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主血合脉藏神

 玄冰生孙洁 2021-04-08

1

01

01

今天要讲的内容是心的主体功能。

首选我们来看一下心系统的组成。一般来说我们讲五脏系统,每一脏包括三大方面:第一个呢,就是这一脏的阴阳、五行、四时的特点;第二个,是这一脏的主体功能;第三大部分是这一脏与人体其它脏腑和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

那么具体到心来说,五行属火,是阳中之太阳,与夏季相应。它的主体功能,包括心主血,心合脉,心主神明,或者叫藏神明。在我们有的中基教材里呢,它就不叫心主神明,它会写成心主神志,这二者之间还是有些区别的。

心与小肠相表里,主要的形体官窍包括:在体合脉,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其华在面,开窍于舌。那以后我们的每一脏也都按照这样的一个组成来讲。

1

02

02

首先看它的主体功能,心的第一个主体功能,也是它最重要的功能是心主血。我们知道血是什么颜色啊?红颜色的。心,五行属火,火色为赤。所以很容易把心和血联系到一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取类比象。但是这个取类比象并不是说心主血的唯一理由。心之所以可以主血,还与心的具体功能有关系。

在《素问·五脏生成论》里说:“诸血者,皆属于心。”心是与血并系最密切的脏腑,那么心主血包含两大方面,第一大方面是心生血,心能够生成血液。第二大方面是心行血,心能够运行血液。心生血,比如在《灵枢·决气》里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你看,这里中焦受气,受水谷之气取其精为之汁,受心阳变化而赤,所以叫做心阳化血。这就是心生血的主要理由。

那么心行血呢?在《灵枢·经脉》里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死。”这个不就是从病理的角度在讲心行血吗。前面我们说心主血并不仅仅是因为心五行属火,其色赤,与血的颜色相一致这个取类比象,理由就是基于此。因为心能够生成血液,能够推动血液的运行,所以我们才讲心主血。这个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从两方面来看了。由心主血而包含两个方面两个层次,心生血、心行血,这个叫什么?这个叫做演绎。我们知道有心生血、心行血这样的现象存在,所以最后总结说心主血,这个是归纳。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看心生血。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心是怎么生血的呀?心是通过它心阳化赤的作用,把水谷精微变化而赤,化生成为血液。那这个是不是人体血液生成的唯一途径呢?不是的。人体血液的生成途径,以水谷精微受心阳化赤为主,但是除此之外,还包括精化为血。这个“精”是精神的“精”,精化为血。营气也可以化血。

那么这个精化为血和营气化血,它发生在什么地方呢?前面我们讲心阳化血,它发生在上焦,发生在心,发生在心脉。那么精化为血、营气化血,它的发生地方在哪里呢?在孙脉。

所以你看,你不管是营气化血也好、还是精化血也好,它实际上还是跟脉有关系,所以脉是生血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后面还会讲到为什么说脉为血之府。

既然心是生血的一个重要的来源。那如果说心的功能正常,我们生血就充足。那么这个血,当然也就不仅仅说只是濡养心本身,它也可以濡养所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可以濡润周身。这样,我们整个人的身体就健康。

假如说,心有了问题,不能生血了,就会出现血虚。这个血虚,首当其冲当然可能是心血虚,就会出现心悸啊、怔忡啊,这些血不养心的表现。还会出现心神不安的表现,比如健忘、失眠。还会出现什么呢?还会出现神志的异常。但是不仅仅如此,这个血虚还可以是全身的血虚。那就不能够濡养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出现相应器官功能失常的一些表现。比方说如果血虚影响到了肝,就会出现肝血虚的表现。如果说血虚影响到经脉的充盛,就会出现经脉血络空虚的表现,以此类推。血虚并不仅仅是局限于仅仅是心血虚这一方面。

第二个心主血的具体表现是心行血。心行血的动力何在呢,是什么东西来帮助心来行血的呢?在很多书上提到说宗气,说宗气助心行血。这个当然是不错的。因为气为血之帅,宗气的推动作用就能够帮助心来行血。但是这个跟心行血功能本身是没有关系的,心之所以能够行血,是通过脉来实现的,是以心合脉这一功能为基础的。

什么是脉呢?脉就是血脉。所谓脉为血之府,是血所居处的地方。《内经》里还说啊:“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壅遏营气”就是让血待在它应该待的地方,这个叫做“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意思是说,使血按照它应该循行的方向循行,而无所逃避。这个不就包含了心行血的意思吗?所以心合脉是心所以能行血的基础。

那心气、心阳与心行血之间有没有关系呢?当然是有关系的。心中的阳气都可以帮助推动血液的运行,但是在具体的心行血上还是通过心合脉来实现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心为君主之官,很多具体的事情,君主之官是不会自己去操作的。

1

01

03

既然讲到这里,我们就必须再看一看心的第二个主体功能——心合脉。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心合脉是心行血的基础,这是因为脉本身就具有调血的功能。在我们现在很多教材上,它不是写心合脉,而是直接讲心主血脉。也就是说,把“合脉”替换成了“主脉”。这个呢,有不合适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脉不仅仅是五体之一,更重要的是,我们前面讲过,脉还是奇恒之府之一。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是奇恒之府,对吧。那么它就有奇恒之府的特点,就有能藏能泻,藏泄有度的特点。藏什么呢?藏的当然就是血,脉为血府嘛。那么这个所谓的藏泄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并不是出血,而是什么呀,行血——使血液不拘泥在某一个固定的地方,而是能够循行十二经脉周流全身营养四肢百骸,这个功能就是脉的功能。

心合脉,是心其它许多功能的重要基础。比如说我们前面讲过的心行血,还有我们后面将要讲的心藏神。《内经》里说:“心藏脉,脉舍神。”所以心合脉这个功能是心所以能够主神明的一个重要基础。

我们想一想人生之神明是从何而来呀?叫“血流于五脏而生神”,就是血液流过了五脏六腑,就产生了神明。如果没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等这样一个经脉系统的循行,那么血又怎么能够循行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又怎么能够产生神明呢?

所以“心合脉”是“心藏神”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心藏脉、脉舍神”的含义。那当然它也是心华在面的一个主要基础,后面我们讲其华在面的时候还会再说。

1

01

04

心的第三个主体功能是心主神明,也就是前面我们所谓的心藏神。讲到这里的时候呢,我们就必须得复习一下什么是神。

在中医里面,神的含义至少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叫做“阴阳不测为之神”,这句话是《素问·天元纪大论》里说的。意思就是说:阴阳交感,化生天地宇宙万物。万物皆由阴阳所化生,但我们并不知道这种阴阳的交感它到底会化生出来什么样的东西。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交感所化生的,所以叫做阴阳不测。这种阴阳交感化生万物的过程就叫做神。这个神,它是天地宇宙万物的神。

第二个层次,是指的人体生命活动。像《灵枢·天年》里说的:“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合,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你看神气舍心这不就是心所藏之神吗。那这里的“神气”,它指的是精神思维活动吗?就不是,它指的是所有的生命活动。所以,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可以称之为神。那这个神,也是为心所主的,神气舍心嘛,对吧。

第三个层次的神,就是我们日常所熟悉的精神意志思维活动,也是很多书里讲的所谓的心主神志。《灵枢·本神》篇里讲什么叫做神呢?“何为神,两精相搏谓之神”。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相搏结就能够产生神,这个神指的就是精神思维活动。为什么我说它是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呢?因为它接下来就说,“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所以这个神呐,它是跟神魂魄意志这些概念相对等的。所以它指的是精神意志思维活动。

1

01

05

那么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想一想心所藏之神包括哪几个层次的神呢?它就包括第二个层次——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这个神,以及第三个层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那有人说它为什么不主“阴阳不测谓之神”的这个“神”呢?“阴阳不测谓之神”的这个“神”,它是天地宇宙万物之神。我们只能具体到某一个人体,对吧,那所以很显然这个阴阳不测之神就不是心所藏之神。

那么这一点对于我们临床运用是非常有价值的。你看,既然心主一身所有的生命活动,那是不是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说,为什么我们说心为君主之官。像皇帝一样,并且是五脏六腑之大主,五脏六腑的功能都由它所主。因为它主所有的生命活动啊!我们人体的任何一个现象也好,病理也好,生理也好,是不是都还是属于生命活动的一种啊。

反过来说,我们人体如果说生命活动出现的任何异常,是不是都有可能跟心有关系呢?那还真不能这么说。为什么?都主就相当于什么都不主。具体的这些生命活动还是由具体的脏腑来完成的。我们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种生命活动的异常,都可能会最终影响到心,这个才是临床上更需要警惕的地方。

那么从心主神志的角度上讲的话,它也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我们前面讲神魂魄意志,我们也后面还会再学“心其志为喜”。那么在这里讲,心主精神、意志、思维活动,实际上是强调什么?是所有的精神变化、情志变化,都是为心所主的,不仅仅只是喜。

所以在《内经》里讲:“怵惕思虑则伤神。”“怵惕思虑”其实都不是为心所主的,怵惕为肾之志,思虑为脾之志。那为什么怵惕思虑会伤心神呢?那是因为它们都还是情志意志思维活动的一个表象。所以在临床上我们看到某种情志过激引起的疾病,或者是由于五脏气血阴阳失常而导致情绪情志出现某种异常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到与之相对应的那一脏,比方说肝之志为怒、脾之志为思、肾之志为恐、肺之志为悲忧、心之志为喜以外,我们还要想到所有的这些情绪变化、情志变化都是与心相关的。

那么心的主体功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稿约:“从头学中医”公众号是由“一小撮”热爱中医的人运营的公众号,致力于中医学习与推广。欢迎广大爱好中医的朋友们不吝赐稿。但凡与中医的学习和应用有关的稿件都可以的。录用后,我们将通过公众号和其它自媒体将您的想法传递给更多喜欢中医的人。让更多人和我们一起“从头学中医”,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投稿信箱:28186361@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