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时京城为何有“穷西北套”之说

 江山携手 2021-04-09
旧时京城为何有“穷西北套”之说
“西北套”地理位置示意图


   北京的内城近似正方形,外城为长方形,合在一起是一个凸字形。北京的城墙都是东西、南北走向,横平竖直,形成方方正正的北京城。但是,北京的北城墙西段,从积水潭往西,城墙向南倾斜达30多度,它与西城墙北段相交,使京城的西北缺了一角。因为独特的地理结构,在旧北京,倾斜的西北城墙与西直门内大街、新街口北大街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梯形街区,被称为“西北套”。旧时,因为这里房屋低矮、破旧,人们在前面加了一个“穷”字,被称为“穷西北套”。

  “穷西北套”是怎么形成的?要解开北城墙西段倾斜之谜,得从600多年前,明初改建北京城说起,它既有实际的地质地理上的原因,又有中国古老的城建理念上的考虑。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大将徐达奉命北伐,打到元大都后,元顺帝弃城逃走。为加强防御,防止元军反扑,徐达决定舍弃地广人稀的北部城区,北城墙向南移五里许。但南移的城墙具体建在哪里呢?当时向南五里是积水潭。那时的积水潭水域,比现在大得多,积水潭北面还有一大片斜向向西的水面。这两片水域之间由一条较细的水渠相连,于是城墙的位置就选在了这里。

  城墙开始施工后,往东建得很顺利。从积水潭往西却碰到了那片斜向的水面。开始,工匠们打算将水域填埋后向正西方向修城。但在潮软湿地上修建的城墙容易歪斜、倒塌,屡修屡倒。当时战事还未完全结束,时局紧张,财力有限。不得已,只好放弃填潭修墙,重新沿潭的南岸,依湖的走向,筑起了向南倾斜的北城墙西段。

  巧合的是,这段倾斜的城墙暗合中国古老的建筑理念。在传统文化中,远古茫茫大地有八方,八方有八座大山支撑着天体,西北方的大山叫不周山。《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北京城缺西北角,在当时正是神州大地传统观念的反映,也借以说明北京城就是华夏泱泱大国的缩影。也许正是这一观念,在明朝安定以后,也没有再重修北城墙西段,而是让它保留着斜向的原貌。

  城墙建成后,京城的这一西北角主要用于驻扎守城的军队。当时建有许多守城军士的营房,制造、储存炸药的火药局等。到了清朝,这里又是清八旗兵驻防、演练的校场。现在这一带的前英房、后英房胡同即是明清时的营房旧址。而西教场胡同、中教场胡同、东教场胡同等,则是清代八旗兵演练的教场。

  随着驻军而来的是眷属,自明至清,守城军士的眷属们逐渐在营房附近搭建了许多用碎砖、土坯垒起的棚房和简易建筑,这里逐渐成了建筑破败而简陋的居住区,出现了多条长短不一、宽窄不齐的杂乱胡同。人们随意给这些胡同起了很粗俗的名字,久而久之,这里被称为“穷西北套”。清末的一首民谣中有“北城根儿,穷人多,草房破屋赛狗窝”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努力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1958年,将桦皮厂西北部一些破旧的房屋拆除,盖起了成片的红砖楼房。以后又陆续在桃园胡同、玉芙胡同盖起了新楼。改革开放后,危旧房改造的步子进一步加快。本世纪初,“西北套”地区进行了整体规划,经过大规模拆迁、改建,建成了如意里和新街口西里两片住宅小区。今日的“西北套”早已旧貌换新颜。崭新的楼房、宽阔的马路、优雅的园林小品展现在眼前。只有楼房间、马路边保留下来的一些古树,向人们述说着昔日这一带的变迁。(陈 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