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渐行渐远的乡土生育“密码”/李健

 读在现场 2021-04-08

“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以往在农村,流传着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到了外乡,就要入乡随俗了,稍不注意,做错了就会惹得人家不高兴。不少人认为农村的旧规矩道道多,其实这些习俗也是乡土文化的一部分,好的习俗值得传承和保留,毕竟图的是平安吉利,这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比如在我们豫西农村结婚叫“娶媳妇”,生小孩叫“添人口”。今天就扒拉扒拉那些渐行渐远的乡土密码。

在农村媳妇娶到家,一年半载怀了孕,前仨月,婆婆就会对外喜称媳妇“有了”,四五个月称“双身了”,七八个月称“出身了”,临产叫“着月儿”。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产妇几乎都是在家生产,助产的妇女或者接生员,大家都称“娘婆”。生了小孩的产妇叫“月子婆娘”或者叫“坐月子”“坐屋”。生孩子叫“拾娃子”。生了男孩叫“牤牛蛋儿”或者叫“老爷愁”“窠漏娃”;生了女孩叫“麻糖”,或者叫“百货楼”,产妇住的房间又叫“案板屋”,现在称产房。产妇生产3天内,只能喝小米粥,称“喝米油”。

孩子出生后,若是男孩,第二天要到丈母娘家里报喜,生了女孩,等到第三天才能去丈母娘家报喜。报喜也有讲究,男孩叫“弄璋”之喜,称大喜,女孩叫“弄瓦”之喜,称小喜。报喜时要带上礼物,丈母娘一瞅“礼物”,就知道自家闺女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一般报大喜送的礼品都是猪肉、白酒;报小喜礼品则是“麻糖”,就是现在说的油条。报喜人一般都为宝宝的爸爸,过去大喜还要行磕头礼,小喜行作揖礼。

媳妇娘家人收到报喜后,近亲家族就开始准备烙饼馍、生豆芽、擦凉粉去看闺女,称作“送菜”。男孩出生7天,外婆就带着同族妇女,拎着绿豆芽、饼馍、凉粉,外婆还要缝制小衣服前去祝贺。女孩出生12天才去送菜。

接下来,就是“做满月”,男孩出生26天,外婆就要领着近亲同舅母带着花布或小衣服,外婆还要置办“银生活”,即小孩帽子上银质装饰品和“长命锁”“项圈”以及红蛋等物品前去祝贺。女孩出生30天后,才举办满月。

婴儿满月30天后,要随母亲到外婆家居住,男孩住10天,女孩住7天,吉日选在农历三、六、九日。男婴由舅舅接送,女婴有父亲接送。婴儿在去外婆家前,奶奶要在婴儿鼻子上涂黑粉;返回时,外婆要在婴儿脖颈上栓红绳、涂红粉。俗称“黑狗娃去,红狗娃回”,意在去时不识路,回时路熟。孩子长到三个月后,要再请舅舅同家人一起吃饭,称“百天宴”。意在告知,左邻右舍和远近乡亲,这家的媳妇添喜成功,出门大吉大利。

读罢农村的这种乡土密码,这些流传下来的习俗,承载着人们向往和追求安康幸福的密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它们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却温暖着数代农家人的温情记忆。

作 者 简 介

李健,男、汉族,大专文化,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作协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散文、随笔约30万字,散见于报刊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