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如泉 | 察汗淖尔的传说

 兴和微生活伟 2021-04-08

察汗淖尔是内蒙古商都县境内的一个湖泊,它宁静而安详地平卧在大地母亲的怀抱,几百年来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蒙汉居民,神奇的传说,离奇的故事,造就了它成为方圆百里人们心目中的神湖地位,在商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谁也说不清它到底存在了多少年,但据历史记载,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就出生在这里,云丹嘉措(1589~1616),阿拉坦汗曾孙,蒙古族。三百多年前,察汗淖尔就成了张库大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南北过往的商旅。

察汗淖尔湖当地人称“五台海子”,湖的南岸有一条水流清澈,曲折蜿蜒的小河。由于这条河流经张库大道上的一个驿站____五台(四十八个驿站之一的五台驿站),故而得名“五台河”,那么“五台海子”就成了当地百姓对察汗淖尔湖的又一称呼。

察汗淖尔湖,湖水清澈,水鸟嬉戏,湖边草木葱茏,彩蝶飞舞,是几百年来蒙汉人民类以生存的家园。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年间,商都为满清朝廷牧场,清廷又在附近同时设置了明安牧场,太仆寺牧场等,主要任务是为朝廷提供巡幸,祭祖,御膳房所需牛马及军用马匹,这源远流长的历史记载,给察汗淖尔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得察汗淖尔湖成为了坝上五县(康保,尚义,张北,商都,化德)著名的湖泊。当年,察汗淖尔湖周围为蒙汉杂居地,湖边水草丰美,芦苇丛生。湖边的五台河流水潺潺,岸边草木茂盛,鸟语花香,五台河一年四季流水不息,滋润着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为生活在周边的人们提供了优越的地理环境。察汗淖尔湖,湖水清澈,碧波荡漾,湖面宽阔,孕育着许多世代流传的动听故事。

据当地老人讲,察汗淖尔湖钟灵毓秀,是一块风水宝地,勤劳的蒙汉人民在湖边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曾几何时,一匹金驹从商都不冻河腾空而出,在五台河两岸奋蹄疾驰,最后消失在了察汗淖尔湖,使得察汗淖尔湖碧水清清,鱼儿跳跃,水草丰美,牛羊肥壮,苍天赋予了察汗淖尔湖神秘而传奇的历史背景。

多少年来每当自然灾害降临时,神秘的察汗淖尔湖都会有奇迹般的景象出现,拯救人类于灾难之中。

上世纪40年代的抗战时期,国内形势风云变幻,全国禁盐,察汗淖尔湖内却含盐丰富,盐土中含盐量高达50%以上,周边百里之内的村庄以湖内盐土为生,盐土不但给当地人们提供了食盐,还可以用当地盐土换取生活必需品,保证了战乱时期普通老百姓的稳定生活。

上世纪60年代粮食困难时期,察汗淖尔湖边又长出了一种类似木耳的地皮菜(一种蕨类植物),四周人们发现后喜出望外,纷纷到湖边捡拾地皮菜来糊口度日,捡拾的地皮菜,用温水一泡,即可食用,口感极佳,而且湖边的地皮菜数量之多,实属罕见,真是取之不尽,一个人半天就能捡拾几箩筐。夏末秋初,湖边又长满了可以食用的蘑菇,这些天然的蘑菇为人们的生活解了燃眉之急。

1979年又遇大旱,当地农民生活苦不堪言,生活受到了严重威胁,无意间人们又发现,察汗淖尔湖里有了无数的鱼类,春暖花开,湖面融化时,人们开始到湖里捞鱼,到湖面完全融化,人们又结网捕鱼,周边的人们闻讯后络绎不绝,每天往返于察汗淖尔湖,湖中这些鱼不但为当地农民解决了口粮,渡过了难关,还能向外地的商贩出售,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一次显示出了湖泊的神奇。

1993年农民粮食歉收,虽然说当时土地已承包到户,但靠天吃饭的旧观念仍然没有改变,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经营粗放,加上土地贫瘠,农民生活又一次受到了威胁,就在这年冬天,一夜之间铺天盖地的飞鸟沙鸡落满了察汗淖尔湖,周边村庄的人们又一次发现了察汗洋尔湖给人们带来的恩赐。对于这些小飞鸟,人们开始用马尾制成的丝套去套沙鸡,又用竹竿打。那时候,人类对珍稀动物也没有保护意识,一时间,大批村民蜂拥而至,抓得抓,打的打,在公路两边,捡的捡,那些被大雪迷途撞死在电线杆上的沙鸡不计其数,或多或少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当然,现在从环保意识去讲,是违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然而,众多奇特的景象佐证了察汗淖尔湖的无比 神奇。

回想当年,察汗淖尔湖边水草丰美,牛羊肥壮,万顷碧波,一望无际。每到夏季,绿草如茵,鸟语花香,天上白云悠悠,地上牛羊点点,湖内每年栖息的鸟类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比如金雕、海雕、灰鹤、天鹅、灰雕、雄鹰、鸿雁、黑雁、白鸭、黑鸭、石鸡、沙鸡、百灵、鹌鹑、半翅、黄鹂、蓝鹂、山雀等120多种,一派绚丽的原生态自然风光。季节性的候鸟从不停息,春天有大雁北归,早翔出,晚回巢;夏天野鸭戏水,草丛间,芦苇旁,繁衍后代;秋天大雁南归,群戏天空,一字排开;冬天有沙鸡,喜鹊,追逐嬉戏,当人们从湖边走过,准是留连忘返,沙鸥翔集,鱼翔浅底,一幅美丽的北国江南风光。

察汗淖尔湖还有许多神奇的景象,或许至今也找不到科学的解释,或神化或神秘,吸引着众多热爱探索的人们。

一  金马驹的传说

住在湖边祖祖辈辈的农民,不少人都目睹过关于金马驹的真容。旭日初升时或黄昏时分向察汗淖尔湖望去,偶尔能看到湖中央的水面上赫然屹立着一匹褐灰色骏马。经过多年来人们的口口相传,大部分见到湖中金马驹的人,都是在傍晚时分,特别是遇到蒙蒙细雨的天气,更容易看到金马驹的景象。据说在民国24年(1935年),这年夏天,村民徐金放牧,临近傍晚时分,浙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便赶着牧群从湖边回坡(赶着牛羊回家,叫回坡),在离开湖边一里之遥的时候,回头在雨幕中发现湖边还有一头毛驴,昂首在那里,当时他以为落下了一头毛驴,也没多想,立即返回去准备去赶,然而当他即将来到湖边时,那头毛驴却突然不见了,颇为惊诧,只好返回牧群,却发现自己的毛驴还够数,这时他恍然大悟,觉得自己刚才看到的就是金马驹。

1974年春末夏初的一个雨天,当时生产队有集体马群,约130多匹马。这个时候也正是母马生产的时候,马倌任生元下午五点多骑马下湖边,准备收群回坡,走出没多远,向西北方向眺望马群,他一眼就望见湖边昂首一匹骏马,他快马径直向骏马行进,走了很长一段路程,只到非常清晰地看到了那匹骏马,正要靠近,一处沼泽地挡住了去路,正要绕行,突然发现沼泽地里有两匹马在泥潭中挣扎,他赶快下马施救,终于这两匹马走出了泥潭。回首再望湖边的那匹骏马,却不见了踪影,他也没多想,赶上这两匹马去找马群,结果马群距离这里有十几里远,赶上马群后,任生元清点马匹,结果一匹也不少,他想,今天在湖中看到的那匹马很奇怪,又仔细琢磨,刚出村距离湖边十几公里,怎么能看得那么清晰呢?百思不得其解,猛然间想起了传说中的金马驹。这是金马驹在向他报信,“此地有两匹马落难要他去施救”,后来这个故事在当地传了开来。

据了解,观赏金马驹的最佳位置,就是现在的冀家村(原五台旧址),蒙古营(属河北管辖),马祥村,此位置是眺望察汗淖尔湖的最佳位置。在这个神奇的冀家村,碧蓝的湖水加上万顷草原,一览眼底。

二  海市蜃楼的传说

科学地讲,在内蒙古的北方,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很难看到海市蜃楼的景象,但是在察汗淖尔湖却时常能够见到海市蜃楼的景观。在察汗淖尔湖边,如今50岁以上的人大部分都目睹过这一景观,时间一般在早晨太阳刚出的时候,多数在湖的东北方向会呈现这一景观,当地人称之为“海现”,出现海市蜃楼,最佳的观赏位置在今天马祥村西南的坡梁上,偶尔会看到东北方向的天空,呈现高楼阔街,商旅出入,一派街巷繁华忙碌的景象。据当地老人讲,夏天看到此景,象征着就要下大雨,属于吉兆。

三  人头疙瘩的传说

在察汗淖尔湖的南岸,有一片占地约二亩左右的沼泽地,此地遍布了大大小小高度约1.5米的土墩,其形状远远望去酷似人头,当地人称之为“人头疙瘩”,这些疙瘩似乎有神奇的魔力。这些沼泽地上土质的人头疙瘩,历经岁月的沧桑,却从来没有因为风蚀水浸而倒塌。对这些疙瘩形成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迷惑不解。奇怪的是,这些人头疙瘩在湖水减少时裸露在外的高度是1.5米左右,当湖水上涨并淹没了湿地,其高度却同样能保持露出水面1.5米,也就是说,当湖水上涨时,它们也在上涨,始终保持在1.5米的高度,无论湖水上涨多高,都从来没有被淹没过,这一现象同样是一个难解之谜。

四  白滚锅的传说

在这些人头疙瘩中间有一个直径约三米的圆形水井,井中水面略低于人头疙瘩顶端,水井经常冒着气泡,就像开水在锅里翻滚一样,因此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自滚锅”。这个自滚锅,平时会喷出一尺多高的水柱,有时水柱也会高达三米,奇怪的是喷出的水柱不会四溅,更不会落下水花,而是直上直下地反复喷发,其景象既壮观又不可思议,成为察汗淖尔湖又一奇特景观,吸引了周边无数的游人来观赏。

五  宝鸡的传说

湖南岸的人头疙瘩,自滚锅的那片湿地上,传说还有一只宝鸡,每天拂晓时分总会发出清脆的叫声,如今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当中,很多人都听到过这只宝鸡的鸣叫。在过去土匪横行的时候,这里的老百姓,为躲避土匪的洗劫,大人小孩都要在这人头疙瘩芦苇丛中隐蔽,有时整夜不能回家,到了黎明时分,只要听见鸡叫,就意味着平安了,人们就可以走出芦苇回家了,久而久之,这只打鸣的鸡,人们称为“宝鸡”,听到鸡叫的人很多,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个人目睹过这只神鸡的模样。

历史上,察汗淖尔湖从未干涸过,除了面积大储水量多的因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镇湖之宝的金马驹在庇佑着,但本世纪初,察汗淖尔湖连续干涸了七八年之久,这正是自从金马驹被盗走之后,湖水日渐减少的必然结果。

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劣,甚至遭到人为破坏,20多年来,这些奇观再没有出现,世人再没有机会欣赏那些神奇而壮观的景象。本世纪初,由于种种原因周边区域对地下水的过量开发,导致察汗漳尔湖的自身水源消失,自滚锅也荡然无存,沼泽地被风沙掩埋。

我们望着这古老的察汗淖尔湖,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像金马驹、自滚锅、人头疙瘩、宝鸡等种种神奇的现象,使察汗淖尔湖更显得格外神秘,商都大地上察汗淖尔湖的长期润泽,使得这片热土成为一块宝地,而300多年前的清朝统治者,能够将这里确定为张库大道上的五台站,足以说明古人的聪明才智并不比我们现代人逊色。

投稿微信:nmrwsd

王如泉

【作者简介】 王如泉,网名艺耕。1957年生人,中共党员,系内蒙古商都县人,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其作品多次获奖,深受当地社会各界的好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