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苏州的汤汤水水(二)茶楼书场

 苏南SN66 2021-04-09

       苏州评弹是苏州的传统民间曲艺,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与昆曲共同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苏州评弹文革前还是江浙沪一带深受欢迎的曲艺表演形式。那时候苏州的书场大大小小近百家。评弹艺人被称为说书先生,很受听众喜爱。当时的听众也像后来的追星族一样追随自己喜爱的说书先生到东到西的看他们的演出。好的评弹脚本文学性艺术性很高,再经过好演员的即兴发挥,真的非常吸引人。我的写作能力与多年的听书不无关系。直到文革期间 ,除样板戏之外所有的文艺形式全部被封锁 , 苏州评弹也停演了。

        评弹是一个人或两个人在台上说唱表演。。演员必须有很强的表演能力才能吸引观众安静的坐上两个多小时。演员的培养全靠日常登台实践,才能积累基本功。一下子停上10年,老演员功夫生疏了,新演员断代接不上。评弹曲艺的生命力极度衰落。再加上改革开放后电视的普及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听评弹的越来越少。文艺表演形式丧失了观众就没有了生命力。现在是因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投资勉强维持存活着。

       对评弹的没落我一直很惋惜。我从八、九岁起就跟着父亲进书场听评弹。从听不懂慢慢到酷爱听。至今我还保有许多的评弹碟片,隔三差五的拿出来听听。

        当年的书场多半兼做茶楼,买了书票就免费赠送一杯茶。我跟着父亲去听书,不为听书也不爱喝茶,为的是去吃葵花籽。当年的书场不像电影院一样是一排排的座位。都是八仙桌围着四条长条凳。桌上四围放着已经添加好干茶叶的茶杯。中间有一个暖壶。低档书场的暖壶是竹编外壳或是镂空铁栅栏的外壳。这些暖壶现在哪家还有的话就太值钱了,妥妥的文物,博物馆肯定要。  

        书场大门口就坐着卖票的。票多半就是一小条长方形纸片。讲究一点的印着书场的名号,不讲究的直接就是自己手写的。更不讲究的根本没有票,你付钱进门后,再有进进出出的,卖票的认人脸。幸亏小书场只能容四、五十人,多半是常客,不会搞错。那时票价也就两毛钱左右,没人会混票。那时候小书场不配备扩音器 ,就凭说书先生的嗓音传遍全室 。所以说书先生的嗓门很亮。也因此说书先生老来都嗓音暗哑,一辈子把嗓子累坏了。

        我很喜欢说书先生的服装。男的都穿丝绸长衫,两个宽宽的长衫袖口连同里面白色丝绸内衣的袖口一起往外卷起。看上去儒雅洒脱。女说书先生的服装都是丝绸旗袍。每天都要换不同的样式。袖子时长时短,旗袍下摆时长时短。衣襟上滚着精致的缎子花边。下摆上绣着文雅的花样。大冷天也穿的很单薄。所以有句行话叫冻不死的说书先生。

       我最关注的是书场里挎着一个扁扁的大竹篮的小贩。小贩总是只有一个,有时是老太婆也有时是小姑娘,多数是老太婆。扁挎蓝里品种不少,有几包香烟;有腌渍后晒到半干的金花菜和马兰头,两分钱一小把。有暗豆绿色干硬皱皮的五香豆。我喜欢的是报纸包的三角包。里面是炒熟的葵花籽。有时两分钱有时三分钱,包的大小不同些。父亲总是给我买一包,够我从开书剥到散场。我不会全用牙磕,只会咬开一点裂缝用手剥。卖票的有时还给听客送拧好的热毛巾,不知道要不要收费。我没关心过。

        初去书场只是吃瓜子,慢慢也开始听书了。起初只能听懂大书,也就是一个男演员光说不唱的表演。正式称呼叫评话,俗称为大书。男女合演的叫弹词,俗称小书。小书的唱段都是很具文学性的诗词。对于当时上二年级的我来说一窍不通。听了一段时间后,逐渐也能听懂一些。随着一年年长大,自己阅读了各种书籍,对弹词越来越能听懂,才感觉小书比大书好听多了。可惜的是等我能够听懂评弹后,评弹 竟被封锁了。

        无论是初期还是后来,我都没有喝过书场的茶,那时候嫌茶水苦。但是老茶客们的茶杯都是从浓浓的咖啡色变成清澈的淡黄色。那暖壶也一次次由卖票的换来换去。书场中始终晕绕着淡淡的香烟和茶水的香味。

      那时候父亲带我去的是低档的书场。文革过后评弹被政府宣扬了一阵。还修建了光裕、梅竹等好书场,规模和样貌都跟电影院一样。我和老公去过多次 ,赠送一杯茶的规矩依旧。但是不再是书场兼做茶楼了。现在苏州有一些小型的高档茶楼,有评弹演员坐堂接受点唱。我和老公也去过一次,感觉味道变了,没有了那种老苏州的汤汤水水的温馨感觉。

        汤汤水水(三)混堂浴室我们聊聊老苏州的洗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