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急于求成的恶果
2021-04-09 | 阅:  转:  |  分享 
  
急于求成的恶果

《孟子-公孙丑上》有则寓言,说的是宋国有个种田人,为了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一些,就下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拔完回到家,他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田里和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听后,忙到田里去看,只见田里的禾苗全都枯萎了。今天用来比喻强求速成反而坏事的成语“拔苗助长”,就源于这个故事。

急于求成是永远不会获得想要的效果的,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有一个小朋友,他很喜欢研究生物学,很想知道哪些蝴蝶如何从蛹壳里出来,变成蝴蝶便会飞。

有一次,他走到草原上看见一个蛹,便取了回家,然后看着,过了几天以后,这个蛹出现了一条裂痕,他看见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想抓破蛹壳飞出来。

经过数小时后,蝴蝶还在蛹里面很辛苦的拼命挣扎,怎么也没法子出来。这时小朋友看着不忍心,就想不如让我帮帮它吧,便随手拿起剪刀在蛹上剪开,使蝴蝶破蛹而出。

但蝴蝶出来以后,因为翅膀没有力,变的很臃肿,飞不起来。

蝴蝶以后再也飞不起来,只可以在地上爬,因为它没有经过自己奋斗将蛹打开然后飞出来这个过程。

从这个蝴蝶脱蛹的故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那只蝴蝶在蛹里面要破开蛹飞出来的是,在最后的几个小时中,要很辛苦地挣扎,而挣扎过程中实际上是锻炼它那一对翅膀的过程,也是它身体得以缩小的过程。如果通过它的努力,最后它将这个蛹打开裂口,飞出来的时候,它便可以轻松自如。但是这个小孩帮助它,用剪刀剪开蛹壳,蝴蝶轻而易举地出来了,可是它的翅膀没有经过在撕破蛹的过程中奋斗,是没有力的。这个小孩想帮蝴蝶的忙,结果反害了蝴蝶,是欲速则不达。由此不难看出,急于求成只会导致最终的失败,所以我们不妨放远眼光,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自然会水到渠成,达成自己的目标。举一个一般的常识,大家都知道,如果你想上马一个项目,那么你必须经过这么几个阶段:

前期的市场调查,详细考察当前的市场情况,掌握大量的一手资料,作为自己下一步开发项目的基础;拿出完善的方案,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形成完善的方案;周密的准备工作,有了方案,就得按照方案,进行事前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包括工具、材料设备、人员等各方面;最后才是认认真真地实施阶段。

只有每一步都做得充分到位,你所要上马的项目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项目,才能创造效益。要是你有了一个想法,就马上迫不及待地去进行,那么,且不要说创造利益,你的本钱能不能保住都是个问题。

蛹化蝶的例子,表面上是一个自然界、生物界里很小的事实,但是放大至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社会,我们今时今日所做的事业,都必须有一个痛苦挣扎,奋斗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将你锻炼得坚强,使你成长,使你有力的过程。

对于“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人来说,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欲速则不达”。我们放眼看整个社会,大多数人是知道这个道理,而最终背道而行的仍是大多数人。

造成这种心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则是人们过于追求眼前利益,二则为享受生活变成了每个人追求的根本因素。

平时我们看到一些人急于求成的时候,总是以这句话来相告。但叫一个人去接受这句话,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只把你所说的当作耳边风,行事依然我行我“速”,最后只能是导致失败。事实上,很多历史上的名人很多也用过求速成的方法,但在追求过程中,又转向了下苦功。例如,宋朝的朱夫子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十五六岁就开始研究禅学。而到了中年之时才感觉到,速成不是良方。于是他坚信“欲速则不达”这句话,之后下苦功,方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他有一句16字箴言:“宁祥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

为什么当今的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呢?因为当前更多人信奉的是:“随主流而不求本质。”在追求过程中丧失了自己的目的性,不追求人生最根本的目的,转而追求一些形式上的成功,正如一句话中所说的,瞬间的成就可以使人获得短暂的名利,但如果谈起永恒,无非只是皮毛之举。如果我们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静下心来,脚踏实地,摆脱速成心里的牵制,看清人生最根本的目的,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垒成泰华岑。”这一出自宋代陆九渊《鹅湖教授兄韵》的诗句劝喻人们:涓涓细流汇聚起来,就能行形成苍茫大海;拳头大的石头垒积起来,就能形成泰山和华山那样的魏巍高山。只要我们勤勉努力,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论自身条件与客观条件如何,都能走上成才建业之路。

献花(0)
+1
(本文系千機閣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