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价值48亿美元的溢价收购,能否重构全球资产管理行业格局?

 融中财经 2021-04-09

导 读

博枫资产溢价收购橡树资产,意欲挑战资产管理行业巨头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

作者丨云迦尔

博枫资产管理公司(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 Inc)日前表示,公司已经与橡树资产管理公司(Oaktree Capital Group)签署协议,收购其62%的股权。此次收购扩展了博枫产品的业务范围,橡树擅长信贷资产管理,投资风格独特,以价值为导向,这些正是博枫所需要的。

按照协议约定,博枫将支付橡树股东每股49美元现金,或1.077股博枫A类股,现金支付和股权支付将各占一半。博枫公司发布声明称,该收购案价值约48亿美元。有分析认为,博枫此举意欲挑战资产管理行业巨头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


“逆向投资”撞上中产崛起浪潮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总部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博枫(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在全球管理着约 3500 亿美元左右的资产,其中在房地产市场的布局占比 55%。

博枫全球首席执行官Bruce Flatt 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希望25年后,博枫在中国或大中华区的投资会增至其全球投资组合的三分之一”。

2018年7 月,博枫资产完成对上海金桥太茂与南翔太茂两个社区购物中心的收购,具体交易金额未公开。

此前博枫在中国的布局,以不动产为例,除了广为人知的在2013年以5亿美元入局瑞房新天地,占据约25%的股份以外,其余动作都相对低调。

当前,告别了过去简单粗暴的开发模式,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进入下半场,不断趋向于发达经济体的诉求,后期的运营管理成为新一轮比拼的决胜关键。在全球多个发达国家都拥有不动产投后管理经验的博枫,不管在资本或投资逻辑,提升资产盈利能力或满足中产阶层需求上,都占有一定优势。

由于中国政府自2017年起加强了对国内房地产的调控,加上资管新规的严厉落实,不少房企面临资金断链与融资困难的问题,大量外资瞄准机会,通过与国内本土企业多渠道合作的方式,加大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布局。博枫投资上海新天地商业地产正是采用了这种合作模式。

告别过去盲目的高增长阶段,今天的中国更像一个不断趋向发达经济体的经济体,投资机会变得更有价值,且更注重操作。

在亚洲市场小心翼翼探索了15年的博枫在多方面展示了自身的优势,足够的资本与成熟的投资逻辑将成为其开拓中国市场的强大支撑。

在投资逻辑上,博枫有著名的“逆向投资”理论——越是波动的环境,越是隐藏着最高潜在回报的投资机会。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是美国市场最为混乱的一年,无数资产低价抛售,彼时博枫购入了许多,如今尽是高位变现的机会。2017年,博枫在巴西和印度复制了这一模式,完成了100亿美元的投资。

虽然中国市场也在呈现波动状,但在博枫看来,和巴西与印度不同,博枫看重中国是因为这是一个具备强大成长性的市场,谁都想参与到这个巨大经济体的发展中去。


“困境资产投资之王”的“困境”

橡树资本公司董事长霍华德·马克斯

成立于1995年的美国橡树资本管理公司,是美国八大私募巨头中最年轻的一家,也是全球不良资产的最大买家,又被称为“困境资产投资之王”。因为借助2000年和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快速崛起,闻名华尔街。

橡树资本掘金的不良资产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变废为宝的行业。以低廉的价格投资债台高筑或濒临破产的公司,却又往往能通过重组使之起死回生,尽可能快地获取高额回报。当然,他们还把避免损失摆在第一位,对任何一家公司的投资额不会超过总资产5%,而且投资优先债务、银行贷款和债券等拥有强大追索权的债务。

投资不良资产有三个要素,首先是公司不明智的信贷,第二是无法偿还债务的公司出现,第三是可靠的债务重组体制和法律机制。

橡树资本进入中国内陆市场已有10多年历史。从2004年开始,橡树资本已在中国以股权投资的形式投资约8.5亿美元。

2013年,橡树资本正式涉足不良资产市场,作为首批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境外机构之一,在中国发行了不良债权基金。2013年11月,中国信达资产和橡树资本订立一份谅解备忘录,共同投资中国不良资产及合作投资中国以外市场的不良资产。2015年5月,通过与信达资产的合作,橡树资本在中国完成了首笔不良资产收购。

橡树资本还帮助中国投资者进入海外的不良资产投资领域。2015年10月,上海橡树一期海外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通过诺亚财富、宜信财富以及嘉实资本,完成了10亿元人民币基金的募集,投资于由橡树资本管理的境外困境债务基金。

橡树在股市方面一直表现平平。自2012年首次发行IPO以来,其股价上涨约61%,相比之下,该时段内标普500上涨133%。截至2018年12月,橡树资产规模达1200亿。自2015年牛市以来,其资产规模仅增长5%;而在同一时段,行业巨头黑石集团的个人证券交易公司的资产规模增长40%左右。


“全球PE标杆”能否被超越?

黑石集团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施瓦茨曼

黑石集团联合创始人史蒂夫在中国的捐款,以及中投集团对于黑石集团的投资,使得黑石集团在中国名声大噪。很多第三方理财机构在推销一些私募股权基金时,都会提到黑石集团的产品。在中国的高净值人群中,黑石有非常不错的品牌价值。

2007年5月,中国中投集团(CIC)宣布投资30亿美元(每股29美元)购入黑石集团9.9%的股份。2008年10月,中投集团宣布追加购买黑石集团股份,其持股比例从9.9%提高到12.5%。

中投的投资时机不太走运。中投在2007年以每股29美元购入黑石股份。该交易刚完成不久,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黑石的股价一泻千里,从30美元左右一路下跌到个位数。这笔交易一直到7年以后(2014年)才回本。截至2017年4月,黑石集团的股价在31美元左右,仅比2007中投的入手价稍微高出一点点。

据黑石集团2018年3月1日递交给美国证监会的年报(10-K)显示,截至2018年2月16日,北京万德福投资有限公司(Beijing Wonderful Investments)不再持有该公司任何股份,而北京万德福投资有限公司正是中投公司为投资黑石集团而设立的法律实体。

而在此之前,根据黑石集团公布的年报数据,中投公司已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卖出了公司774.92万股和2418.94万股。值得注意的是,中投公司2012年卖出的股数与2008年逢低买入的数量完全一致,或可猜想为同一笔投资。

黑石集团是全球大类资产管理机构,提供私募股权、不动产投资、对冲基金和金融咨询等服务。2007年黑石完成IPO,成为了史上第一家上市的私募股权公司。

黑石集团创始人史蒂夫和彼得森,他们两相差20岁,但是极其默契,华尔街说黑石之所以能够那么成功,就是这两位元老完美的配合。年富力强的史蒂夫,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是黑石这个“生财机器”顺利运转的发动机。而彼得森在政界还有金融界深厚的人脉资源,是黑石的“润滑剂”。 

黑石最开始创立的时候只有40万美金的启动资金,靠并购业务起家,今天的黑石已经是全球PE行业的标杆。它的崛起是把“危机”转化为了“契机”的超强的能力。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大部分的公司损失惨重,甚至倒闭破产,但是对黑石来说,却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发展契机。利用这次危机,黑石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了私募股权、信贷、并购重组的咨询业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呈现了指数级的增长。

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市场的动荡和错配,会有很多公司有借贷的需求。黑石在2008年1月就宣布要收购GSO公司。GSO拥有100亿美元的资产管理规模。黑石想和私募股权、对冲基金、房地产等业务形成互补,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两个月以后收购完成了,黑石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信贷平台之一,信贷业务板块得到了强化。

黑石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凭借充足的资金,全球化的事业,不但在危机中存活下来了,而且还发了一大笔财。黑石在信贷、房地产、私募股权等领域开疆拓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营收和管理资产的规模都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从此走向了巅峰。

在美国排名前50的公司和养老基金中,72%都在黑石有投资,其中85%的投资者都持续投资黑石。

2017年12月28日,黑石宣布,其在中国上海的外商独资企业黑石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已成功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这将允许该公司为中国的合格机构及高净值投资者提供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产品。

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子公司(PFM WFOE),即境内设立、境内募集、境内投资,不涉及跨境资本流动,是落实中美、中英有关对话成果、兑现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承诺的具体举措。

一般来说,国际资管在中国内陆设立PFM WFOE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成立WFOE(外商独资企业),第二步是在基金业协会登记为私募基金管理人,且登记完成后六个月内必须备案首只基金产品。

黑石多年来透过不同的投资计划布局中国市场,亦通过沪港通及深港通计划,以及发行两只为中国高净值投资者而设的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投资产品,参与中国市场。

…………

博枫资产业务领域涵盖房地产、基建、个人证券和可再生能源;橡树资产在业界以减值资产投资著称,债务资产占其管理资产的七成左右。

收购交易完成后,博枫旗下掌管的资产规模将达4750亿美元;而黑石集团的这一数字却已高达6500亿美元。虽然博枫与黑石集团在管理资产规模方面还有差距,但随着此次收购的完成这一差距正在缩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