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围龙屋概述

 zqbxi 2021-04-09

龙屋又称为围垄屋、客家围,是传统客家民居(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三大样式之一。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江西等省。广东地区即遍布于梅州、河源、惠州、深圳、韶关,一般都有三百年乃至八九百年历史。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且开始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著名的客家围代表有蔡蒙吉故居、东升围、鹤湖新居、满堂客家大围、茂盛世居、大万世居、南华又庐、观澜版画村、田丰世居、龙田世居 、贵湖塘老围 、原膴隆基、洪围、玉田世居、崇林世居、南阳世居、碧滟楼、苏家围、四角楼、新乔世居、丰田世居、仁厚温公祠、福田世居、长安世居、梅冈世居、磐安围、东生围、善述围、沙坑世居、承德楼、栗园围、人境庐,济济楼、丘逢甲故居、曾生故居、高口新居、吉坑世居、叶剑英故居、李惠堂故居、崇庆第、牛角屋、福田世居、环水楼、鹿岭世居、璇庆新居、阳和世居、新桥世居、青排世居、磐龙世居、正埔岭世居、会水楼、丰乐围、大田世居、廻龙世居、罗屋世居、大塘世居、叶挺故居等

布局情况

围龙屋是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之一,客家居民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客家排屋、深圳碉楼。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极具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古代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丰乐围钟玉鹏新浪博客)

各地客家围龙屋欣赏

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整体布局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各地客家围屋

围龙屋的主体是堂屋,它是二堂二横、三堂二横的扩展。它在堂屋的后面建筑半月形的围屋,与两边横屋的顶端相接,将正屋围在中间,有两堂二横一围龙、三堂二横一围龙、四横一围龙与

双围龙、六横三围龙……,有的多至五围龙。围龙屋多依山而建,整座屋宇跨在山坡与平地之间,形成前低后高、两边低中间高的双拱曲线。屋宇层层叠叠,从屋后最高处向前看,是一片开阔的前景。从高处向下看,前面是半月形池塘,后面是围龙屋,两个半圆相合,包围了正屋,形成一个圆形的整体。

围龙屋的中轴线房间为龙厅,正对上堂祖龛,是存放公共物品的保管厅。在围屋与正堂之间有一块半月形空地,称“花头”,或“化胎”。“化胎”的斜面用作种植花木或用碎石、鹅卵石铺砌,而不用石块或三合土铺平,寓有龙气不会闭塞而化为胎息之意,是全屋的风水宝地。在正屋与化胎之间,开一深沟,作为围屋与正屋的分界,其主要作用在于有利排水,以免正屋潮湿。在中轴线上为上、中、下三堂,正对中轴大。上堂主要为祭祀场所;中堂为议事、宴会场所;下堂为婚丧礼仪时乐坛和轿夫席位。上堂与中堂、中堂与下堂之间左右两厅,为南北厅。亦称“十字厅”,是公共会客厅。并排在上、中、下三堂两侧的房间为正房;中堂与下三堂两侧的房间为正房;中堂与下堂先靠横屋的正房为花厅,是本族子弟读书场所,内设小天井、假山、花圃等。围屋前面与池塘之间为晒谷场地。在池塘前进入门坪处。

客家围屋牌匾文化

前半部布局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布局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天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建筑设计其实与当时梅州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历史起源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梅州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远,边远的山区,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形式有两种:一:砖瓦结构。二: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钟玉鹏新浪博客)

建筑材料

梅州围龙屋,主要是土木结构。其墙(包括外墙和间隔墙)以泥土夯筑为多,或用泥砖砌至顶部。历史比较久

远的建筑物,其墙体多用纯土夯筑。历史越短,所掺杂的材料越多。以泥土为主,掺杂灰、沙、碎石或卵石、稻秆、竹枝,还有糯米、红糖等搅拌在一起,泥土经过搅拌,已不是纯粹的生土了。围龙屋多用这种建筑材料。建成的墙体坚固耐久。墙体的基部厚度为30-50厘米,然后逐渐减薄。其高度在正梁处5-7米。墙体干固以后,以石灰泥抹盖一层墙面。因此,墙体呈白色。

上盖是以原木为梁,木片为桷,建成两面倾斜的屋顶,以小青瓦互扣,不用瓦筒,也不用灰浆固定。压七突三的称为“三七瓦”,压六突四的称为“四六瓦”。白墙与青瓦屋顶,形成强烈对比,甚是美观。

屋内的地面,厅堂多是三合土磨光地面,房间多是泥地面。天井地面石板或鹅卵石铺砌。大门框、天井沿、走廊沿口及屋内台阶,一般用石板铺砌,房间的门框有以石板为之,也有用木镶嵌。

建筑特征

梅州围龙屋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轴对称,主次有序;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 2、屋前必有半月形池塘,屋后必有半月形化胎,两个半圆相合,形同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式。两个半圆,围绕着方正的堂屋,寓意于“天圆地方”,将整座屋宇喻为一个小宇宙,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3、客家的风水地理师,往往将堂屋各围龙屋比拟人体,以人体的比例决定整座屋宇的比例及平面关系。

设计特点

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有异。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坚固性

现在的福建、广东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至今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

如此坚固的民居,与精心选择屋址,科学的设计,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开。现仅从土楼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作一些说明。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安全性

历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山区后,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甚为安全。

例如,宛如古城堡似的土楼,一、二层不设朝外的窗子,或只开设枪眼似的细长石窗,三楼四楼和每个房间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气,又成了了望敌情和向外射击的枪孔。土楼大门的门框,门槛都是条石,门板厚约10厘米。有的大门上斜挖了几个嵌有竹筒的护门孔,倘有土匪攻门,可往下射击和浇开水。有的土楼大门还安装了防火水柜、水槽,若来犯之敌放火烧门,只要一按开关,水便顺门而下,以灭火护门。土楼本来已坚固异常,但为防万一,有的土楼还夯筑了夹墙。万一外墙被炮火轰开,土楼仍有夹墙支撑,安然无恙。土楼内有各种齐全的生活设施:设于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围困时的水源,楼内有砻、碓等加工粮食的设备。这一切都使匪敌久攻不下。至于那些四角建有高耸碉楼的“四点金”,更是领盗匪望而却步。

深圳客家围屋

封闭性

客家民居,不论土楼还是围屋,五凤楼,四角楼,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土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围屋,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实实的。

合族聚居性

客家土楼,围龙屋,五凤楼等,一般都规模庞大。永定“承启楼”有300多个房间,面积5376平方米。“遗经楼”有五层楼,面积10336平方米,光是厅堂便有51个。难怪日本一位建筑学教授看了永定土楼后写道:“这动人的客家土楼,与其说是一幢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

如此庞大的民居,正是为了适应聚族而居的特点。“承启楼”最多时曾住80户,600多人。家乡罗氏围龙屋,有300多个房间,为罗氏50户人家,350人所共居。住户虽多,但由于房间、厅堂、天井也多,能以厅堂及天井和若干房间组成一个个生活小单元,又令住户各各得其所,显得幽雅,舒适。

值得一提的是土楼、围屋的“心脏”——祖宗祠堂。这里是族长聚集各户家长议事的地方。逢年过节,合族的每家都挑着各种供品,到这里祭祀祖先。男儿娶亲,须在祠堂拜天地,叩祖先,宴宾客。闺女出嫁,向列祖辞行后,方可罩上盖头,踏着象征团圆的大圆匾出阁。老人谢世,祠堂成了举哀发丧的灵堂。就这样,一座祠堂将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园“花头”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种花木和果树,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严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而静雅。

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传承。据考古资料,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潜意识地蕴含了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

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如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

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客家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广东最美古村落

客家人建了新屋,一般都要举行“搬新屋”礼俗,叫“出煞”。要请风水先生驱赶“三煞”之后,才会平安吉利。迁居之日,大摆宴席,祭祀神灵。

价值体现

广东省梅州市现存的客家围龙屋总数有两万余座,遍布于梅州全市各县(市、区),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梅州客家围龙屋共有2万多个,其中,价值最高、规模最大的客家围龙屋主要分布在梅州的梅县区、梅江区、大埔县和兴宁市,比如梅县区的仁厚温公祠和万秋楼,梅江区的承德楼,大埔县的张弼士故居和花萼楼,兴宁市特色古民居【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等。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标准,只要具备六项条件之一的即可获得批准,而梅州的客家围龙屋经比对符合其中四项,完全具备“申遗”条件。

梅州决定正式开始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申遗”)工作。客家围龙屋“申遗”对提高梅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梅州文化软实力,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将确定目标、全力以赴,通过“申遗”工作,把梅州客家建筑文化的主要代表——客家围龙屋,打造成世界级的文化旅游品牌。

很久以前,客家人为防御外敌及野兽侵扰,大多数客家人选择聚族而居,因此建造了围龙屋。客家围龙屋的主体结构大多为 “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左右,大的围龙屋占地30亩以上。一间围龙屋就如同一座巨大的城堡。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水井、猪圈、鸡窝等设施,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场所。

客家围龙屋目前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家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物。至今,客家人已走出了封闭的围龙屋,围龙屋正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一种独特的景观。

代表建筑 双墙围龙屋

双墙围龙屋助居民躲战祸,有201年历史,墙体至今保存较为完好[4]。

一马蹄形状的高大围墙将 “四角楼”包裹住,“四角楼”正门前有一弯半圆形的小池塘,两者有机结合,使整个建筑群呈椭圆形布局,远远望去,非常吸引眼球。这就是记者日前在惠东县白花镇看到的一处古屋群。据该古屋群的后人介绍,该建筑群为练氏祖先所建,当地人习惯称为“练屋”。“练屋”始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至今已有201年的历史。

历史 双层围墙阻洪水救居民

祖先建好 “四角楼”后,先在外面建了一道围墙,由于围墙较矮,附近的居民经常翻过围墙偷东西,练氏祖先便再筑了一道比较高的围墙,便形成了今天的双围墙结构。“练屋”围墙全长近300米,低处望去,两面围墙宛然盘旋,似有长城的磅礴气势。据测,外墙墙高近6米;内墙墙高约3米,墙宽均为0.3米左右。两围墙之间相隔约半米宽,每隔2米左右有一石制横梁嵌于两围墙之间,起相互牵引和加固作用。外墙每隔2米处有一枪眼。

1940年秋,日寇近千人从惠阳霞涌登陆,直扑白花墟,当地居民及附近群众便迅速潜入双墙里面躲藏。日寇攻入“练屋”后,见空无一人,又不敢贸然搜寻,便恼羞成怒,火烧围龙屋,幸好当年围龙屋只被烧毁一部分,经后人的维护,现在已基本修缮。而当年100多名群众就是借助围墙才躲过此灾难。

1979年,当地曾爆发了一场洪水,“练屋”周围的许多房屋都倒塌了,但“练屋”的双层围墙却坚固无比,使得“练屋”安然度过这场水灾。

“练屋”最高峰时曾住着80多户700多人,而现在只有10多户人在此居住。

结构 堂屋内部为三进式结构

“练屋”正中央是一方形的堂屋,堂屋正门前是一块用来晒谷、乘凉的大禾坪,禾坪两侧开东、西两门。从东门走进“练屋”,映入眼帘的是这块近200平方米的长方形大禾坪,禾坪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石制的桅杆。禾坪是客家围龙屋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到收割的季节,客家人都会在这里打稻晒谷,俗称禾坪。在禾坪前面是一个半月形的池塘,面积近200平方米。据有关资料显示,客家围龙屋不论大小,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池塘,这除了有装饰作用外,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池塘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更有浇灌菜地、蓄水防旱,以及防火等功用。而半月形池塘与半月形建筑群形成了一个椭圆形,不仅使围龙屋整体美观,还寄予了人们“家家团圆,事事圆满”的美好愿望。

堂屋是围龙屋最主要的部分,其四角各有一座角楼,故称为“四角楼”。“练屋”的四座角楼为双层建筑,楼顶为青瓦铺成的三角形檐顶。从檐顶到地面约有8米高。“四角楼”内部为“三进”式结构,“三进”有上、中、下三厅,厅与厅之间是用一口天井连接的,并用木制屏风隔开。正厅左右又分两厢,俗称横屋。在横屋的尽头,又筑有十多间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围龙”起来。在“三进”的最里面是正堂,正堂中端有一副雕刻精美的灵阁,灵阁正中供奉着练氏祖先的排位,灵阁上方刻有“文德堂”三字,左右两侧是一副对联,写着 “遵祖宗二字格言曰勤曰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这副对联是他们的祖训,意思是教育后世子孙要勤俭节约,只有专心读书和努力耕作才是置业持家的最好出路。(钟玉鹏新浪博客)

围龙屋

传说 建屋缘于“五鬼送银”

文德堂供奉的“粤文公”正是“练屋”的始建人练扬俊。“练屋”始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至今已有201年的历史。据《练氏宗谱》记载,练扬俊,号粤文,为国学生。他是从现白花镇谟岭村迁往该地兴建此屋。

对于当时练扬俊为何能有这么大的财力兴建这座围龙屋,有一个“五鬼送银”的传说:练扬俊当年是靠打油、榨糖为生。一天,村子里突然来了5个运盐人,挑着10担白盐想找地方暂时存放。他们挨家挨户地寻找,但只有心地善良的练扬俊答应运盐人的要求,腾出自家的房子让运盐人存盐。过了很久,练扬俊始终不见运盐人回来取盐,于是去查看存盐,谁知10担白盐竟然变成了10担白银。后来,练扬俊就用这意外之财兴建了这座“练屋”。 然而“五鬼送银”毕竟只是传说,练家的这位祖先是靠勤奋劳动、节俭持家才兴建起这座祖屋的。练家早年多出木匠,最鼎盛时期,在这练屋内住着近百名木匠。在解放前,练家就有四五间木厂,专门生产家具、水车和农具等,还有油坊、糖厂、布店、豆腐坊等,兴盛一时。“练屋”能有今天的规模,也是后世子孙不断维修的成果。

练志峰说,粤文公建好 “四角楼”后,练氏祖先便在这里繁衍生息,随着人口的不断壮大,练氏祖先还在“四角楼”两侧增建了近60间散屋,这些散屋目前仍保存完好。这样,加上原来的“四角楼”,整座“练屋”占地近百亩。

分布地区

围龙屋主要分布在深圳、河源、惠州、以及梅州市梅县区、兴宁、大埔、蕉岭、丰顺、福建龙岩等地。其中最为集中的是兴宁,近5000多座占了近梅州6县2区总数量的一半,是梅州的围龙王国,梅州市梅县区隆文镇、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白宫、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等地也分布较多。还随着梅州客家人的播迁而衍布广西、贵州、云南、湖南、四川、台湾、香港等地。

现状

由于生活条件提高、交通和经济进步等原因,愿意居住在围龙屋的客家人已经渐渐减少,新建的房屋样式也不再是这种形式。大部分围龙屋的保存状况令人担忧。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地方政府开始重视起围龙屋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开始进行保护和维修。围龙屋作为客家的特色民居,也渐渐被开发为旅游资源,以吸引游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