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哪些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国家完成统一定要动用武力?

 新用户25253672 2021-04-10

一,19世纪的普鲁士,为了完成处于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状态的全德意志的统一,采用“铁血政策”,先在1866年打败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统一的最大竞争对手奥地利,战后普鲁士通过成立“北德意志邦联”控制了德国北部,将德意志统一的大旗握在自己手里;最后集中全力击败一直干涉德意志统一的当时欧洲第一陆军强国法国(在1870年普法战争前,骄傲自大的法皇拿破仑三世曾对普鲁士提出苛刻无理要求,要求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同意,把莱茵河西岸的巴伐利亚和黑森-达姆施塔特的部分领土合并于法国,作为对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守中立的补偿。),在完全排除了外部干涉势力的阻挠后,普鲁士轻松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大业。

从哪些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国家完成统一定要动用武力?

普法战争

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国家要想在强大外部势力干预阻挠下,完成收复领土、统一国家的重任,光靠谈判是不可能完成的,唯有动用军事手段,以强大武力打败外部干预势力,使其放弃干预。

普鲁士为了完成统一,不论是在普奥战争中还是普法战争中,都动用倾国之兵。在普奥战争中,普军在有盟友意大利30万大军配合的情况下,还出动了50万大军。在普法战争中,在“北德意志邦联”全部只能动员100多万部队,可作战部队70万的情况下,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集结在莱茵河一线的兵力就高达50万。

二,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儿皇帝”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人(辽国),后来的后汉、后周、北宋几个王朝的统治者无不把收复燕云地区当成最大的心愿,连宋徽宗这样的昏庸之辈都不例外。

尤其是北宋维绕收复燕云十六州问题,与辽国多次发生军事冲突。宋太宗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亲上前线,在高梁河之战大败,差点被辽国人俘虏,乘驴车仓皇逃跑。北宋后期,为了收复燕云之地,宋徽宗与虎谋皮,就是联合渔猎民族女真人(金国),共同对付辽国,最后虽然收复了燕云之地,但很快又被女真人夺走,成为女真侵宋的前沿基地。后来北宋被金灭亡,这片燕云土地成了金国的领土,直至金国被蒙古人打败,蒙古人又成了这片土地的新主人。最终在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汉人军队北伐蒙元成功,这片土地才重新回到了中原汉人王朝的怀抱。

由此可见一国收复割给外国的土地,尤其是这个外国还是个强国的情况下,重新收复被割之地是极其困难的。若真想收回,除了采取硬碰硬的手段夺回,别无他法。不管是是北宋还是后来的明朝,他们曾经收复燕云之地(北宋曾在辽亡后短暂收复过,两年后又被金国夺走),哪一个不是凭武力夺的,不然你以为辽国、金国、蒙元会乖乖把土地送回来吗?

燕云十六州

从哪些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国家完成统一定要动用武力?

北宋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也是出动重兵,不惜血本,在高梁河之战宋军集中了十多万大军;在后来联金(女真)伐辽之战,宋朝出动了二十万大军;明太祖北伐蒙元,收复燕云之战,也出动了25万大军。

三,清朝康熙年间之所以能成功收复郑氏割据的台湾,并且在清军没有登陆台湾的情况下,就让郑氏主动放弃割据、诚心归顺。主要原因还是郑氏的军队主力尤其是水军已经在澎湖海战中,被施琅将军率领的大清水师击败。清军在此战中以329人阵亡、1800人受伤的代价,取得了消灭郑军14000人的丰硕战果,同时台湾郑氏丟失澎湖列岛,清军可以以此岛为跳板,对台湾发动大规模远征。郑氏知道台湾难守,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归顺,还有一线生机。

从哪些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国家完成统一定要动用武力?

由此可见,清朝康熙年间即使郑氏割据的台湾没有外部强大势力的支持,康熙大帝多次派出使者与郑氏谈判,也没能让郑氏归顺,最后还是以强大武力作为手段,攻下澎湖,才迫使郑氏乖乖就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