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慧 · 读 | 我就是木匠,说三遍是不够的

 秦岭之尖 2021-04-10

图片

缘   起

由毓慧老师撰写的专栏《慧·见》(共100期)已经和大家告别好几个月了,一些热心印友总是恋恋不舍,希望有机会能再看到毓慧老师的文字。经过金石君反复努力,毓慧老师终于同意再开专栏,继续和大家一起交流印道。新的栏目名为《慧·读》,两周一更,主要分享毓慧老师的读印心得,试图从方寸之间的印文或边款,去探寻作者创作的根源及背后的故事,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鉴赏能力。如毓慧老师所言:“读方寸印,观自在心。”,就让我们一起用“心”和“眼”去寻找方寸之间的大美吧!

——金石君

40

图片
自古“英雄不问出处”,相对盛名之后的辉煌,很少有人会对自己卑微的过往津津乐道,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刘备,为了在大家的记忆中淡化他那个经营不当的草鞋公司,千万次地高调声明:“我乃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而他,却是一个例外。一位大名鼎鼎的艺术家,中国篆刻史上举足轻重的开创性人物,其创作风格令无数后人不惜面对其“学我者死”而依然竞相跟随。就是这样一个人,却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提醒你:我是木人、木人、木人,我跟鲁班有那么一点点关系。

齐白石至93岁寿终,这个声明的发表从来没有中断过。从最初的“木人”,你看,一方、两方、三方,就两个字:“木人”(见图一)。印面小巧,但我音调高,不断地重复,来加深人们对我“木人”身份的肯定。到晚年炉火纯青的“鲁班之后”,不仅印面越来越大,似乎向全世界宣告的声调也越来越高。

图片

木人(图一)

不得不说,齐白石是一位有追求的“木人”,十几岁开始拜师学艺。有一天,他与师父走在路上,迎面走来的同行傲慢至极,师父却毕恭毕敬侧立注目,这令齐白石大惑不解。一样的木人,这是为什么?师父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一生。“人家是小器作,我们是大器作”,也就是说,他们师徒做的是粗活儿,而人家雕龙刻凤,不仅地位要尊贵,而且工作轻松,收入也高。这让年少的齐白石从此下定了决心,也要成为那样令人尊重的人,而最重要的是,可以赚到更多的钱。

事实上,“木人”的时候,他已不再是木人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又成为了“木居士”(见图二)。这方印面不到2厘米见方的小印章,刻了密密的三面款。“此三字五刻五画,始得成章法,非绝世心手,不能知此中艰苦,寻常人见之,必以余言自夸也。庚申四月二十六日记。时家山兵乱,不能不忧。白石老人又及。”确实如此,我们看似简单平实的三个字,不会理解五刻五画之中到底有什么微妙的不同,也许严谨甚至谨小慎微的创作态度才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刀阔斧、畅快淋漓背后那一个真实的形象。

图片


图片

木居士(图二)

木居士”,三字较为简单,笔画少且分布平均,无对比,缺少重点,较难入印。而这两方印中完全不同的章法安排,至此,应不只是五刻五画吧。

晚年的两方“鲁班门下”(见图三),印面大小及章法布排十分相似,本质的不同在于一朱一白两种不同印面表现形式。朱文“鲁班门下”3.5厘米方形印面,刻于其六十岁后,只是当时并未属款,十年之后,白石老人补款以记。另一方白文“鲁班门下”同样的印面大小,只是它的刻制是在又一个十年之后了。“鲁班门下”不仅代表了白石老人成熟的印风,更让我们今日提起这位传奇老人,可以看到他历经人生沧桑后的刚毅、内心的磊落,以及富有个性的清刚意境的表达。

图片


图片

鲁班门下(图三)

至此,齐白石既爱且恨的木人呐喊,最完美的谢幕应是这一方华丽的“大匠之门”(见图四)。这既是他铭记自己的木匠出身之作,同时又饱含对从艺恩师周之美的深深怀念。他在自传的“大匠墓志”篇中这样写道:“君以木工为最著,雕琢尤精。余事师时,君年三十有作。常语人曰:'此子他日必为班门之巧匠。吾将来垂光,有所依矣。’”恩师心中的未来班门之巧匠,所依之垂光,这一方“大匠之门”正是从班门巧匠化身艺术大师散发的最耀眼的光芒,也是最为完美的见证。

图片

大匠之门(图四)

每一次呐喊,我们都无法体会伴随着他的创作激情。与生俱来的才华,迫于生计的压力,对于热爱的孜孜以求,也许,同时加上这一份磊落的真性情,才成就了我们今日所见的这位艺术大师——可爱的白石老人。沧海桑田,一生角色不停转变,在老人临终之际,如果有人问他,这一生中您最喜欢的身份是哪一个,他一定会含笑对你说:“木人。


作者其他精选好文

⊙慧·读(001):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

慧·读(002):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

⊙慧·读(003):三人三事三十三年——话说吴让之的一方三面印

⊙慧·读(004):“左军痹司马”,一方伪官印的由来

⊙慧·读(005):当“魏嫽”遇见“翁哉”

⊙慧·读(006):人生有穷达,“硬核”德行千年不变

⊙慧·读(007):吴让之与齐白石的天涯对话

⊙慧·读(008):小人物的大境界

慧·读(009):游走于逃禅煮石之间

慧·读(010):从一幅画到一方印,“绿肥红瘦”用了七百年

慧·读(011):索印,也不是那么容易 ——“意与古会”背后的故事

慧·读(012):与“汪氏八分”“壹斋书画”同行,寻踪让翁故里

⊙慧·读(013):思念依然绵绵无绝期——吴让之的与汪鋆的忘年之交

⊙慧·读(014):为了它,改名改字改斋号

⊙慧·读(015):大家闺秀与小家碧玉之“有所不为”

⊙慧·读(016):此生情缘尽现方寸

⊙慧·读(017):从印章治拉肚子说起

⊙慧·读(018):我本天涯一布衣

⊙慧·读(019):“十里荷花”中的“罪”与“德”

⊙慧·读(020):用尽生命呵护的美好

⊙慧·读(021):汉印中的谦谦君子——“寿佗”

⊙慧·读(022):从“假冒”奚冈说起赵之谦

⊙慧·读(023):情有独钟一枝梅

⊙慧·读(024):一只“穷鸟”引起的公案

⊙慧·读(025):非法非非法,无法即是法

⊙慧·读(026):两方惊世的“二金蝶堂”,两种美学观的碰撞

慧·读(027):刘备:祖宗,是我啊~

⊙慧·读(028):旷世绝刻“赐兰堂”

⊙慧·读(029):往听黄鹂声

⊙慧·读(030):三刻“学然后知不足” 

⊙慧·读(031):白石老人称我为君缶

⊙慧·读(032):迷雾重重的“梅隐”

⊙慧·读(033):谁人不爱“偏将军

⊙慧·读(034):印界“董狐”

⊙慧·读(035):一起来做“骫骳”之徒

⊙慧·读(036):“野狐禅”曾经小巧而别致

⊙慧·读(037):人书俱老的“人长寿”

⊙慧·读(038):要学汉印,是他说的!

⊙慧·读(039):精心刻制的十二方印被人磨掉,试问齐白石的心理阴影有多大?

关注毓慧老师个人公众号

“遇见毓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