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脏腑辨证与疾病定位

 慈藏_正念 2021-04-09
刮痧中,确定脏腑经络的病位非常重要,因为刮痧的点线面中,点是穴位,线是经络,面是部位。经络的循行和脏腑的投影部位是重中之重,那如何根据症状确认疾病发生在哪一经络、脏腑,这就涉及到脏腑、经络的辨证问题。

一、病机十九条

病机十九条中, 举例阐述了五脏发病的机理。原文指出: “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 皆属于肺;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 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 这说明肝风内动, 最易使人发生头晕目眩、肢体动摇症状, 但它不同于因风邪所致的症状, 区别于因肝而致者发病较缓, 因风而致者发病急暴。肺失宣降, 肺气上逆, 易致咳喘胸满之患。寒邪最易伤肾, 肾主骨, 肾寒不能温养骨骼, 出现肢体拘急转筋的病症。脾虚不能运化水湿, 水邪泛溢肌肤, 而为浮肿。心为君火, 易心火上炎, 发生舌赤溃烂, 甚则灼伤肌肤血脉, 出现疮疡疾患。

此外,病机十九条按照人体上下提出“ 诸痰喘呕, 皆属于上” 和“ 诸厥固泄, 皆属于下” 二条病机。因为肺具有宣发输布水谷精微充养全身的作用, 当肺热叶焦, 不能输布精微滋养筋骨肌肉, 发生痰证; 肺气失宣, 气机不利,引发胃气上逆, 出现咳嗽呕吐并发的顿咳病, 因而这里的“ 上” , 实指上焦肺的病变。至于文中所言之“ 下” , 是指下焦的肾气失常。肾气失调, 如肾阳虚衰, 不能温养四肢的寒厥, 肾阴虚损, 阴虚发热的热厥; 肾阴亏虚, 虚火上扰清阳之昏厥。又因肾司二便, 肾气失于气化,发生大小便不利或二便失禁等病症, 故日“ 诸厥固泻, 皆属于下。”

二、脏腑病位

中医将整个人体看作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核心就是五脏。所以人身绝大部分的疾病,最终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与五脏发生联系。如六腑中胃肠的问题,我们常常责之于脾脏;荨麻疹、鼻炎等问题,往往与肺脏有关;腰膝酸软无力是虚在肾;如果呼吸出现气短不续、气吸不透等症状,则为肾的纳气功能失调,故可定位为肾;如胸胁、乳房、少腹等部位胀满不舒,或妇女月经不调等,则为肝失疏泄,病位在肝等。

肺:咳、喘、痰。

心:心悸(心慌)、失眠、心痛。

脾:纳呆(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腹泻、便秘。

肝:郁郁寡欢、易怒、易紧张、喜叹气、两胁(肋下)胀,脉弦。

肾:腰膝酸软无力、小便异常、性功能方面异常。

此外,还可以脏腑外合组织官窍为定位依据。若见舌上生疮,舌尖红赤等症状,由于心开窍于舌,则可定位为心;若目赤肿痛或视物昏花,则可考虑为肝的病变,因为肝开窍于目。如果临床表现为四肢乏困、耐劳作、肌肉瘦削痿弱等症状,由于脾主身之肌肉,其病位可以定位为脾。齿痛若见牙龈肿痛则病在脾胃,若兼齿摇病位可考虑在肾,若见齿龋则其位在齿。

另根据疾病传变规律,《素问·玉机真藏论》指出: “ 五藏相通, 移皆有次;五藏有病, 则各传其所胜。” 说明五脏按相克规律传变在临床上较多见, 如肝气过旺, 克伐脾土, 出现肝旺脾虚的病变,故肝脾同治,治肝实脾。

三、经络循行

《灵枢》中提出了经脉、别络、经别及经筋的概念。经络所过,就是病位所在。如《经脉篇》:“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若见“病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等症状,可以考虑病位在大肠手阳明经脉。

再如“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洛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著于脊。”如果症状表现为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痛,阴器纽痛,下引脐两胁痛,膺中脊内痛等则可认为病位在足太阴经筋。

足厥阴经脉绕阴器,经少腹,上行胸胁,因而这些部位出现的胀满疼痛等,可定位于足厥阴肝经。

再如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病多在太阳经;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病多在阳明经;头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病多在少阳经;头痛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病多在厥阴经。

因冲、任、督三脉下起胞宫,上与带脉交会,而四者又上连十二经脉,因而妇科常见的经、带、胎、产诸疾多与四脉相关,如崩漏或胎漏或因于冲任不固,痛经、闭经或因于冲任阻滞,月经先期、经行吐衄或因于冲任血热,月经后期、月经过少或因于冲任血虚,带下异常、滑胎或责于带脉受损,约束无力等。

另外,俞穴外在表现异常可以反应其内应脏腑的病变,如在肺俞摸及梭状结节,则病位在肺;若在京门穴有压痛,则表示病位在肾。另外,阿是穴病位在其穴。

四、特殊定位

以心包络为例,心包又名心包络,是心外包膜,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即“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灵枢·邪客》)。因而心包病位的确定,主要依据心神的严重受扰。如外感热病中,因温热之邪内陷,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妄言等心神受扰的病态,称之为“热入心包”;由痰浊引起的神志异常,表现为神昏模糊、意识障碍等心神昏乱的病态,称之为“痰浊蒙蔽心包”。走心包经治之。

此外,还有六淫、七情、五味等影响,不一一赘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