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坚固精英圈,统御中国医疗健康投资半壁江山,投资圣手频出!解密百华协会海归组织

 融中财经 2021-04-09


这里面的佼佼者包括通和资本创始人陈连勇博士,红杉资本陈鹏辉,安龙生命赵春林,千骥资本吴骏,礼来基金施毅,启明创投梁颖宇,君联资本蔡大庆,奥博资本王健等等。

融中传媒:thecapital《融资中国》杂志官方微信,整合十年报道资源,用心传递中国股权投资行业的人与事。

来源:融资中国   作者:蒋皓  韩星 

引言

这是一个在外人看来也许带有几分高深莫测的神秘色彩的精英圈子,几乎囊括了生物科学领域所有的高精尖人才。其中大部分具有博士和MBA学位,大多都是海归,会员基本控制了中国生物科学领域的各个环节,而且会员之间互动紧密,互通有无,形成了一个坚固的精英圈子——它就是百华协会。真正知道百华协会这个组织的人可能并不多,但在行内人看来,可以说百华协会(The BayHelix Group)就是专业纵深资源的代表。

百华协会2001年在美国加州成立,由全球生命科技和医药健康产业领域中的华人杰出人士组成的非营利性会员组织。发展迄今拥有500余名会员,36%的会员是总裁级的企业高层决策人物,75%的会员拥有生命科学领域的博士学位,35%的会员拥有美国名校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百华协会会员分布于中美生命科技和医药健康产业的集聚地区,上海最多,达30%,旧金山19%,北京11%,会员地域分布的变化反映了近年来海归的大潮。

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一大波中国的生物制药精英们从美国回流,这一批学有所成的海归,原来有的做科研,有的在外企工作,因为看到了中国未来即将爆炸式增长的市场需求,他们果断放弃了百万年薪的工作,怀抱着梦想而归。回国之后纷纷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有的还继续潜心于科研,有的创业做公司,有的入仕途从政……但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就是其中很多人选择了做投资。这里面的佼佼者包括通和资本创始人陈连勇博士,红杉资本陈鹏辉,千骥资本吴骏,礼来基金施毅,启明创投梁颖宇,君联资本蔡大庆,奥博资本王健等等。

让责任与抱负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多年之后,他们在中国再相遇,由同学、朋友变成了投资对象、同行或是合作伙伴。独木不成林,在百华协会提供的优质生态土壤里,这些参天大树长成了一片令人惊叹的郁郁葱葱的森林。


制药精英回流中国

2001年,美国加州硅谷圣何塞市的一家啤酒馆里,14个与生物医药相关的年轻人聚在一起,给即将去东海岸辉瑞公司工作的杨青送行。这个送别的晚上,百华协会诞生了。

诞生肇始于杨青的一个简单想法,如果能在有志于生物医药工业发展的华人朋友、同行间建立一个会员制的社区,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就开始互相帮助,培养彼此的信任度,那么多年之后会员们职业持续发展、需要在生意上作更大的决定时,他们就可以借助在百华所积累的人脉和彼此的直接或间接的信任,拥有更多的资源。他相信,这些基于充分了解和信任上的合作将是更高效也是更具价值的。

于是,杨青到达了东海岸之后开始行动,作为百华协会的联合创始人,他肩负着壮大组织的光荣使命。这里大药厂密集,活跃着很多华人科学家,SAPA总部也在这里。杨青很快认识了苏慰国、张丹等人,并邀请他们加入百华。

留在加州的百华联合创始人王健使命相同,当喝啤酒的队伍日益壮大后,王健抛出了一个话题:中国很热,生物产业很热,但中国生物产业很冷。那一年,美国资本市场上还没有一家中国生物医药公司,浙江贝达创始人丁列明正在决定是否回国。

王健成为百华协会第一、二任会长,这个组织也确立了它的宗旨:促进中美亚太地区生命科技和医药健康产业的成长壮大,不断酝酿创造商机,提供、培养业界领导人才。这样一个愿景使百华在创立之初便具有浓厚的精英气息,不像SAPA广开大门,百华入门的门槛出奇地高。

十一年过后,如杨青和王健当年所想,这群年轻人有了更好的发展。杨青成为阿斯利康亚洲及新兴市场研发总裁;陈一友是中美冠科联合创始人;王健是奥博资本(原名沃脉德亚洲)的联合创始人和资深董事总经理;张丹是方恩医药创始人;余国良以1.7亿美元出售了他创办的第一家公司。

就职业而言,大约1/3会员是大药厂的研发管理者,在中国,包括GSK、罗氏、拜耳、阿斯利康等国际公司。另有1/3会员是生物医药创业者,包括国内知名的CRO上市公司负责人;其余则是知名创投机构、律所的合伙人、创始人。在与中国生物医疗相关的国际会议上,演讲嘉宾多是百华会员。

百华协会现在的门槛有增无减:如果你是在一家风投机构,只有达到合伙人级别才有资格申请。而近一半的百华会员回流了中国,给中国的新药研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2005年,上海一家会所里,百华协会第一次中国聚会,牵头人是金克文、李革等人。金克文是个老海归,服务过大公司、创过业,已经不习惯那种学生式的啤酒馆聚会。李革,药明康德创始人,开创了国内CRO产业,为大药厂提供研发外包服务。

那一年,也是陈一友做新药公司最艰难的时刻。2005年前,除了丁列明这样少数的幸运者,丁列明的大部分同行都被迫转型或成为先烈。2006年,陈一友转向CRO产业。

2008年,几十个人围绕着CRO产业发展前景讨论到深夜,并发表了一份白皮书。那时的CRO是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热点,药明康德已在纽交所上市,尚华医药正筹备上市,中美冠科、泰格等CRO公司顺利融资。这个产业的成长为今天新药研发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1年,和黄药业研发的一款即将开始一期临床的药物,受到阿斯利康青睐。后者以2000万美元的首付款购买其海外权益及分担研发费用,如果该药最终上市成功,阿斯利康还将向和黄支付1.2亿美金。

CRO、小公司、大公司、仪器设备提供商等,一个新药产业的生态圈逐渐搭建起来。“百华会员中,最出名的是做CRO的,最多的是研发新药的。”百华协会现任会长张志民说。

资本圈也随之变暖。丁列明2007年开始找钱时,美国礼来制药的礼来亚洲风险基金刚刚成立;2008年,丁列明找钱最艰难的时候,王健所在的沃脉德资本刚募集了第一个泛亚洲专注于医疗和生命科学领域的风险投资基金。现在,百华协会中成功的创业者也加入了新药投资人的行列,比如余国良,已是7家医药公司的天使投资人,李革也成立了药明康德基金。

黄瑞晋,KPCB(凯鹏华盈)管理合伙人,2007年决定回中国开展事业。他加入了百华——百华协会的创业者会员是其潜在的投资对象。一个会员坐在另一个会员的董事会上,一个会员是另一个会员的买家,这样的事在百华很常见。

据研究数据显示,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制药市场,预计到2020年,中国每年花在药品上的支出将达到1900亿美元,而去年的预估数据为1150亿美元。随着中国医疗市场越来越多元化,撬动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多,这些从国外归来的技术精英们也逐渐的在改变着整个行业。


 

专业投资,统御健康领域投资

“这批人创业、做投资,都有很强的专业背景,正好跟国家的需求相结合。”会长张志民说。大健康医疗产业存在相当高的进入壁垒和风险,首先是技术门槛较高,尤其在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方面。但是对于这些专业的海龟精英们而言,这正是他们最拿手也是最引以为傲的领域。

赵春林很早就加入了百华协会,可以说是这波海归回流中最典型的代表。

2015年末,赵春林应中科院的邀请,牵头组建了安龙生命科学基金。安龙专注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及相关领域,投资早期和成长期优质企业。赵春林坦言,他的强项还是对于早期投资的把握,第一他本人是创业出身,能够和创业者一起去寻找创业机会,第二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对于早期项目的发现和发掘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第三,依托中国科学院旗下的几个生命科学研究院,几十个生命科学和医疗领域的研究所,底蕴深厚。

安龙基金可谓是衔着金汤勺出身。中科院国科控股管理运营三千亿人民币资产,包括联想控股、东方科仪等,同时国科控股也是国内知名LP,已累计投资20多只股权基金,包括IDG、君联资本、弘毅投资、鼎辉、红杉资本等等。安龙基金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多元的退出渠道。

联合创始人王健经手的奥博资本是全球最大的专注于生物医疗领域的投资公司。在创始以来的约24年里,奥博管理的资产从零开始增长到70多亿美金,投资项目涵盖生物制药、生命科技、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及诊断等领域, 投资阶段覆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及上市后。

通和资本的创始人陈连勇持有6项美国发明专利,自2005年起他主导了多项在中国生命科学和医药领域的投资,投资了15家公司,投资规模在10亿左右,包括中信医药、凯赛生物、海利生物、华领医药、信达生物等。目前管理人民币和美元两支平行基金,主要通过兼并、收购、IPO来实现资本退出。陈连勇博士一直希望能改变中国产业的现状,倾向于投资在早期和成长期阶段,尤其关注生物制药、小分子化学制药、医疗器械、诊断设备、医疗服务和医疗IT等子行业。

在2014年加入红杉之前,陈鹏辉先生担任光大控股医疗健康基金负责人,成功地领导了公司的快速发展,并在纽约证交所上上市。基金投资项目包括华大基因,美中宜和,浙江贝达医药,昆明积大药业等国内医疗领域的领先企业。加入红杉资本后,陈鹏辉负责医疗领域投资,投资数不甚数,包含生命汇、安生美、妙手医生、妈妈育果网等,红杉资本通过行业资源合作,实现线上、线下医疗保健服务的大范围布局 。

吴骏,2001年合作创立了上海睿星基因,并将其经营发展成为海外归国人员在生物医药领域创业的标杆和典范。他领导团队从临床前研究阶段开始,成功开发了重磅炸弹级一类新药---抗肺纤维化药物,取得了国家药监局新药证书(化学药1.1类),并建立了丰富的产品线,取得了一个国家三类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和多个新药临床研究批件。成功推动了上海睿星基因在2007年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管理两支专注于中国健康医疗产业的人民币基金。千骥健康医疗基金,重点投资于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领域;千骥创新医药基金,专注投资于早期创新药物开发和生物科技企业。同时,千骥创投已获得QFLP资格,可将境外资本兑换为人民币资金,投资于国内企业。

蔡大庆, 2011年5月加入君联资本的前身——联想投资,目前,他是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蔡大庆专注于健康医疗领域的投资,主导、参与的项目包括贝瑞和康、优思达、Shenogen、卡尔迪雅、博慧斯、BioNano、和美、派格等50多家企业。其中的大约20笔投资在过去的一年中完成。投资提速背后,既得益于中国市场医疗健康领域的整体势起,也归因于君联资本在医疗投资板块的激进布局。

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对于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陈鹏辉来说亦是如此。

他观察到,2014年是移动医疗元年,当时移动医疗市场大概只有二三十亿人民币市场规模,从2015年开始移动医疗增速开始明显加快,预计2018年时移动医疗市场会接近200亿人民币。200多亿在市场中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是移动医疗商业模式一定会改变大家以后就医的方式,移动医疗增长速度和市场规模也将加速扩大。

红杉会选择什么样的互联网医疗项目投入真金白银?陈鹏辉瞄准四点:患者体验、医生意愿、清晰商业模式,与智能硬件的结合。“比如说我们鱼跃医疗下面的医云,就是一个很成功地把智能硬件、糖尿病管理,医院、医生、患者做成闭环的案例。”

陈鹏辉判断医患关系一定能够产生出移动医疗里的巨无霸公司,随着处方药放开,以及中国医生多点职业放开,医药电商会是下一个千亿,甚至万亿级别的大市场。

精英抱团,圈牢半壁江山

百华会员们对中国今后4、5年生物医药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潜力充满了乐观的情绪。 杨青对2020年行业趋势进行了预测,他喜欢引用美国硅谷著名发明家,也是一位非常有创意的工程师Alan Kay的一句名言: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最好的预测未来的方法就是去创造它。 现下,中国生物医药正处于一个大好时机,他相信百华有机会共同创造历史,一同建立一个蓬勃互助的医药研发和创新系统,支持中国医药健康产业做大做强。

行业发展的关键的核心还在“人”,而百华协会正是这样一个汇聚了人才的精英圈子。马云曾表示过,未来首富一定会出在医疗大健康行业。伴随着如他们一样的大批精英海归的回归,大健康医疗行业也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而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加速。可以说,中国的大医疗健康行业的半壁江山是他们撑起,他们利用在美国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和流经中国的亿万风险资本,创建或者资助医疗保健初创公司,撮合交易,只是希望中国生物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朝气蓬勃,创新的土壤才会愈加丰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