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

 江山携手 2021-04-08

    都锦生故居是杭州市文物保护点,位于下茅家埠23号,门前就是“茅家埠”牌坊。我是根据顺路从都锦生故居的“前店”大门一直走到生活起居的大门的,而按照参观线路,是倒过来的。那我也倒过来介绍吧。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
都锦生故居大门
  都锦生(1898-1943),号鲁滨,生于茅家埠,为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的创办者,著名爱国实业家。都锦生织锦以织工精细、极富民族特色而闻名中外。故居由祖屋、作坊、纪念室、陈列室等组成。展示都锦生的生平和丝绸文化。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
进门的“参观须知”。这里还是杭州的“第二课堂活动基地”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
都锦生故居的平面示意图
  都锦生,1898年2月12日生于西湖茅家埠,这里原是外乡人经水路去灵隐进香停船的埠头。都锦生就读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机织科,时值社会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振兴民族工业、实业救国的热潮。他发愤读书,以实现他“实业救国”的夙愿。1919年,都锦生毕业留校,他选择了美术这一教职工作,并在工作之余萌发了把西湖美景织成一幅幅风景织锦的念头。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
都锦生故居的正厅----润余堂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
都锦生故居用于接待来客的正厅
  正厅西面的偏殿,是第一展厅。偏殿前是一座都锦生雕像。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
都锦生故居第一展厅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都锦生故居第一展厅前的都锦生雕像
  都锦生喜欢拍照。一天,他走到杭州著名风景胜地九溪十八涧,正值夏秋之交,九溪山景水景交叠,层次分明,真乃一幅天然的山水写意。都锦生忙按下快门,九溪美景收于方寸。他拿定主意,要照着这张九溪风景照片,织就第一幅风景织锦。
  提起西湖,人们自然就能联想起苏东坡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大文豪们用诗词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用笔记下了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用丹青勾画了一幅幅妩媚的水墨西湖图。然而,都锦生用他独特的创作手法,把古代文人墨客所描述的意境用真丝在织机上织了出来。1921年春,在都锦生23岁时,终于亲手织出了世上第一幅风景织锦画“九溪十八涧”。这就是风景织锦,为中国近代丝绸技术史添上了一笔浓彩。
  第一次试织获得了成功,都锦生决定辞去教职,开个丝织厂,专门织就他首创的风景织锦。1922年5月15日,都锦生和家人把“都锦生丝织厂”的招牌挂在了都家门口。前店后厂,其实作坊里仅仅只有一台织机,一个帮工。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
第一展厅内部
  都家门口是一条上香古道,往来香客络绎不绝,都锦生便在院墙上挂上丝织风景画的样品,做起了广告。这些前所未有的丝织品很快引起了过往路人的注意,竞相购买。在都锦生的苦心经营下,丝织厂的生意越来越好,都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但都锦生却谨记艰苦创业的传统,生活简单朴素,对儿女的要求也十分严格。
  从润余堂后面出来,进入后厅。这里原为都锦生家庭生活起居的场所,现辟为第二展厅,重点展示都锦生的创业历程。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这里原为都锦生家庭生活起居的场所,现辟为第二展厅
  自从茅家埠都宅门口挂起了“都锦生丝织厂”的招牌,都锦生也跨出了他“丝织救国”的第一步。他专注于经营企业和钻研技术,研制新的技法和新的品种,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之后,他又建第二、第三工场,并在全国各地开设营业所,至20年营业所已遍及上海、南京、汉口、北平、广州、香港等13个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地。
  1937年12月,杭州沦陷。日本人企图借助都锦生的名望和他曾东渡日本的经历,为伪政府效力,被都锦生坚决回绝。1938年春,都锦生怀着国破家亡的悲愤情绪,举家迁往上海,寄居法租界。在战火纷飞的年月,都锦生仍旧想着重整企业,无奈时局混乱,内困外扰,都锦生陷入困境。1939年,日本侵略者竟一把火,烧光了都锦生位于杭州艮山门外的厂房和新式机器。
  大火熊熊燃烧了一天一夜,那烧的不光是厂房和机器,烧的更是都锦生半生的心血。有人劝他,你就别想着做丝绸了,还不如倒卖倒卖生丝,肯定能发大财。但都锦生严词拒绝:“再怎么困难,我也绝不发国难财!”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沦陷,企业被迫与职工谈判停产,都锦生面对这样的绝境,抑郁寡欢。1943年3月的一天,都锦生起床后竟突发脑溢血,5月26日与世长辞。
  在都锦生最后的日子里,他念念不忘的,仍是抗战的胜利,他还以为自己能重新站起来,看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他计划着,到了那一天,要把他的丝织厂重新开起来。他相信,只要他尚存一丝气息,就一定能凭借艰苦创业和开拓创新的精神,让都锦生丝织厂重新站起来。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
都锦生故居第二展厅,重点展示都锦生的创业历程
  这道月门将都锦生家庭起居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场所隔开。只不过我是反方向走的,你们看到的是我站在生产经营的场所拍的月门。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
这道月门将都锦生家庭起居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场所隔开
  经过这道月门,进入了都锦生丝织厂前店后厂的生产经营场所。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
早期的都锦生丝织厂生产作坊
  1922年都锦生在此开工织造,并在家门口悬挂“都锦生丝织厂”招牌。采用自产自销、产销并重的经营方式。现模拟展现的是都锦生办厂初期织锦作坊的场景。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
都锦生办厂初期织锦作坊场景的模拟展现
  织锦的主要原料为蚕丝。农家采桑养蚕,每条蚕在吐丝后成为一只茧子,每只茧子从头至尾大约可抽出一根长为800-1000米的蚕丝来,而同时抽出七茧之丝并利用丝胶粘在一起,就可以缫得织锦的基本原来----20/22D的生丝。
  在原料准备阶段,首先要对蚕茧进行缫丝,然后对蚕茧进行精练、染色、翻丝、并丝、捻丝、定型、整经、摇纾等一系列复杂的加工工序,蚕丝才能最后成为符合织锦要求的经线和纬线。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
古缫丝车及原料准备的模拟展示
  下图所展示的是手工织锦机。该机为都锦生丝织厂初创时期使用的独特织锦机械,不采用外部动力,而以人工的脚踏、手拉来完成织锦的提花,投梭等运动。虽然在操作时劳动强度很大,但由于全凭操作师傅的人工动作来完成织锦,所以在配置色彩上可以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一般在同一锦地上可以配数十种颜色的抛道,而且还可以在织锦过程中采用中间挖花的工艺使织物的色彩特别艳丽多彩、富有立体感。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
手工织锦机的模拟展示
  最后展示的是检整后处理的工艺环节。都锦生织锦的工艺要求是非常高的,其工艺流程大体可分为原料准备、纹样设计、意匠轧花、提花织造、检整后处理等六个环节。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
检整后处理工艺环节的模拟展示。然而吸引人眼球的是小凳子那可爱的脚
  离开织锦作坊,前面就是前店后厂的“前店”了。从后门进去,里面是都锦生丝织厂的样品展销。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
都锦生故居的“前店”,参观路线需从后门进去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
都锦生故居的“前店”的情景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
都锦生故居的“前店”的门面
  从都锦生故居“前店”的大门出来,旁边有一块石刻“都锦生丝织厂旧址”,提醒你这里是都锦生当初创业的地方。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
都锦生故居“前店”的大门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 
“都锦生丝织厂旧址”招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