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家:独处更利于释放情绪、感知快乐,...

 板凳门铃 2021-04-08
心理学家:独处更利于释放情绪、感知快乐,一个人过其实也很好。生活是一场关于勇者的游戏,有些人的内心如有缺口的冰窟,只有通过周围人的温暖才能感受到人间的爱意;而有些人的内心如烈火熊熊燃烧,生命之光足以照亮前行的风景。

一个人的生活并非全无滋味,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

所有人都是我们生命的过客,亲人也好,朋友也罢,哪怕是伴侣也不意外。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人就是会莫名其妙断了联系,哪怕曾经的世界里只有你我二人。不需要为此纠结苦恼,你想念的人未必正在思念你。

心理学用这样的比喻形容离别:生命中一些重要的人就好比夜晚的路灯,你的生活不会一直黑夜,路灯不会一直亮,虽然终究会走远,但那段明亮的夜路依旧温暖着你的心。

所以,不要害怕失去,更不要害怕孤独。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进入一种独处状态,也有的人会因为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孤独感感到局促不安,但孤独永远不属于独处。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类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能处于舒适放松的状态,人们对于独处的需要,是因为内部整合的缘故。

只有独处时我们才能关注自我内心世界,进行内心自我的调整。达到人际交往时没有的心境。与人交际时我们总会在无意间妥协最真实的自我,与人相处需要技巧也需要情感支配,而独处只需要彻头彻尾的放松。

无用途的人际交往只会消耗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喜欢独处,未必是社交障碍的缺失,相反,不会独处才是最棘手的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凯利麦克戈尼格尔说过:“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可以让人冷静,清醒,这样更容易受到积极情绪的影响,那些烦恼、焦虑,抑郁情绪更容易得到释放与化解。”

有人认为独处的时候非常寂寞无聊,实际上只是境界不够而已。

心理学将人独处时候的状态分为三种:第一种独处是单纯的无聊,这些人逃离当下的交际圈子之后,会感到无尽的寂寞与惶恐,剩下的只能是空虚与无聊。

第二种独处,是指在饱受无聊之后选择通过其他方式消减心中寂寞,健身也好,阅读也罢,都是可以提升心灵并进行排解忧虑的方法,属于高质量的独处。

第三种也就是境界最高的一种,人生在世,虚无缥缈,他们看开了一切,与自然合而为一。追求精神上的终极自由,展开与世界更深度的交流,其他人在他们眼里都是浮云。

只要我们能做到第二种,即拥有一段高质量的独处,我们就可以过得很好。

充满仪式感的生活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小兰是我的同事,有一次我到她的出租屋做客,一进门就被彻彻底底惊讶到:精致的装修、漂亮的装饰以及质量不错的家具,一切看似和出租屋毫不相融的东西都陈列在她的出租屋里。

拿着差不多工资的我忍不住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她却让我用“家”这个词形容这间屋子,而不是用“出租”。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房子可以将就,家不能将就,漂泊在外,一定不要让自己苟且地生存着,既然一定要居住在这里,倒不如换个心态让日子从生存变成生活。就算没有人欣赏这份精彩,自己也可以成为自己的观众,这就是所谓的幸福感和仪式感。

心理学上的仪式感是相对于人类的心理需求而催生的一种客观产物,法国的人类学家范热内普在《过渡礼仪》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仪式”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生命总是存在着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一个仪式:拥有仪式感可以体验到货真价实的存在感,从而改变对于生活的态度。”

仪式感不是装给他人看的,而是为了让自己更热忱地热爱生命。

如果你的人生正处于很烦恼的状况中,与其他人之间的相处只会为你带来纷纷扰扰,不如尝试换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可以让自己过得更好的放松心灵的独处生活。

高度的自律和仪式感可以让你一个人也过得很好,群体性的相处不如高质量的独处,全世界此刻都在倾听你,而你就是自己的全世界。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