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也许能让你感兴趣的心理学问题,酝酿效应,稍微讲一讲

 大牛忙 2021-04-09

本文能让你稍微了解心理学的逻辑论证方法,如果你感兴趣,不妨试一试,想一想。

某天,你在记录本上写材料,运笔如飞,突然被某一个不会写的字卡住了。明明平时“会写”,可想了半天就是写不出那个字。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就像看到某个熟悉的人向你打招呼,你明知道对方是谁,可一时半会儿就是叫不出那个人的名字。需要好好想一想,不敢直接称呼,故意让自己声音模糊敷衍过去。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给大家讲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中午下班前,一位同事姐姐听声音做笔记,写着写着停了下来。

她暂停了声音,摘下耳机,拿出一张A4纸,在纸上写写画画了很多遍,一脸思索,最后直摇头。

“咦,咋突然就不会写字了?明明很简单的2个字,怎么就是写不出来,奇了怪了!”

我恰好去她办公室,就问她:“哪个字不会写,我来试试。”

她说:突然忘字儿了,你说这个樱花的“樱”字怎么写?还有一个,务实务虚的“虚”字怎么写?

“这很简单呀,看我的。”

我接过笔,打算帮她写出来。

拿起笔却落不下来,坏了……

明明挥手就来的2个字,竟然觉得没写对。她的办公室不允许带手机,她自己都带不进去。出来之后我在手机上输入了一遍,才敢确定写对了。

尴尬吗?

其实这不叫尴尬,也不是所谓的健忘,这种事儿在生活中最常见。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这叫“酝酿效应”,这种“忘事”属于该效应中的“打断效应”类别。

我们在生活中处理很多“理所当然”的事情时,常常会处于潜意识的模式中。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酝酿”的过程,这个过程由潜意识代替完成,自己根本就觉察不出来。

从本能上说,这是进化所为,为了节约精力。就像签名用盖章一样,比写字效率高。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儿,自然而简单的道理。

可是“酝酿”阶段一旦被卡住或被其它扰动因素打断,你的潜意识推导过程就会暂时停止。如果你继续做那件事情,就会由潜意识模式转换到主动意识模式中。

在这种主动意识模式下,很多平时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往往并不简单。本该张口就来,却张不开口。本该挥笔就写,就是“不会写”。

在主动模式下,即便你付出10倍的努力,也很难取得原来“顺其自然”的成果。

如果长时间不写字,或者突然被打断,有些字就渐渐不会写了。倒不是说真不会写,而是当你想写的时候,你会暂时写不出来。

如果你能熟练运用这种效应逻辑,你可以轻易扰乱一个人的思路,增加一个人逻辑推导的“麻烦点”。

记得大学最后一两年,我几乎天天和老师在一起。老师曾用问答模式给我讲过一个心理学的层次逻辑。

有一天老师问我:“你过来,我问你个问题,你必须好好思考一下,测试你能不能回答出来。”

“老师请说。”我很自信。

刚才你喝水,你还记不记得喝了几口?是右手放下的杯子还是左手放下的杯子。刚才我让你过来,你是先迈出了左脚还是右脚?

我被这个“毫无头绪”的问题直接难住了,很尴尬,我答不上来。人又不是机器,怎么可能都记得呀?

老师让我下一次记清楚每天都做了什么,这是给我附加的实习任务,可我就是记不住,所有事情都很模糊。

从那天开始,我总被老师问不同的问题。所有问题明明都有唯一的“答案”,可就是模糊不清,始终说不出来。

老师的问题千奇百怪,都是最容易被我忽略的细节。

比如,刚才咱们上楼,我看你是一步步上来的,请问,楼梯共有几阶……

比如,刚才办公桌上放着好几本书,共有几本,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比如,方才咱们吃饭回来,走出餐厅那一瞬间,你的视线中总共有多少人,几个男的几个女的……

这些问题都很简单,如果提前告诉我待会问我这些问题,我提前留意,全部都能答上来。

可难点就在于,那都是事后再问。那么难度就太大了,我根本找不到头绪呀。

连续好几天我都感觉脑子很累,再也没有以前的精力。本来和男友(老公)约好了去吃手擀面,好几天也没去吃,这件事儿记得很深刻。

几天后,老师告诉我:你不用努力了,我只是让你明白一个道理。在主动意识模式下试图让潜意识回翻,不可能成功。这是极为罕见的天赋,有这种天赋的人,其它地方会有缺陷。所以,心理学的极致需要天赋。

我心里很惭愧,又惊又怕,难道老师说我没天赋?

老师说:我不是说你,只想让你明白这个逻辑。只有处于深度潜意识中才能找回答案,那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催眠。不仅需要自我暗示,更要深入到潜意识中才能找回答案,但是这种工作很伤脑子,无法复原。除此之外,没有办法找回潜意识导航模式中的“记忆”。

从那之后,我觉得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有时候我也会故意问老师这类问题,老师也答不上来。

某天老师生气了,她一脸严肃地问我:“我一直想问你个问题,你要给我说实话,不要有任何隐瞒,那天晚上我看到你了,嗯……你的脸皮薄,我不直接问你了,你知道我的脾气,以后注意着点,我不说第二次,否则你就回你的班吧,我不再单独领你。”

这句话我至今还记得,本来老师还有说有笑,那天毫无征兆突然变严肃了。

我不明白老师要问什么,越不明白她的意思,我心里就越紧张,她还偏偏什么也不说。

明明啥事儿都没有,可心里就是紧张。我甚至紧张到了有一种心虚的感觉,莫名其妙担忧,那种状态很奇怪,感觉自己就像犯了错一样。

这是一种敬畏的感觉,在极为敬畏的人面前,就像被看透了一样。

后来我跟着老师做统计,有很多和婚姻大数据有关的内容。

老师越来越严肃,吓得我也不敢说话。我提心吊胆,每天都小心翼翼的。有时候都不敢看她的眼睛,天天低着头归纳数据。

每当离开校园去大院办公室找她,我总会犹豫一会儿才敢推开门。

那段日子我跟着老师吃饭,早饭出去买,午饭和晚饭我亲自做。即便什么事情我都抢着做,老师依然不高兴。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莫非老师发现了什么,对我失望了,对我失望透顶?觉得我不配当她的学生?

连续1个多月身心疲惫,压力很大,有一种快要精神崩溃的感觉。

那时候我老公(当时还是男友),偶尔叫我出去散步,给我讲故事。光怪陆离什么故事都有,我很爱听却不敢去。怕被老师知道,只能悄悄见一面就分开。

平日里,只有确定老师开大会或者暂时去别的大学讲座,我才敢出去找老公聊聊天。

以前巴不得老公天天找我压马路,可那段日子心中总是忐忑不安。不知道老师想问什么问题,是不是因为他,感觉她会神机妙算,猜中我所有的心思。

我很奇怪,为什么问了半个问题,怕我尴尬吗?

又过了大概1个月,老师说:“你实习的统计不全面,出了不少纰漏,漏掉了模型中的要素,心中有压力了吧?这样吧,待会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要老老实实给我说实话,你先自己想想我要问你什么,我上楼找点东西,一小时后你来找我。”

再一次听到这句话,感觉就像犯错了一样。头天晚上刚和老公一起吃手擀面,难道又被发现了?

那1小时过得很慢,几乎就是数着秒过来的。

时间过去了,老师问我:“你想好了吗,知道我要问你什么吗?”

又是一个逻辑套逻辑的问题,真被问疲惫了,也被吓坏了。

我说:“可能我有一件事情没告诉您,不好意思说,我可能恋爱了,可能是这个问题吧?”

老师说:“我不听可能,这段时间你就没什么感悟给我讲一讲?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能分心,你学到什么没?必须给你点压力,让脑子累一点是好事儿……”

我如释重负,对待很多事情格外仔细。

虽然我做不到对生活中的所有过场“拍照片”,但是一些有可能引起情绪分化的事情,我能记一辈子。

这也算是一篇额外的文章吧,好久不看后台,有人问我:听说你是学心理学的,我也想学,怎么才能学好。

我认为,心理学没有所谓的学好与学不好。没有情绪的对撞,只能学个形式。

从生活角度说,那只是适应压力的过程。心理学是弱学科,没有数学那么严谨的“唯一性”。有时是从自身出发推导外在,有时是从外在出发对比自己的心。

但是如今的心理学已经和大数据密不可分。因而,很多人所学的心理学,只是表面现象。

不管怎样,学心理学首先要面对自己。如果自己都是假的,那么最好不要学。

所以,我真没法回答这个问题。一个人的情绪崩溃了,就会说真话,这倒是真的。和一个人说几句话,就能感觉到细微的表情变化,你就可以判断那个人有隐瞒,这也是真的。

今天和老师打了电话,她老人家说不要总写婚姻案例。这算是一篇回忆吧,本文到此为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