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阿欢
 我们一家人来自北方偏远小农村,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奶奶与妈妈总是不对盘的,那个年代都是重男轻女的,偏偏妈妈一连四胎都是生的女儿。 导致奶奶除了我大姐在她那里享受过几年祖孙情谊,对我们从来都是疾言厉色的,呼来呼去的指挥着做各种活计。妈妈心疼我们,也没少与奶奶争吵。1990年,我那个珊珊来迟的小弟终于来报道了,奶奶为了省钱省粮,让10岁的大姐与9岁的二姐辍学,让妈妈很是伤心。 最严重是在94年,随着老爸因病离世,奶奶直接把我们一家6口人分家而过。在粮荒时代,我们一家就住在遮风挡雨的土房子里,吃完上顿没有下顿的努力挣扎活下来,好在一家子女人带着小弟团结一心,种地的种地,打工的打工,读书的读书,历经十五年拼搏,总算走出那个带给我妈妈只有难过与悲伤的故乡。现偶尔回去,我妈对奶奶的怨恨也消散,还让奶奶住进我们新家洋房,让嫁的不远的姑姑她们不定时的照看,让奶奶能老有所养。妈妈与奶奶的婆媳关系总算缓和了。再讲讲我妈荣升为外婆与奶奶之后的故事吧,妈妈用了半辈子的时间,含辛茹苦终于让我们各自成家,原以为可以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了,可是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老祖宗的话是没说错的。 三女儿嫁了没婆婆的家庭,生了孩子没人帮带,妈妈只能自己出面,帮着女儿带外孙三年。带外孙总体来讲除了身体受累,加之有了自己第一个后辈孙,心情总是欢喜愉悦的。而且老话都说“一个女婿半个儿”,老人家帮手照顾孩子,女婿只有感激与孝顺的心,偶尔女儿女婿有空带孩子时,妈妈还可以找老朋友们搓搓麻将,消遣时光,所以带外孙的生活还是蛮舒心的只是外孙刚可以脱手了,刚结婚不久的儿媳又生了孙女。90后的弟媳南方城中人。 生活习惯还是有许多差异的:妈妈一辈子节俭,弟媳却是有一分花一分的习惯;妈妈习惯了农村的卫生标准,弟媳却有轻微洁癖;妈妈很要强大声说话是习惯,弟媳却是敏感又爱流泪的小公主;妈妈受婆婆影响,加上只有小弟一个儿子的原因,也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妈妈喜欢一家大子亲人常相聚,弟媳却是喜欢安静独处......所以这其中也是经历了一地的鸡零狗碎的生活,为了小弟,彼此学会相互迁就,相互包容,才让日子得以继续过下去。经过六年的了解与礼让,虽偶尔还是会有小小争议,目前总算能和平共处,小弟也不用再受夹心气了,一家人也和气生财,所以这些年的生意也越做越好,让老人家倍有面子,心情舒畅。每家都有每家难念的经,其实都是想让自己的家过得更好,但家里面没必要因为琐碎小事,两个人闹矛盾,弄得大家都不愉快。在此我来粗略地谈谈自己对婆媳相处之道: 一、生活中多看对方优点,尤其媳妇面对婆婆时,可多想想对方帮您分担的责任,就会对婆婆多些谅解,多点包容。有事没事你都可以亲朋好友那里多夸奖婆婆,如果婆婆在别人那里听到你对她的夸奖,心里肯定会特别高兴。婆婆会觉得媳妇是认可她的,做的事情媳妇都有看在眼里,不会感到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肯定。而媳妇也会知道感恩,回报婆婆对自己的好。这样,婆媳两个人才会对彼此更信任,生活中的小矛盾也会少很多。二、很多媳妇,当婆婆在家时,都会刻意地躲开婆婆,不想两个人待在一起。但其实很多老人,年纪大了,最怕孤独,很想有个人能够陪自己聊聊天,有时间能够听她唠叨两句,作为媳妇,应该要抽空多陪陪婆婆。听听婆婆讲一些教育孩子的不容易,你就只要在旁边静静的陪着她,可以偶尔附和一两句:“养育一个孩子真的是太不容易了。”让婆婆觉得你能够和她有共同话题。这样她才会更亲近你,把你当成这个家的一份子。如果还有孙子孙女在中间调和,两人更加要为了深爱的男人与孩子,放下彼此成见,团结一心让男人无后顾之忧专心搞事业。三、婆家人不可过于重男轻女,因为是生男生女真不是媳妇可决定的,也要体谅女子生育之苦,不可逼着媳妇不顾身体安危再三承受孕育这苦。要学会对媳妇的家人和自己的家人公平对待。把媳妇的父母当做自己的父母,把媳妇的亲人当做自己的亲人,给媳妇做个好榜样,媳妇就会有所感恩,必然会对婆家人有好的态度。 四、作为中间人老公,要学会正确传达。对于媳妇或者自己父母平时说的话,要加工转化为好听的话,不要什么都直接告诉对方。比如媳妇埋怨妈妈卫生习惯,自己可以委婉的告诉妈妈,说我们现在已经住在城里了,还是多讲究卫生,免得我生意上的朋友嫌我家脏不与我来往了。妈妈埋怨媳妇不够节俭,你可以看情况与媳妇沟通一下,老人都是心疼钱的,买东西时别总让妈妈知道,或者少报价格,让妈妈知道买的东西物超所值就可以了。百善孝为先,老人耗尽毕生精力养大儿子又帮成家立业,所以在婆媳关系上,我的权重还是会比较关注老人的情绪需求。以上就是自己对婆媳相处之道的浅谈,这些也只是自己平时生活中的感悟,具体大家可以结合实际处理。不管怎样,记住家和万事兴,为了自己的家庭幸福,矛盾产生时,当事之人彼此多包容与迁就是最好的相处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