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 | 这才是心理学

 九州君子好人 2021-04-10
第二次一篇文章只写一本书。
可见我是爱得深沉?!


前言


今天我想和你深入分享的一本书是基思·斯塔诺维奇一版再版的“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我读的中文版本叫做《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可能还有其他的中文版本叫《对伪心理学说不》。

图片
 
虽然乍一看很像是一本心理学学科的入门教材,但是实际上看完目录许多人很快就会意识到,这更是一本介绍科学方法论的作品。

图片
图片
 
这也是我推荐这本书最主要的原因,虽然你可能无法获得关于“心理学”的知识,但你将接触到“科学”作为方法论的本质——我觉得年轻人在上大学之前读一读这本书最为有益。

(虽然我的订阅者只有10%在25岁以下。)

图片
 
不同于物理学、数学这些有晦涩的公式“包装”的学科,心理学总是毫不羞涩地出现在日常的媒体和影视剧当中,比如美剧Lie to Me,The Mentalist,港剧《读心神探》等等。

这种大众化的“心理学”让大众产生、或者强化了一个错误的观念:谁都可以成为一个心理学家,只要你能够猜出别人在撒谎、懂一些微表情,或者能够合情合理地解释一个人的行为——作者非常反对这样看待心理学的,且用了一枚“科学的滤镜”去看待现代心理学。

在作者看来 ,心理学要向所有的公众保证:1)他关于人类和动物的行为的结论
都要有科学证据,2)基于这些结论的心理学的应用,都要经过科学方法的检验。

心理学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之前,它必须是一门科学。那么什么是科学呢?科学不是实验室里面的白大褂,也不是那些让人抓耳挠腮的公式;它是一种思考、观察事物,以便深入理解其运行机制的方法。在这本书中作者列举了三个科学的基本特征。


01 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


科学的第一个特征是要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Positivism),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科学是要基于观察的。

比如某日你走在路上,发现你的男朋友搂着一个女孩,两个人卿卿我我地走进了酒店。你回到家跟你妈妈说:“妈妈。我觉得这个男人是一个渣男。我要跟他分手。”你妈的回应是:“你别乱讲!你的名字是叫冰冰,他的名字叫李臣;你五行带水,他五行带木,五行相生,你们两个怎么可以分手呢?!”

这个时候,妈妈把一种五行的本体论运用到了生活当中,它不是基于观察的、而是基于一种哲学思想,所以妈妈以这个为理由来阻止你分手是不科学的。

图片

再来举个例子,我们可能每个人都有一些什么“相亲相爱一家人”这样的家庭群。

图片

某日妈妈在这个群里面转发了一则关于“西瓜传播病毒”的新闻。这个时候你就跟妈妈说:“哎呀,妈妈,这个好像是谣言哦……你就不要发到其他的群里面了。”妈妈回应说:“你不要乱讲哦!这个是门口老师伯转发给我的;门口老师伯以前可是大学老师哦!”

这个时候,妈妈采用的方式是“诉诸于权威”,而不是秉持实证主义去观察西瓜究竟能不能传播病毒,所以妈妈的这种说法也是不科学的。

图片


02 产生公共知识


妈妈可能还会反驳你:“为什么我就不能信门口的那个老师伯呢?你平常不也是引用这个学者、那个学者吗?你不也是在诉诸于权威吗?”

这里我要引出第二个科学的特征,那就是它将会产生公共知识。所谓公共的知识就是一个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可以重复被用来做实验、重复被证实的知识。

我们之所以要相信学者,不是因为他们上了某某大学,就职于什么机构,而是因为他们所得出的结论在期刊上发表之前会经过一个“同行审查”(peer review)的过程,即它已经被在这个领域的学者审查过,在某些情况下,实验可能被重复过,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例如,你把酚酞滴到碱性的液体当中,不管你是在中国滴的、冰岛滴的,你用左手滴的、右手滴的,不管滴的是你妈还是你、或者门口的老师伯,不管你是一个小学生、还是一个博士后——酚酞滴到碱性的液体里面都会变红。

把生活中的“观察”变成一个公共的知识,需要经过很多诸如假设、验证、预测、再验证等许多步骤。而伪科学最大的帮手、科学最强大的劲敌便是个案和“某某人统计学”。

在亲朋好友相聚之时,你劝爸爸少抽烟。这个时候你一个阿姨出来说:“哎呀,门口那个老师伯,白天抽晚上抽,一日三包烟,今年已经八十五高龄了。”

我们要意识到,很多心理学、医学的研究的结论,常常是用趋势和概率来表达的。大众经常犯的两个错误,其一是认为个案具有普适性,比如听说有人坐月子的时候不爱穿拖鞋,这个人有关节炎,便认为所有在月子的时候不穿拖鞋的人都会得关节炎);其二便是试图用小概率事件推翻实验研究结果,比如存在一个高寿的烟民就证明吸烟对健康无害;。而实际上,活到85岁的人中只有5%是吸烟者(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91)。


 03 验证可解决的问题


在我们日常的语言习惯里面,我们有时候会说:“这不科学。”


“这不科学”可能有两层意思,第一,这个问题本身不是一个科学问题,比如我们每天洗澡的时候都要想的“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哲学的问题。

“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多少”是一个科学的问题。因为有人说水答案是100摄氏度,而另一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在80摄氏度时沸腾了,他便证明“100摄氏度”的答案并不科学,或者说他“证伪”了之前的结论。

科学的第三个特征是要去验证可解决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简单的理解成:可证伪性。

小时候,你趁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偷偷看电视,妈妈下班回来发现了,把你暴打了一顿,并说出了自己的至理名言:“孩子不打不行”。

你委屈地反驳:“隔壁王阿姨从来不打自己的孩子小明。”
妈妈:“对啊,你看小明多淘气。”
你:“隔壁的张阿姨也不打自己的孩子小红。”
妈妈:“对啊,因为小红读书很用功啊。”
你:“隔壁李阿姨也不打自己的孩子啊”
妈妈:“那是因为李雷那个小册老,打了也没用啊!”

你是否发现妈妈说的这一句“孩子不打不行”,根本没有留下任何可以被证伪的空间?这只能说,“孩子不打不行”,是妈妈的一个思想,是妈妈的信念,是妈妈的人生哲学……但是它不是一个科学的结论。

 
小结


我曾经看到过说这样一句话,科普不仅仅应该是科学知识的普及,更应该是科学方法论的普及,我非常赞同。

告诉大众知道符纸燃尽的灰不能医治癌症、用热水烫一烫餐具不能杀菌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告诉大众,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怎样的观察、思考和验证某些结论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这里应该普及的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当你读新闻、听别人闲聊的时候,都应该抱着一种良性的质疑态度。许多谣言得以传播仅仅是因为“听起来”很对、很鲜活,但只要有一丝批判性的态度,大部分都禁不起推敲。正如亚里士多德曾经说的:“受过教育的标志是可以去思考一种思想,而不去接受它。


(完)
宇弦小叙 发起了一个读者讨论 有没有什么要吐槽的……

| 文章封面 |

来自uxdesign.c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