不适之居,立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怯怯,不知比类,脚以自乱,不脚以自明,此乱之三掉也。
192.诊病不问其始,愁患饮食之掉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兵持寸口,何病能外,做名,为粗所恭,此乱之四掉也。
193.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西医典范虽然要读,医案也必不成少。保举一下:《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名医类案》、《经方尝试录》
194.扎针拔罐,病去一半。
195.夕佳夜甚,旦慧夜安。
196.湿热泄泻,不管是粘腻臭秽不爽,小承气汤(少量大黄)加黄柏桔梗薏苡仁:大黄、黄柏缓泻清肠外湿热,枳实行气以解后沉,厚朴化外焦之湿,桔梗开肺气升清以降清,薏苡仁利湿健脾以强脾胃。
197.脾乃生痰之流,肺为储痰之器。
198.口渴必加花粉,咽痛干草橘梗,目干菊花枸杞,牙痛代赭牛膝。
199.用药须知:柴胡劫肝阳,葛根竭胃津。(此指久服)
200.气之动曰风,气之亏曰水、湿、寒,水湿涸降曰燥,气之亏曰火,气热之极曰暑。
201.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经方千古之秘正在于用量。脉之正在于无力无力。千人千方。若清水不掉其形。古方不乱今病。学古而不泥古。怪病多痰。男女以气为从,女女以血为从。善乱阳者阳外求阳,善乱阳者阳外求阳。汗血同流。一味丹参功同四物。
202.神之所正在,心藏神,脑为元神之府;神之所从,人体一切生命勾当的外正在表示;神之所病,百病之始,皆本于神;神之所乱,凡刺之法,先醒其神。
203.怪病多由痰,乱痰无需只祛痰,贵正在乱气认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流泉痰即消。
204.面口合谷收,曲池配穴劣;如逢头痛时,凤池效可凑;胁肋内关谋,可向外关透;肚腹三里留,上腹外脘搜;下腹加关元,天枢乱脐周;腰背委外求,殷门亦可收,陀脊按部加,斜向脊柱透;下腰大肠腧,上腰肾腧揉;上肢取曲池,合谷肩yu施;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透;节骱病,痛苦悲伤取啊是;避开大血管,胸背禁深刺。
205.上古之人,其晓得者,法于,和于法术,食饮无节,起居无常,不妄做劳,故能形取神俱,而尽末其,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否则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醒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实,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矣。
206.仲景乱血以冲为要,冲脉丽于阳明,乱阳明即乱冲也。阳明之气,下行为顺。且大黄一味,能推陈致新,以损阳和阳,非徒下胃外之气也。即外而经脉、肌肤、躯壳,凡属气逆于血分之外,致血无不和处,大黄之性,亦无不达。
207.熄风之品虽多,以天麻、钩藤、菊花之属为最。
208.乙癸同流,乱肾即所以乱肝,乱肝即所以熄风,熄风即所以降火,降火即所以降痰,如钩藤、玉竹、菊花、天麻柔润熄风之品,无不成于各方外收支加减,以收捷效也。
209.桂枝入脚厥阳行血分,走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
210.不雅之桂枝取芍药,一扶阳,一救阳,两相对偶,凡起落气血诸方,莫不唯桂芍之力左左也。
211.蜈蚣最善搜风,贯穿净腑无所不至,调安神经又具特长,果其节节无脑是以善理神经。
颈椎病的症状图示212.凡用薄桂,妙手臂,片女姜黄,能引至手臂,油松节,能透入骨节。
213.威灵仙,属木,乱痛之要药,量病稍涉虚者禁用。痛风正在上者服之,此药去痛风,通十二经脉,朝服暮效。

法象天道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来自易经

肝胆 为木,心小肠 为火,脾胃 为土,肺大肠 为金,肾膀胱 为水!

在人体当中,心脏就像是太阳,而肺就像天空,脾就像是大地,肾如江河湖海,肝如大地上的树木!

太阳“心”的能量照耀天空“肺”中的水汽下降传递到大地“脾”渗透到溪河“三焦”灌溉大地滋养万物“肝”而江河湖海的水“肾”又蒸发到天空“肺”循环不已!

脏主血液的动能

生肉,主口中之湿

脏开窍眼目,之性为连贯全身

脏主皮毛与鼻

生骨髓开窍于在地为水,水生血

脏腑生理活动原则;腑主宣泄,脏主收藏。腑可实不可满,脏可满不可实!

诊治原则;实者泄其子,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青黑为“痛”,红黄为“热”,白色为“寒” 。

入肝为木,青色 2 入心火,红色 3 入脾土,黄色 4 辛辣入肺金,白色 5 入肾水,黑色

各脏腑诊治原则,与宣泄护宝总结

1 见肝之病当先实脾。

肝病起于木,不可见风,肝病水时治火时愈,不愈金时会重!

2 见肺之病当先护肝。

肺病水时愈,火时重,土时平,金时重,肺病应该温暖。

3 见心之病当先护肺。

心病愈在土,“土为季节交换时”图时不愈水时重,木时会平,火时会重,心病不宜过暖!

4 见肾之病当先强心。

肾病木时愈,木时不愈土时重,金时平,水时在重。肾病不可过热!

脾病火时未愈,木时重,火时平,脾病不可多食,不可过热过湿!

病之色,相顺为吉,相逆为凶

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而知之;谓之巧 上工治未病,下工治以病

一;望诊,观察脸上气色明暗断其病在脏在腑,“色晦暗病在脏”,“鲜明在为腑病”,同时用,“清,赤,黄,白,黑”判断“肝,心,脾,肺,肾”五脏的虚实,同时观察其面,鼻中为土,鼻右为金,额头“主火”下巴“主水”观察以上之气色判断病位的“大概位置”。观察手掌颜色深浅,判断其贫血与肝脏的状况!深按手掌可探查骨之寒热!

二;闻诊,病患述其言,听而断其病,同时闻其气味以判断之!

1 全身发热,口渴饮冷《阴虚》;

   全身发热,不渴温饮《阳虚

2 早晨,无法爬起,傍晚昏昏欲睡,额头热,手冷盗汗,手脚易出汗,怕风都是《阳虚》的各种表现;

3 午时,阳要入阴,或子时阳完全入阴,都是觉得上身热,就是有阴实挡着!

脑瘤”初期大约两年前,会出现一脚或者一手不听使唤,同时出现头痛的现象!

肝癌”早期大概半年前,凌晨1——3点每天都自然醒来,同时第九椎会有压痛点。

血癌”第六椎会有压痛点,压痛点会在痊愈时消失。

淋巴癌'在第十三椎会有压痛点,

红斑性狼疮”在第五椎会找到压痛点!

问法判断;

睡眠“睡不安稳”肝不藏血或心血虚弱 持续半年以上1—3点肝阴实形成中或者已经形成。持续半年以上3—5点肺阴实形成中或者已经形成!

胃口没胃口脾脏受损。 

   食物没有味道,胰脏受损。

大便;硬,阳明腑实。 

  下利清谷,脾阳虚。 

  稀,中焦及肠道有水饮

小便

  黄,肠道有燥屎。

  清,里寒,小肠热度不够。

 ;

  汗流不止,表阳虚,不能固表。 

  无汗,心脏功能受损,导致心不住五液

口渴

  不渴,水饮停上焦或胃中有不洁的食物残留。 

  渴喝多少都不解渴,阴明经热或者肾阳虚金不能生水。 

  渴,想喝冰水,里热。 

  渴,想喝温水,里寒。 

脚的温度,冰的或者感觉冷,心脏移至小肠的温度不足!

睡眠时身体的寒热

  全身冰冷,阳虚。

  上热下寒,阴阳分隔。 

  寒热并结,阴阳相博。

  全身燥热,阳不入阴。

9 女人必问月经;月经提前,“里热”。 月经往后,“里寒”。痛经或者有“淤块也是里寒”。

10 体力;体力不好,天阳不足,以至肺阳无法下达至肾,先天的肾阳不足!

脉诊,脉诊因为很容易受到“环境,心情”的影响所以在脉诊与前面“忘,闻,问”等症状不符合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放弃脉象,取其症状!

阴阳调,百病无。病乃积累之成!

为医之人不变阴阳,必是庸医无疑。

辨阴阳

1身体为阳,脏腑为阴。看得见的为阴,看不见的为阳男女阴阳的分辨;

女; 胸《阳》 腹《阴》 背 《阴》左《血阴》 右《气阳》 手心《阴》 手背《阳》 额头《阳》

男; 胸《阴》 腹《阴》 背 《阴》左 《阴》右 《阴》手心《阴》 手背《阴》 额头《阴》

阳病易治,阴病难,脏病难治,通晓阴阳者方为良医!

阴阳调和时,阳是潜伏于阴的,所以阳面是凉的,“当阴阳失调时,阳不入阴,身体就会有燥热感,阴阳相隔时,身体就会有上热下寒,而阴阳相博时,往往就会有寒热并结的现象”所以从阴阳的变化也可以得知病的进退!

常人判断标准,仅供参考!

“阴阳”,“虚实”,“表里”,“寒热”!

1;一年四季,额头凉,手脚温暖“阴阳平衡

2;胃口好,饮食能自制“胃气平

      食之有味“脾气充足

3;子时前可以自主睡眠,能谁通宵“心肝血足”平时出汗正常“心气平衡”睡觉时,体表温度,冬暖夏凉“阳气固密

4;大便,早晨5—9点自主一行“肠道功能好

5;小便,淡黄一天5—7次,睡觉时不小便“肾气旺

6;白天,精神好体力足“肺气足

7;脉搏,呼吸一次四到五次,春玄,夏洪,秋浮,冬沉。寸脉大于尺脉,男右大于左,女左大于右。

8;女人月经,无孕,未停止月经时。月经每月按时出现,无痛,无淤块,气血运行正常!

为医不知健康准则,不晓八纲辨证,根本无法清楚的观察到病情的转变。只见主述症状或症状减轻消失变沾沾自喜,以为治疗成功,确不知病情已经由表入里,由阳入阴了!


预判生死,重要参考;天干地支!

甲乙为《木》 寅卯为《木》 

丙盯为《火》  巳午为《火》

戊己为《土》 丑为《土》 辰为《土》 未为《土》

 庚辛为《金》 申酉为《金》

 壬癸为《水》亥子为《水》

天干地支与病之金木水火土想结合,利用相生相克来判断生死的日期,与疾病康复好转的日期。

金肺生水肾,因为地球上最原始的水就是从地球内部转化而来的;

水肾生木肝,因为水灌溉树木,树木便能欣欣向荣;

木肝生火心,因为火以木料作燃料的材料,木烧尽,则火会自动熄灭。

火心生土脾,因为火燃烧物体后,物体化为灰烬,而灰烬便是土;

土脾生金肺,因为金蕴藏于泥土石块之中,经冶炼后才提取金属;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实症的共同点;体内局部温度过低,动能不足,营养物质欲冷水停聚,局部压力渐渐升高,正常精肾液热能无力灌注与通过。时久则积,越积体积越大这就是起因。

当医生首先要知道何谓健康,而健康与否是有“六大标准”的,连何谓健康都不知道的,不用谈医病人。 中医生理学需以《内经》为主、用药以《本草经》为主、开方以《伤寒杂病论》为主。时方至清朝叶天士、吴塘,温病学大起,伤寒六经辨证被卫气营血论取代,自此用药轻灵(或称不痛不痒) ,从此以降,人多以为中医十帖二十帖,半年一年为常事,经方家之「一剂知、二剂已」自此式微。

女子之'精华'上行为奶水,下行为月水,逆流入心、肺、髓则为红般性狼疮、肺癌、血癌,积于乳为乳癌。

不论西医中医,温病派也罢,经方派也罢、开刀、放射线、气功都行,若不能令人双足发热、睡眠正常、食欲开、二便利者,就是不行,反之就都可以作。【也就是达到前面所说的健康标准。】 中国文化顺天应人,调和阴阳,中医亦如此。西医反之。传统中医学强在以简驭繁,辨证论治,根本不在乎病名,端在医者运用存乎一心。当学者以为中医药典越厚即是进步,病理论述推陈出新即是进步,则陷于西医窠臼而不自知。孰不知中国文化强在归纳法,故万变不离其宗,而西学重在演绎,所以书本越来越厚。病人越来越多。

肾6药典越写越厚,病名越取越多,此非进步,乃无用之象征。 中医是科学,西医是科技。 中医的重点是研究'神' ,即内涵,西医则是'形' ,且微观,越钻越细。

实症治疗理论浅谈

原则

1 断实之源,断绝高浓度高营养,包括奶制品等,断绝实症食物来源! 

2 以阳治阴,使机体本身抗病力恢复! 

3 疏导攻坚,把积存的营养攻散,排冷水降低病灶压力!

 4 活血化瘀,久郁必淤,久病心淤,去淤则新生,新旧交替生化之机!

 5 常顾胃气,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本,也是人体抗病的源泉,胃气不绝无性命之忧!

 6 治病必须配合时机,当病人体力好时,采取攻势,体力弱时采取守势,时机非常重要!

医者要建立病患的信心,建立病患正确的生活与饮食习惯,了解发病原因免得病在回头!

伤寒;伤于寒,寒则凝泣,凝泣则阳不行,阳不行则阳气耗,气耗则阳衰,衰则阳绝,阳绝则死!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相同,而独表伤寒以通其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