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治理的关键在于补足流动资源

 无知一熊 2021-04-10
乡村有2个问题值得深思,一是乡村是村民希望逃离之地,却是告老还乡者的乐园;二是种养殖花费长时且大量劳动,却不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值钱。
这2个问题说明一个现实,乡村挣钱不容易。不是村民不留恋自己的家乡,要不,不会有人希望告老还乡;二是乡村挣钱不易,让村民身受穷而更穷的苦闷,只能患得患失地走出乡村,寻找自我发展的希望。

毫无疑问,发展县级产业,让村民就地就近就业,是留住村民、振兴乡村的正确途径。从村民收入构成可以看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逐年提高并成为主要收入来源,占比已经高达40%以上,而且,其占比还会继续增大;拓宽村民就业渠道,尤其通过发展县级产业园,吸收当地村民就业,不断提高村民收入,进而稳住留存意愿,是乡村治理的当务之急。

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振兴乡村要以产业作为入手。以行政改良作为入手的江宁实验(南京政府)、以合作社组织作为入手的邹平实验(梁簌溟)和以教育作为入手的定县实验(晏阳初)都无果而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实业作为入手和以工促农的南通“经营乡里”(张謇)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富裕了农民、促进了农业、开创了乡村新风气和激起了乡村城镇化浪潮。

南通的“经营乡里”强调“农工商协调发展,实业教育并举”,以雄厚的实力作为教育、自治、慈善等事业的后盾。此外,改革开放后以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作为入手的乡村建设也极大地推动了乡村发展。实践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乡村建设要以工商业作为入手,以工商促兴大农业,进而全面振兴乡村。

这点道理从事农村工作的人员都知道,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以工促农,振兴乡村”局面为什么没有全面开花呢?关键在于没有走好发展产业的第一步,——“摸清家底”。恰恰乡村治理的第一步也是要摸清家底,整合与配备资源,构建人物结构。
乡村家底有静态资源和流动资源之分。乡村家底的静态资源,如村民及其组织、土地、资金、土特产、乡村人居环境(自然风貌和乡村人文资源)、集体经济等,被过分强调,小农意识、土地供应不足、资金短缺等也是帮扶中要克服的重点方面,但却忽视了流动资源的重要性,乡村稀缺的正是流动资源,如信息流、物质流、知识流(人才流)、资金流和人员流等,正是缺少流动性,导致乡村发展缺少活力。摸清家底阶段要重视静态资源,更要重视稀缺性的流动资源。

只有掌握并补足当地流动资源,当地产业才能稳健发展。只要分析异地发展企业的成功经验,便可发现,这些企业都较好地解决了当地流动性不足问题,因而不仅在当地站稳,还获得可持续发展,并因此带动了当地发展。香港溢达集团1995年进入新疆棉花种植和加工业是新疆目前最大的外商独资企业,何以如此?就在于溢达增强了当地的流动性,解决了当地居民就地就近就业问题,这从溢达在新疆4件事可以看出:

①高标准建设纱厂,引入最顶级的设备,制造最优质的布料,把最新最好的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把新设备、新技术、高级人才、销售渠道和资金带进了新疆;
在新疆喀什租地2000多公顷种植超长绒棉投入资源,改良棉花种植方法,降低棉花种植和纺织品制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支持当地棉花种植产业转型,跳过了中间商,直接向棉农收购,采取奖金制度,鼓励他们提升棉花的质量,给整个行业带来良性发展;
成立杨元龙基金会,翻修校舍、兴建图书馆,引入多元化学习项目,提供教育资源,让更多年轻人开拓眼界,邀请专家到新疆做慈善医疗。

补足乡村的流动资源需要外部救济乡村,需要外部用新知识、资金、企业家精神和市场力量搅动、激活、引导和振兴乡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