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为这部纪录片,莱尼里芬施塔尔被西方电影界抵制了很多年

 抽屉电影 2021-04-08

莱尼里芬施塔尔在同时代的电影人中属于比较纠结的存在,一方面,人们感叹她对于影像魅力的酣畅淋漓的展现,这是一个电影人操控能力的标杆,另一方面,因为她曾经给希特勒拍片,所以战后受到了西方电影人的集体排斥。他们对于莱尼的排斥不仅仅局限于将他排挤在主流影视圈外,更是一度将她当成是战犯来对待。时至今日,我们经常喊的一句话“艺术无国界”,然而在一开始的时候,被我们给予厚望的抛开国界来捍卫艺术的人们,并没有真正履行这句听上去非常不错的誓言。

今天,我们无意去评加莱尼当时的选择,只是从电影的角度去看看她得到这几部惊世骇俗的作品。对于莱尼而言,能算得上是她的辉煌制作的无外乎纳粹三部曲《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我们的国防军》。相对于前后两部直接体现纳粹军容的作品而言,《奥林匹亚》的外观是建立在奥运会,这样一个人类体育盛会的前提上的,虽然内在核心依旧是对于纳粹希特勒的褒扬。然而这部影片从电影的角度来看,也确实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电影《奥林匹亚》是一部纪录片,本片着眼于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本片的外在意图是为了纪念这一次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盛会,然而内在的意图依旧是为了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进行的以此耀武扬威。而莱尼里芬施塔尔在这部影片中也将纳粹德国的气势很好的展现了出来。因此,战后,她获罪的原因当中也有着对纳粹亲善这一条。

《奥林匹亚》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叫做《民族的节日》,下半部分叫做《美的盛典》。两部分分别阐述了不同的核心,民众对于奥运会的热情以及奥运会中,参赛运动员的体态美。这两部分完整的勾勒出来了奥运会,这样一个人历史上的盛会的空前盛况。也正是这两部分,在对外展示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影像来窥探一下德国人对于民族的自豪感以及自己的身体条件的自信。

莱尼是一个创造性的导演,她对于电影技术方面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第一部长片《蓝光》,当时为了拍摄,不惜爬上雪山进行。也正是因为她对于艺术的执着,后来才得到希特勒的的青睐。当然,莱尼一开始是拒绝的,然而作为一个导演,当投资人开出的条件太过于丰厚的时候,理性上的拒绝会显得无足轻重了。莱尼后来还是没有抵御住诱惑,因为希特勒答应她给她完全的创作自由以及设备调配的权利。后来那部惊世骇俗的《意志的胜利》就诞生了。

然而《奥林匹亚》并不是简单的将纳粹的军容展现出来,它更像是一部专门体现德国人的民族精神以及纳粹的思想感染力的集合体作品。然而难点就是要将这两部分与奥运会这个伟大体育盛会的结合。但对于莱尼而言,这也不是不可能。

影片的第一部分展现出来的热情已经远远的超出了一定范围内的奥运精神。影片刻意的淡化了奥运五环旗的存在感以及各国人民对于奥运会的追捧声音,而着重的展现了德国人尤其是轴心国人民对于奥运会的热情。并时不时的将纳粹的旗帜凌驾于奥运五环旗之上,并对希特勒进行了很多次的特写。就这样,民众的热情以及对于希特勒的崇拜便成了奥运会这个人类盛会的核心。如果抛开奥运会这个大前提来说,本片完全就是德国国内体育盛会的缩影。

第二部分着重展现出来的是体育运动员的美感,这种美感本应该建立在所有的参赛国的运动员身上,然而在影片的第二部分,我们看到的是对于日耳曼民族男性以及女性的特写镜头。在宣扬德国种族优势之后,不断地在比赛中加入具有纳粹专属的欢呼声以及加油声。且对于希特勒面对比赛的状况也进行了细致化的描写,并不断地将希特勒对于比赛的热情与现场的观众和参赛的德国运动员结合起来。这种宣传的效用能爆发出来的力量是无穷的。以至于后半部分非常彻底地将希特勒领导下的纳粹德国与人类体育盛会完美的结合了。最后,德国名列金牌榜第一位,这也完全契合了本片的记录核心。

因为纪录片的性质,以及纪录片的效用,我们很容易将纪录片本身和它所记载的历史事件搞混,然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存在,《奥林匹亚》作为一部纪录片而言,却无意之间担当了纳粹的宣传旗帜中最重要的一环。电影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介,因此,影像资料本身就具有引导舆论的作用。《奥林匹亚》这部纪录片展现的是纳粹在二战爆发前的昌盛。这种昌盛通过民众的热情以及运动员的柔美体现,作为战后生活着的人们,自然能知道本片的真实效用,如果感觉到不适,不妨只当它是一部电影。

……

你好,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