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是《雍正王朝》一个特殊的存在,日慕乡关之前曾撰文论证,张廷玉是《雍正王朝》中最为聪明的官员。 张廷玉的为官之道看似高深莫测,蜻蜓点水,但大道至简,归纳起来只有一点:无限忠于皇帝。 康熙皇帝在位,张廷玉不结党,不站队,无论是太子还是八爷,他都毕恭毕敬,不得罪也不亲近,纵然是老狐狸佟国维也对他这种做法不得其解,在被康熙抛弃后大呼张廷玉欺世盗名,是个奸臣。 但张廷玉这种聪明的做法却赢得了康熙的绝对信任,在立储这件事情上,只有张廷玉一直伴随在康熙身边。例如康熙启用隆科多做九门提督,留下的密诏就只有张廷玉一人知晓。 雍正继位后,张廷玉继续得到重用,一则是他能力高强,雍正需要他;二则是他做官做人有独到之处,纵然不是雍正的嫡系,依旧得到雍正信赖。 年羹尧是雍正嫡系,与李卫邬思道等人皆出自雍正潜邸,说是从龙大臣也不为过,加之早年立有大功,雍正对他十分宠爱,曾一度放话,两人要做君臣的典范。 但年羹尧却辜负了雍正的厚爱,在西北大捷后腐败退化,不再信守君臣之礼。此前雍正指望派去孙嘉诚制衡年羹尧,给他一个迷途知返的机会,但年羹尧不思悔改,杀了孙嘉诚。 孙嘉诚的死,可以看做是年羹尧与雍正摊牌的一种手段,让年羹尧和雍正的关系快速激化,年羹尧手握重兵,一旦有不臣之心,就是朝廷心腹大患,千钧一发时刻,雍正派遣张廷玉联系岳钟琪,缴了年羹尧的兵权,才把局势控制住。 搞笑的是,年羹尧在此过程中,全然不觉大难将近,依然醇酒美人,享受自己最后的荣光。 而在此过程中,张廷玉再次扮演了皇帝的救命稻草角色,与康熙密旨有异曲同工之妙。 年羹尧被贬官以后,各路官员纷纷上折子弹劾年羹尧。面对海量的奏折,雍正初时选择隐忍不发,其实他自己也很矛盾,作为潜邸的奴才,年羹尧有拥立大功,杀年羹尧,情感上无法接受。再者,众多官员弹劾年羹尧也并非完全出于公心,公报私仇大有人在,明处是对付年羹尧,暗处是借年羹尧向雍正发难。 但年羹尧的所作所为,的确不容与天下,纵然为了安抚百官情绪,雍正也无力再保护年羹尧,更何况,年羹尧目无君父,自绝于雍正。 张廷玉也是看到这点,才主动推波助澜,助雍正下定决心,处死年羹尧。 张廷玉的表态,可以看做是大势已成后的随大流,纵然他不劝谏,年羹尧也非死不可,适时表明立场,还能与年羹尧切割,避免被拉下水。可以说,张廷玉的政治智慧,比年羹尧强的太多。
|
|
来自: liuhuirong > 《清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