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发展县级产业,让村民就地就近就业,是留住村民、振兴乡村的正确途径。从村民收入构成可以看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逐年提高并成为主要收入来源,占比已经高达40%以上,而且,其占比还会继续增大;拓宽村民就业渠道,尤其通过发展县级产业园,吸收当地村民就业,不断提高村民收入,进而稳住留存意愿,是乡村治理的当务之急。 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振兴乡村要以产业作为入手。以行政改良作为入手的江宁实验(南京政府)、以合作社组织作为入手的邹平实验(梁簌溟)和以教育作为入手的定县实验(晏阳初)都无果而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实业作为入手和以工促农的南通“经营乡里”(张謇)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富裕了农民、促进了农业、开创了乡村新风气和激起了乡村城镇化浪潮。 南通的“经营乡里”强调“农工商协调发展,实业教育并举”,以雄厚的实力作为教育、自治、慈善等事业的后盾。此外,改革开放后以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作为入手的乡村建设也极大地推动了乡村发展。实践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乡村建设要以工商业作为入手,以工商促兴大农业,进而全面振兴乡村。 只有掌握并补足当地流动资源,当地产业才能稳健发展。只要分析异地发展企业的成功经验,便可发现,这些企业都较好地解决了当地流动性不足问题,因而不仅在当地站稳,还获得可持续发展,并因此带动了当地发展。香港溢达集团1995年进入新疆棉花种植和加工业,是新疆目前最大的外商独资企业,何以如此?就在于溢达增强了当地的流动性,解决了当地居民就地就近就业问题,这从溢达在新疆4件事可以看出: 补足乡村的流动资源需要外部救济乡村,需要外部用新知识、资金、企业家精神和市场力量搅动、激活、引导和振兴乡村。 |
|
来自: 无知一熊 > 《乡村振兴(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