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遗忘的中医经典脉诊:浮中按沉,三部十二候,临证必读。

 寂寞在繁衍 2021-04-10

仲景中医师承学堂

诊脉必须测定浮、中、按、沉四部

一般诊脉皆以浮、中、沉三部来定病在表或半表半里或里。先父根据他的经验认为:诊脉定位应以浮、中、按、沉四部来分,这样能更好地定表、里,定功能与实质。浮以定表分,中以定偏里,按是属里,沉则为极里(深层);也可以说浮脉主表、沉脉主里,中与按皆主半表半里。温病的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可以用浮、中、按、沉来划分。总之,浮、中可测定功能方面的疾病,按、沉可测定实质性的本病。再如新病与久病,气病与血病,外感与内伤等,都可用浮、中、按、沉四部辨别清楚。今将浮、中、按、沉四部取脉方法及主病情况分述于后。

01浮部的取脉法

医生用指轻轻地按在病人皮肤之上。浮部取脉一般表示病机在表分,如伤寒病初起病在太阳为表,温病则为病在卫分亦为表,或为在肺与皮毛。当然,浮只表示病在表位,要想全面了解病因病机,还要看兼脉的情况。如浮滑主风痰,浮数主风热等。若想进一步测虚实、寒热、表里、气血,或停痰、停饮、郁热、血瘀等,就必须检查其他兼脉,否则难以详细确诊病位与病机。

02中部的取脉法

中部的取脉方法,是从浮部加小力,诊于皮肤之下。如浮部用三菽之力(菽,豆也),中部即是六菽之力。中部取脉一般表示病在气分,或病在肌肉,或在胃。如伤寒病是标志邪从表入里,主胃,主阳明;温病则明显属气分,在一般杂病中,即广泛称它为在肺胃之间。总之,凡脉来明显在“浮”与“中”部者,多主功能性疾病,属阳,属气分。若病脉需再加力入“按”(九菽之力)、入“沉”(十二菽之力)两部而得,说明邪已入营、入血。

03按部的取脉法

医生切脉,从中部加重力量(九菽之力),按在肌肉部分为按部的取脉法。按部取脉一般反映在里之病,如伤寒病的太阴证,温病的营分证等,杂病反映肝、肌肉及筋膜之间的病变。凡病脉在按部出现,说明病已入里,主营分、主阴。

04沉部的取脉法

从按部加重力量(十二菽之力)向下切脉,按至筋骨为沉部的取脉法。沉部取脉一般表示病已深入,主下焦、主肾、主命门。如伤寒病的少阴证、厥阴证,少阴证以沉细为代表脉,而厥阴证多以沉弦为代表脉。在温病则表示入血分。在杂病中说明病延日久,邪已深入,当细致审证治疗。

根据绍琴多年体会,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的实践,认为:看脉不可简单、机械,必须分清浮、中、按、沉四部。上面的浮、中两部反映功能方面的疾患,下面的按、沉两部才反映疾病实质的病变。正像舌苔与舌质的关系一样,虽然舌苔变化多端,但归根结底是反映功能方面的问题,舌质的变化虽较少,但万变不离其宗,都说明本质的情况。所谓功能方面的病变,是指病在表位、浅层、卫分、气分阶段,如气郁不舒、木土不和、肝郁气滞,停痰、停饮、水停心下,胃肠消化欠佳等所导致的疾病,用疏调、解郁等法即可治疗这些功能性病变。所谓本质性病变,是指本质阳虚、命门火衰或阴虚阳亢等,或病在营分、血分,以及陈痰久郁阻于经络、癥瘕积聚、肿瘤等一类疾病;另外,病久邪气深入于肝肾、下元久虚、慢性消耗性疾病,需要用滋补、培元等方法者,皆可以认为是本质性病变。

临床诊脉所见,浮、中与按、沉所得脉象往往有迥然不同者。一般来说,浮、中见其标象,按、沉得其本质,若诊脉能辨别浮、中与按、沉之异,则病之表里、寒热、虚实,纵其错综复杂亦必无遁矣。古之名医亦多重视沉取至骨以察其真,如朱丹溪《涩脉论》云:“涩之见固多虚寒,亦有痼热为病者,医于指下见有不足之气象,便以为虚,或认为寒,孟浪与药,无非热补,轻病为重,重病为死者多矣,何者?人之所藉以为生者,血与气也,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过汗,或因补腻,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糅,脉道阻塞,不能自行,亦见涩状。若重取至骨,来似有力,且带数,以意参之于证,验之形气,但有热证,当作痼热可也。 ”“涩缘血少或伤精”,虚寒者固多,然若按之至骨反有力且数,以此而知其断非虚寒可比,此乃老痰瘀血,阻塞脉道使然,郁久化热,深伏于里,故曰痼热,言其深且久也。若不沉取至骨,何以辨此痼热之证哉?此前贤诊脉之精髓所在也。 ”

纪东涛医师按:如此的脉学,更加精准,虽然学起来费时费力,但是用起来却得心应手,教材三部九候,以及伤寒六书的脉法,与此文三部十二候,可以相互借鉴,懂的了脉法,就有了明确的治法,如脉沉有力伴里证,下之则愈,脉沉有力伴表证,汗之则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