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富海:青春献给人民事业,余热振兴乡村文化

 昵称H23GDUT4 2021-04-08

青春献给人民事业,余热振兴乡村文化

——钮寨村的退休干部钮宏胜的传奇人生

文/马富海



开放的时代,一个村庄的人,散布在全国各地,四面八方。一起玩泥巴的发小,一个教室里为一块橡皮打架的同学,可能一年,甚至几年,十几年都见不上一面。他们可能连对方的样子也记不得了。即便有时候,在陌生的大城市里迎面撞见,也未必能认出来。

但距离不能阻隔亲近的心,科技的进步,生活的富裕,方便快捷的网络,让人民再一次走到一起,许多村都建立了自己的微信群。这样,把天各一方的同村人,聚拢成一个虚拟的群体。现实中不能自由往来的人们,在微信中,实现了精神上的团聚。这算是小秃长个脸面胡——缺处有补吧!

我们在同一个村子里长大,我们的根在一个村庄里盘着,我们的记忆相互交织;我们的成长过程相互交差;我们的快乐和幸福彼此共享,我们的苦恼和苦痛彼此分担;我们的命运相互支撑。但这些都是过去,并不是我们的全部,因为村子里有我们的根,在今天,在未来,我们依然能从根上汲取养分,得到能量,获得帮助。村子,不只有我们的美好回忆,还是我们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之一。

在新野县樊集乡钮寨村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他们是这样打造村文化,壮大村精神,养护村之魂的。

钮寨人,自筹资金,建立了传统文化艺术团、创办了自己的杂志《白河湾故事》、立村标、修家谱、整理村史,记录村文化的同时,也发展创新了村文化。他们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领头打造钮寨村文化的传奇人物,叫钮宏胜,他引领村民杨华安,杨华等人,将钮寨的村文化办得红红火火,让散落在全国各地的钮寨人,再一次感受到根的强壮,以及来自老家的亲情和温暖。

钮宏胜,1938年出生,12岁进新野高小学习,1954年高小毕业的当天下午,就从校长手里接到一张参加工作的通知书。第二天早上,到当时的新野县政府报到上班,成为一名小通讯员,后调入王集区(乡)政府工作。当时,区政府的干部,大都是从军队转业的军官,他们都是出身贫苦的农民子弟,为了贫苦农民的幸福生活参加革命,出生入死,建立战功。尽管他们基本上都没有上过学,不识字,但他们都拥有坚强的革命意志、高尚的品质和纯正的党性。钮宏胜跟着他们工作的时候,以他们为师,虚心学习,勤奋努力,很快成长起来。

1956年秋,河南省为了推广机械化,在新野县设立拖拉机站,作为南阳地区的一个试点。钮宏胜又被抽调到拖拉机站工作。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制造拖拉机的能力。新野拖拉机站拥有的拖拉机全部是进口的,其中有两台波兰产的C45,和22台匈牙利产的JS35,都是单缸二冲程,半迪赛尔拖拉机。钮宏胜作为站里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不仅在技术上最先掌握了拖拉机耕田技术,还在组织协调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8年,新野试点胜利完成实验工作,向各乡镇推广,各个乡镇相继建立起自己的拖拉机站。

1960年春耕时节,钮宏胜在总结全县各拖拉机站工作的时候,发现新店乡的拖拉机的耕地效率特别高,耕地面积是其它乡的二倍。经过实地观察,他发现,新甸拖拉机站站长齐纪录采用一种独创的耕地方法——绕行工作法。钮宏胜将这一发明写进工作总结,上交到省里。该总结很快发表在《河南日报》上,此工作法,也在全河南省推广,提高了全省的耕田效率。齐纪录因此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钮宏胜用一篇文章,挖掘出一个模范人物,还提高了全省的耕田效率。知识的伟大力量,被他做了有效的证明。

19605月,钮宏胜调到歪子公社工作,这一去就是24年。去的时候,还是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回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年近半百的老头。歪子的24年,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间。但说到这24年,钮宏胜谦虚的说:我其实只干了一件事,就是打井。我去的时候,歪子有134眼浇地的水井,我回来的时候,是1040眼。907眼水井啊,全靠人力凿的。它们几乎遍布歪子镇的每一个村庄的每一块田地,是歪子镇粮食丰收的最重要的保障。

默默工作的人,未必能创造出惊人的业绩,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做一些最基础的工作。但也正是这些最基础的工作,不显山不露水,不出名不得利,才能真正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998年,退休回到钮寨村的钮宏胜,又扛起了锄头,做起了农民。四十多年的基层干部,他没有为自己谋私利。几个孩子,或是当兵,或是务农,或是打工,他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他们找工作,谋前途。这是他年轻时,与老革命们一起工作的时候,学习到的做人原则。

回到村里几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村里一个拴牛的石块上有字。挖出来仔细研究,辨认出是钮寨的鈕氏始祖碑。

这件事对钮宏胜的震动很大:钮姓祖先,已经被本村人遗忘;钮寨的村史,被掩埋在黄土地里了;一个村子一千多口人,竟然无知道来处,也不知道经历了什么事;先人建村,创业,育人的事迹,散落在饭后茶余的聊天的闲话里。这些是村之根,村之魂啊!再不收集整理,恐怕要永远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不为后人所知了!

于是,钮宏胜开始组织人手,搜集零散的老家谱;寻找流落在田野;桥底、房基的石碑;找寻破旧的匾额、旧书;记录老年人口传的家史。经过三四个年头的整理,终于编辑出一部完整的钮寨钮姓家谱。

钮寨钮姓家谱的成功编撰,让钮寨的钮姓人找到了自己的根。但钮宏胜认为,钮寨是一个有24姓组成的大家庭,仅仅编撰钮姓家谱,并不能完整的反映钮寨村的精神风貌。因此,他决定创办一个属于整个钮寨人的杂志——《白河湾故事》。

一个村办一个自己的杂志,这是前所未有的事,许多人不看好,那些从钮寨走出去的大学生们,也认为这事儿不现实。没有人支持,钮宏胜就自掏腰包,与懂电脑的杨华安等人一起筹划;没有人投稿,他们就自己动笔;没有人编辑,他们就自己学习编辑。历经两年时间,第一期终于出版,钮寨村的模模糊糊的历史,钮寨村的影影绰绰的名人,钮寨村的玄乎其玄的传说,在纸白字黑的书页上,被清清楚楚的记录了下来。全村人的心,因为《白河湾故事》的出版,贴得更紧密了。

随着村民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的娱乐活动也活跃起来。钮宏胜意识到乡村文化的建设,不能只是少数人的工作,还必须调动全村人参与其中,只有大家都积极参与进来,村文化才真正的繁荣红火。

于是,他们又自筹资金,购买道具,乐器,音响设备,建立起钮寨村传统文化艺术团:狮子、旱船、张公背张婆、猪八戒背媳妇等传统节目重新回到了村头;曾经的钮寨村曲剧团,也开始排练节目;他们还顺应时代的要求,把村里的妇女、老太太组织起来,建立起集体广场舞舞蹈团。节目多,参与者众,调动了全村各个年龄段的人参与的积极性,也因此团结了全村人,一起为振兴钮寨村文化出力尽心。


钮宏胜,一个十六岁参加工作,为新野的发展贡献了四十多年的功臣,退休后,仍旧没有停止进取的脚步。他继续为振兴钮寨的村文化不遗余力的事迹,真实地体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为人民的事业奋斗一生的高尚品质。

【注:图片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马富海,新野一教师,爱好旅游,钓鱼,看书,作文,吟诗,独坐,睡懒觉。床上日月长,梦里天地广。视睡好觉是重要的事,别的无所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