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匪夷所思:抗战全面爆发,蒋氏当局还在向日本支付庚子赔款

 战旗视界 2021-04-08

辛丑条约的来龙去脉6:从清廷灭亡到日本全面侵华

作者:桅杆

加速清廷灭亡:发生在1900年(庚子年)的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统称庚子事变),使清廷遭到沉重打击。在痛定思痛之后,清廷重拾戊戌维新的变法思想,启动改革,实施新政,但历史没有再给清王朝机会,其灭亡的趋势已无法逆转。义和团运动彻底暴露了清廷的无能,既控制不了义和团,又无力对抗八国联军,其统治威信大大下降。地方督抚看准了清廷的无能,在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居然“东南互保”,隔岸观火,见死不救。清廷对此无可奈何,事后还对策划东南互保“有功”的盛宣怀加太子少保衔,以示褒奖。各地督抚自此更加离心离德,集权开始解体。

【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革命党人也正是看准了清廷的无能和虚弱,各地反清运动开始风起云涌,渐成燎原之势。清王朝当时的年财政收入约1亿两白银,支出为1.1亿两,入不敷出,还欠了列强很多其他外债。中国当时的人口约4.5亿人,《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相当于每个中国人负担一两银子。4.5亿两赔款,39年付清,平均每年支付约2500万两。这对清廷是一个无比沉重的负担。为了筹集赔款,清廷将赔款的8成摊派给各省,导致各地的田赋、粮捐等各种苛捐杂税的不断增加,大大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在晚清的最后10年,抗捐抗税成为激起民变的主要内容之一,促使矛盾进一步激化,为变革准备了条件。仅仅过了10年,武昌城头一个不大的意外动作,清王朝迅即土崩瓦解。

俄国趁火打劫:一直对中国东北心存吞并野心的俄国,以“平定义和团”为名,调动大军乘机占领了整个东北。《辛丑条约》后,除了条约规定的驻军点外,列强均按约定从中国撤走了军队,唯独俄罗斯以种种借口拒不从东北撤军。对沙俄来说,其梦寐以求的“黄俄罗斯计划”即将实现。只是,俄国占据整个东北,与从半岛向东北扩张的日本发生了直接冲突。于是,就在东北划分势力范围,两国展开历时2年的谈判,但终因矛盾无法调和而破裂。

【俄军士兵攻入北京】

1904年2月,新兴的军国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发动了对俄战争(日俄战争),把俄国势力逐出南满(东北南部)地区,打碎了俄国独占东北的美梦。当然,日本发动日俄战争并不是为中国伸张正义,而是不甘心其垂涎已久的东北被俄国独占。十月革命爆发后,俄国从东北全部退出,日本乘机独占了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扶持清王朝余孽建立所谓的满洲国。二战末期,苏军根据雅尔塔协定进军东北,彻底打败了日本关东军,中国重新接收了东北,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将东北完整收回。也就是说,主和团运动所导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差点让中国失去整个东北。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正是列强之间在瓜分中国领土上的尖锐矛盾,才使东北在历经苦难之后,得以重回祖国怀抱。

庚子赔款: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其中约定的赔款,又叫庚子赔款。由于当时列强狮子大口,清廷也没有还价,致使赔款大大高于列强所受的损失。后来,一些国家“良心发现”,退还了一部分赔款。美国是最早退还部分赔款的国家,从1909年开始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作中国学生留美学习基金。1911年,利用庚子退款设立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专门培养赴美留学生。

美国的退款行动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北洋当局1917年8月对德、奥宣战,并停付了2国的庚子赔款。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后,宣布放弃帝俄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包括庚子赔款的剩余部分。其他西方各国纷纷仿效美国,陆续放弃或退还了部分庚子赔款。只有日本始终不放弃庚子赔款,并将赔款用于发展军备和侵华战争。令人匪夷所思的是:1938年抗日战争已经爆发,蒋氏当局还在向日本支付庚子赔款。

【一战结束后,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终止了对德国的赔款,奥匈帝国瓦解后,赔款也终止】

西方国家放弃或退回的庚子赔款,均明确用于教育领域,先后有数千名学子利用庚子赔款留学海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思想、文化、科学、工程、工业、农业、医学以及实业、金融、新闻、人文、社会、教育、外交等各个领域,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顶尖人才。梅贻琦、胡适、竺可桢、金岳霖、陈省身、茅以升、周培源、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杨振宁、钱钟书、邓稼先、童第周……可谓灿若星河。这批人站在中西文化交汇点的高处,起点和格局很高,引领了中国的思想启蒙,奠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基础,也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这可能是庚子赔款所产生的唯一积极影响。1939年1月15日,蒋氏财政部发出通告,宣布停止支付庚子赔款。1902-1938年这37年间,扣除美英等国退款,庚子赔款实际支付为5.76亿两,约占赔款总数的58%。

驻军遗祸:根据《辛丑条约》,日本作为八国联军的参战国,获得了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的权力,为后来日本扩大侵华战争埋下了祸根。1901年年11月,日本依据《辛丑条约》,派出“清国驻屯军”,在北京和天津等地驻守,司令部设在天津,直属日本陆军部领导。清王朝灭亡后,日本在1913年将“清国驻屯军”改名为“中国驻屯军”。因其驻扎在华北地区,习惯上称“华北驻屯军”。

华北驻屯军最初的编制为1171人。为扩大侵华战争,日本在1936年将华北驻屯军编制扩增至5774人,主力部署于北平(今北京)、天津、塘沽、滦县、秦皇岛及山海关之间铁路沿线。经过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已经极度瞧不起中国。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整个东北。之后,日本的侵华野心进一步膨胀,逐步向华北蚕食,加快推行其“吞并中国、称霸亚洲”的大陆政策。

1937年7月,在北京近郊的卢沟桥,正是那个只有数千人规模的华北驻屯军,面对拥有10万之众、战力相当强劲的29军,挑起了“七七事变”,日本也由此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也就是说,由于《辛丑条约》赋予列强在华驻军权这个祸根,使得1937年中日战争是在中国的京畿之地爆发,而不是通常的在边界爆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