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错误的“阴阳平衡”理论

 国学SH72 2021-04-10


   从古代到民国的中医书籍尚未发现有提到“阴阳平衡”,人体就处于健康状态,把阴阳不平衡,看成是人体疾病原因的书籍。但最近三十年,越来越多的中医书籍都提到,把阴阳调理到平衡状态,身体就得到康复,疾病就会消失。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严重地影响中医的临床思维,必须加以纠正。


   1.中医经典【皇帝内经·素向·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聖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段文章应该是最早论述阴阳变化的经典。不少学者把文章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当成阴阳平衡,身体就健康,去解释,那是大错特错的。文章中这句话只说明在外表的阳气必须慎密,内在的阴气才能潜藏,人体才会出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良好状态,否则,就会折寿而不彰。就会象有春无秋,有冬无夏那样的混乱局面。阴平阳秘并非指阴阳平衡,而是指阴阳都必须按照其正常的发展规律才能有春夏秋冬的变化。(暗喻人体也必须有其正常的阴阳发展、变化规律人体才不会表现出阴虚阳亢,或阳虚阴盛的症状。那就是阴平阳秘,才会精神十足。)如果阴阳平衡那就不会有春夏秋冬,就永远只有一个固定的季节。把上面的阴平阳秘说成是阴阳平衡”,无疑是断章取义,是非常牵强附会的,是非常錯誤的。


   2.有些人说阴阳平衡理论是从易经中得来的,那就更是大错特错了。《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哲学经典著作,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它指导和影响着中国古代各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医的影响更是这样,所以,中医阴阳的观点与易经阴阳的观点是一至的。孙真人(孙思邈)曰:不知易,不足已言太医 。也正如明代医学家,易学家张介宾所说,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中医师通晓易经就能更好地理解人体阴阳变化的道理,开拓思维,对临床大有好处。易经中的太极园图就是阴阳变化的图说(附图),


 图中自复至同人,当内挂震离之地,为阴中少阳之十六,在人为二十八;自临至乾,当内卦兑乾之地,为阳中太阳之十六,在人为四十八;自姤至师,当内卦巽坎之地,为阳中少阴之十六,在人为六八;自遁至坤,当内卦艮坤之地,为阴中太阴之十六,在人为八八。阳生于子而极于五,故复曰天根,至乾为三十二卦,以应前之一世;阴生于午而极于子,故姤曰月窟,至坤为三十二卦,以应后之半生。前一世始于复之一阳,渐次增添,至乾而阳盛已极,乃象人之自少至壮;后半生始于姤之一阴,渐次耗减,至坤而阳尽以终,乃象人之自衰至老。以上这段话是明代大医学家,易学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医易义》中对人体阴阳变化的描述,从中可得出一个结论:人体内的阴阳从出生到死亡始终处于一个发展变化之中,并且有其正常的生理规律,那就是自少至壮,阳气渐增至极,然后阳气渐耗,阴渐增,至坤卦则阳尽纯阴而终.并没有体现人体必须保持阴阳平衡才是正常状态的观点。而是按其正常的生理轨道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根本体现不出“阴阳平衡”的现象。


3.如何理解临床中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以及阴阳两补等问题。中医是一门以四诊(望、闻、问、切)为手段收集人体症状去探讨,摸索人体生理病理的一个独特的学科。症状是用药的依据,阴阳代表的都是一些症候群。临床中的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被很多人误解为其目的就是使阴阳平衡,那是很错誤的。其实,其目的实际是通过治疗,使阴阳各自回到正常的水平而恢复其正常运行的规律,这样,其病态的症状就会消失。这种没有任何阴的或阳的病症表现,处于良好精神状态下的人,这种表现称为“阴平阳秘”。例如:临床中出现有“阴虚阳亢”症状的病人,就采用滋阴潜阳的处方药物,使病人这种阴虚阳亢的症状消失,这样,病人的阴阳就又回到了正常的生理轨道。另一个就是,临床上有些病人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症状的病人就必须阴阳双补,病人的阴阳才能回到正常的状态,才能回到正常的生理轨道上,这样,病人才能恢复健康。如果,只要阴阳平衡病人就能获得健康的话,那就没有必要阴阳双补。而只要补低的一边或者泻高的一边就可以使阴阳达到平衡,而不需要阴阳两补了,但临床上确有需要阴阳两补的病人,而且位数不少,著名的附桂八味丸就是其代表方剂。


     4.阴阳平衡理论严重影响、干扰和误导着医生和患者的思维,是中医理论的倒退。


     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命体系,阴阳是人体这个生命系统中既对立又统一,而且相互依赖、相互存在于人体系统中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阴阳有规律地互相转化着,如果失去了互相依存和互根的关系,就会出现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至阴阳离决的局面,那就是生命的终止,人体这个系统就会土崩瓦解。


人体出现了病变,从阴阳的角度去解释,如阴虚阳亢,阳虚阴盛这些都是指人体外在表现的一些症候群,而并非指人体内在的阴阳的量。一些人如果把这样的现象看成是阴阳内在的量的反映,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人体出现病变,临床上将采用各种方法,如辛凉解表、补肾健脾、疏肝解郁、补气补血、活血化淤等等。利用种种手段去消除这些症状,从外表上、从病人的感觉上沒有仼何的不适则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在内则是阴阳又回到了正常的生理轨道上运行。临床上有不少病人往往是虚实参杂,寒热错综的症状,治疗时使用的药物大部分病人需要阴阳并用攻补兼施的药物。如果把调整阴阳平衡作为健康的目标去指导临床用药,那么肯定不容易开出好的处方,也无法治愈虚实夹杂,寒热错综的病人。更无法理解象交泰丸大青龙汤乌梅丸等著名方剂。阴阳平衡理论是非常错误的,如果不加以纠正,将是中医理论的大倒退!


     我记得在临床实习时,我用交泰丸加味治疗一个失眠病人,效果很好,复诊时病人告诉我,当他拿处方去药房要药时,是一个年轻的女药师帮他配药的,那个女药师问病人,是哪个医生开的药?怎么把肉桂和川连开在一起?到底这医师诊断你是寒还是热?一个年老的男药师听到后,走过去拿起处方看了一下,告诉那年青的女药师;肉桂、川连配伍是一个名方的啊!哪个那个女药师才红着脸沉默了。


     平时,由于一些病人看了一些错误的有关阴阳平衡理论的中医书籍,他们在就诊时经常问:到底他们的病属还是属?如时,他们都表现得很难理解。因为,他们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了,病人就恢复到健康状态了,所以,要么属,要么属,怎么可能既呢?这都是由于错误的阴阳平衡的理论导致的!

Tags: 中医   阴阳   平衡   人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