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风景:提笼架鸟

 江山携手 2021-04-09
老北京风景:提笼架鸟


    据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养鸟和驯鸟的经验了。我在给学生讲“获”字时,说到三千多年前商朝的甲骨文,这个字的形状就是人用右手持着一只鸟(鹰)去打猎,而且有所收获。从此字就可以看出鸟和人类有悠久的相依相伴的历史了。

  在古代,人们养鸟是为了帮助打猎,捕抓猎物,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后来鸟逐步转变成消遣玩乐的宠物。比如清朝的王公贵族,有钱有闲,终日无所事事,就要找点乐子来消磨时间。因为他们居住地以京城为多,慢慢就流传到市井民间,成了北京人的一大嗜好,休闲玩乐的一种方式。在老舍先生写的话剧《茶馆》中,有位满清遗老松二爷,一辈子没干过正经事儿,就爱提笼架鸟,到满清灭亡了,旗人没有了“铁杆庄稼”,穷困潦倒,但仍然养着一只小黄雀儿,还说:“我饿着,也不能叫黄鸟儿饿着,您看看,多么体面,一看见它呀,我就舍不得死啦!”那真是人鸟相依,情深意厚。

  养鸟是民间普遍的事儿,但趣味不同,种类也就多了去了。一种人是为了观赏,鸟儿的羽毛色彩缤纷,十分艳丽,有古诗形容它们:“高原濯濯(意思为洗)寻春晖,金碧衣冠彩绘衣。”加上鸟儿婀娜优美的舞姿,让人看了十分赏心悦目。再有一类人养鸟儿,是为了听小鸟儿那婉转的叫声,像画眉和百灵都是叫声婉转,让人听了心旷神怡。我听过一首排箫独奏,曲名为《云雀》,作曲家就是从云雀的歌唱中启发了灵感,写下了这著名的音乐作品。还有一类人养鸟儿是为了训练鸟儿的各种技能,鸟是很聪明的,它经过训练能完成一些高难动作。例如衔钱、打弹等,鸟儿都能做到精准不误。这也成了一些人街头表演小杂技谋生的节目。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不少人就把养鸟儿当成了自己退休后安度晚年的一项爱好。北京人养鸟可有讲究了,就拿选鸟笼子来说吧,那是不能随便凑合的。鸟的种类多,养什么鸟就要什么笼子。北京有句歇后语“靛颏笼子养百灵——没台儿啦。”是说百灵鸟个子大,笼子也要大,在笼子中间必加一圆台儿,台儿是木质的,上面盖一石片儿,百灵鸟要站在台儿上才唱歌,就像歌唱家站舞台上一样。红、蓝靛颏鸟不需要笼子里有台儿,自然就不能混用。如果养虎皮鹦鹉,须用铁丝笼喂养,若用竹笼子,它那带钩儿的嘴,能叼住笼子的竹条往下咬,很快就能咬断,然后钻出来飞跑了。记得我小时候家里养了两只虎皮鹦鹉,开始就放在一般的竹笼子里,它们每天不停地啃咬竹条儿,偶然发现就赶紧加一圈铁丝,最后还是换成铁丝笼子才放心了。

  养鸟既有乐趣又很辛苦,要备好食罐、水罐,笼子里要垫一张旧纸,接粪便用的,要及时清理,每天都得惦记它吃、喝、遛等杂事儿。

  大凡养鸟的人都得有闲工夫,侍候鸟的生活也是养鸟人的一个乐事儿。但是我发现提笼架鸟的人都是男性老人,还没见过哪位老奶奶提着鸟笼子在公园里转悠呢。(何大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