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不看三国?——孔明: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本期正片)

 昵称74650355 2021-04-08

中国人常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指少年人读了水浒,更加好勇斗狠。老年人读了三国,会满肚子阴谋诡计。

个人认为,这句话对三国理解的其实相当偏颇,三国所谓的计谋,其实是军事战术,外交谋略,都与阴谋诡计毫不沾边。甚至可以说,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光明浪漫的作品之一。

水浒传从不做道德判断,只是忠实纪录人的善恶和不同性格。从文学性上可以说较高,三国演义则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他歌颂人性的高贵,胸怀的宽宏。鄙夷人性的残暴,狭隘。

《三国演义》的成书是在明代,但因为其依据的是成书于晋代的《三国志》,以及前代的民间话本,所以小说审美上,既有民间的生动趣味,又同时有高雅的魏晋古风,它对人物的品评,褒贬,有点《世说新语》,重视人的风度,才情,品格。

如陈寿评价曹操是超世之英杰,刘备是英雄,周瑜、诸葛亮、鲁肃是奇才,关羽、张飞是虎臣,这些在三国演义中都有继承。

它激赏的人物是诸葛亮,曹操,刘备,赵云,鄙夷的是董卓,吕布,袁术,袁绍,当然,是指小说中创作的人物。

正如曹操煮酒论英雄所下的价值判断,三国里的最终成功者,虽然个性不同,但都有类似的特质。诸葛亮,刘备的最终失败,只是敌不过天时,但也把人的努力发挥到了极致。而袁术的贪婪,袁绍的狭隘,董卓的残暴,刘璋,刘表的优柔寡断,正是他们败亡的原因。

曹操官渡之战后,发现了部下与袁绍私通的书信,有人劝他一一查而杀之,而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将书信付之一炬。有人说这是怀惭术的驭人之道,但这样的驭人之道,而这样的心术,同样需要宽广的心胸和智慧才能做到。

小说所写的,不仅仅是如何取得成功,更包括如何面对失败,是英雄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所在……

曹操在败亡途中忽然放声大笑,显示出其高贵的人格,刘备最终败于陆逊,狼狈逃回白帝城。有近臣奏称:“黄权引江北之兵降魏。陛下可将其家属问罪。”刘备却说:“黄权被吴兵隔断在江北岸,欲归无路,不得已而降魏:是朕负权,非权负朕也。”刘备在小说中改动最多,但这一句话,很好的表现了刘备能鼎足而三的原因所在。

相反的,袁绍兵败后,第一件事是杀劝阻他出兵的田丰。袁术死前,作者非常鄙视的安排了一个在败亡途中要进蜜水,而手下讽刺说,哪有蜜水,只有血水的情节。

诸葛亮是失败者,甚至从理性的角度来说,他的北伐是劳民伤财,是历史的局限,但他对自己信念和承诺的坚持,鞠躬尽粹,死而后已,却是光照千古的人格榜样,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很高兴可以看到,诸葛亮一生的努力和失败,不仅得到了后世如杜甫和金庸创作的侠之大者郭靖的崇敬,也得到了今天90后00后们的喜爱,虽然源头可能是一句“厚颜无耻”的流行。有人留言说,丞相,汉室已经复兴了,您看到了吗?

三国演义有着中国古典英雄时代的浪漫和理想,既使是被写成老实人的鲁肃,也好击剑骑射,有粮两囤,周瑜来借,便指一囤相送。它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歌颂人性的光辉,这一点,在中国文化日渐功利现实的后世,却越来越少。

老年人是否应该看三国,不敢断言,但可以肯定,少年人看一看三国,却可以培养出相当光明的人生观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审美。更加能明白,什么样的人性,才能算是真正的,中国人的精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