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鲍永福 | 故乡村路写意

 兴和微生活伟 2021-04-08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表述声音。这声音寄托着无限向往,这声音滋润着人们的心田,这声音同样也铺就了条条道路。

2020年11月上旬,我大嫂因病走完了她82岁的路程,为了尽孝,送她最后一程,我专程回到我的故乡---内蒙古商都县西井子镇西井子村。因为多年未回,感到故乡一切都很新鲜,最让我新鲜的感觉还是故乡的路。我的家乡并不大,全村200多户人家。记得我小时候,全村都是素面朝天的小路,净是泥土,满是灰尘。落一场雨,泥泞不堪,步履艰难。刮一阵风,尘土飞扬,呛人鼻腔。那时全村的路凹凸不平,坑坑洼洼,仿佛是一件浮皮潦草的作品。曾记得,邻居大伯挑水扁担颤颤悠悠,一星两点水珠不由自主地从桶里洒在路上;小叔的板车吱吱呀呀,车轮一颠一簸,拉车的耕牛跳舞式地拉行;美丽的女孩走在路上,腰肢仿佛迎风招展的杨柳,左扭右扭,由路摆布,丰满的体形婀娜多姿......无数脚印的叠加,形成了我故乡的小路。小路上脚印重重,纷乱复杂。祖辈的脚印,父辈的脚印,我们的脚印,还有牛马的蹄印,鸡狗的爪印。这千种万类的印迹叠加在一起养育了故乡小路。季节轮回中,小路与乡亲们共同经历风霜雨雪,仰望曰月星辰,感受自然变幻。就是沿着这些小路许多人出去读书工作,和小路若即若离,就是沿着这些小路村里的姑娘小伙外出打工,在都市里编织着青春梦想,但仍和小路保持着剪不断的情愫,小路仿佛一条永不枯竭的脐带,永远牵连着游子的思念。

天,还是这块天,地,还是这方地,人,还是这些父老乡亲或是他们的子孙后代,然而,家乡的面貌却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村村寨寨、山山水水,滋润着家乡每一寸土地。在“十四五”宏伟兰图的幢憬照耀下,依靠党的好政策,家乡人民发奋图强建设着自已的美好家园。没几年功夫,家乡的路面目全非,由土路变成石子路,由石子路变成水泥路,再由水泥路变成柏油路,由狭窄拥挤变得宽阔通畅,由脏乱萧条变得整洁繁华。早在十多年前,国家投资建设的商(都)土(牧尔台)公路穿村而过,给家乡带耒勃勃生机。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战略中,家乡的每一条小街小巷都用石子水泥硬化,这还不算,整个村周也修建了环村路,父老乡亲彻底告别了原先尘土飞扬的村路,以前所未有的暂新姿态愉快地行走在平坦光亮的新路上。穿皮鞋的走在上面,橐橐有声,留不下一点痕迹,只有穿高跟鞋的女士一踏上村路,总会发出“咔、咔”之声。和我从小一块长大的王生明老弟深有体会地说,只有光着脚板走过现在路上的人,才会想到从前的路,才会热爱和珍惜现在的路。我说,这话一点也不假。

我大嫂从小生活在故乡,自从2004年我大哥走后,她一直在呼市等地子女家生活,这次病危才返回村里,在她奄奄一息之际住在花钱不多、政府给新建的砖房内。由于她阔别故乡多年,活着时对村容村貌不大了解,闭上眼睛后孩子们决定让灵车在村路上缓缓行驶,最后一次体验村路的平稳,这既是孩子们的心愿,也是对逝者的最后一次安慰。

故乡是我的襁褓,离别这么多年,其他事情渐渐淡出视线,唯有村路最使我魂牵梦绕,那新建的一条条村间小路像老爷子手背皮肤下的静脉,这条和那条各有所依,这条和那条紧紧相连,它们时而汇合成形,时而分道扬镳,时而蜿蜒远去,时而曲径通幽。故乡的村路弯弯曲曲,永远盘桓在我的心田,一端连着故乡,一端向着远方。跟着它,永远不会迷失方向,无论你随便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前往心灵的家!

投稿微信:nmrwsd


鲍永福


【作者简介】鲍永福,男, 初中文化 ,年过七旬 ,现已退休,年轻时酷爱新闻,文学写作,作品散见于国家、自治区、市、县各级报刊杂志,至今仍笔耕不辍,继续写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