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春华:沉 香

 新用户7391BFGL 2021-04-11

沉    香

安徽怀宁 姚春华

  清明时节,花红柳绿,踏青采风正当时。一路花红柳绿,一路欢歌笑语。我们心怀喜悦,前往小市镇求雨村,赴一场春之牡丹花约。
  作为名花之首的国花牡丹,爱之者古来有之。刘禹锡《赏牡丹》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可见,牡丹花魅力之大。不过,我们此次来求雨村观赏的牡丹花,却非同寻常,它曾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小市镇的“双璧”。据了解,“乾隆牡丹”以“三大珍奇”独树一帜:一是寿奇,牡丹的寿命一般只有50年,而此牡丹竟活了300余年,且日渐茁壮。二是色奇,花具扁平形,呈白玉色,复瓣黄心,围绕花蕊有金黄、大红、水红、浅红、半白半红等5种颜色,故享有“五彩珍珠”美誉。三是香奇,入村即可闻其香,近观之则无,复嗅其馨,驻足花前,又偶有幽香扑鼻。因而,令游人沉醉不知归路。
  据史记,清康熙年间,小市人李真宠京试明经不就,寄情山水,从洛阳上林苑移来牡丹珍品,途中弃官轿不坐,将牡丹置于轿中,来保其安全。这株牡丹运回后,当初栽于焦刘合葬墓的左侧,仅几年时间,牡丹便长得枝繁叶茂,可每逢开花时节,花朵总被小孩攀折殆尽,李姓人家这才将它移栽到李家破屋堂轩大天井内。后由乾隆年间的李应文加以精心养护,长势日趋茂盛,享誉方圆百里,世称“乾隆牡丹”。现为全国唯一幸存品种,目前正在申请非遗。


  世间万物,美的事物总是短暂。一如这动人心魄的牡丹,只有短短十天花期。我们来时牡丹花已过盛花期,眼前硕大的粉色花朵,呈半开半谢状,如人到中年,丰韵犹存的少妇,别有一番风情。或许,正因了易逝,才更让人留恋吧。对于这份美好,我们可以选择将它安放于心,也可以选择把它留痕于纸。集贤堂里悬挂的一行行墨宝,一幅幅牡丹图,不正是历年来文人墨客,对赏花之情最好的诠释么。它承载着艺术家们,对长诗圣地浓浓爱意,氤氲着百年牡丹幽幽沉香。正如,国家一级美术家王鸿雁对“乾隆牡丹”的印象:“我一生专注牡丹花创作,求雨村的'乾隆牡丹’令我印象最为深刻,有的苍劲厚重,有的飘逸幽静,有的娇艳欲滴,有的雍容妖娆,美得惊世骇俗,美得令人陶醉!”
  我们惊诧,如此“另类”的长寿牡丹是如何养护的呢?护花老人告诉我们,花和人一样也要“进补”。为照顾好“乾隆牡丹”,每年冬天,他学着祖辈相传办法,为牡丹“冬令进补”。到了冬至时节,就开始沿着牡丹根部将土刨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两付猪大肠,放入花丛棵脚下,上面盖好土,再倒入鸡毛水。这样花丛棵脚下,会滋生出不少新芽,一开春就会枝繁叶茂。“奇效肥”配制“特效水”,李氏花农就这样养护着牡丹,使其永葆青春。


  喜欢听村里老者,娓娓道来那些古色古香的故事,那些牡丹里蕴藏的,耐人寻味的逸事。那些曾经,如诗,似梦,更像一根纤细而坚韧的丝线,牵系着多彩而飘渺的风筝,在乡村的天空盘旋,在历史的天空盘旋,在人们的心空盘旋。因了这沧桑的“圣物牡丹”,从此,这里春天的雨、花、酒都与诗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乾隆牡丹”成为怀宁县“诗乡·花香”文化活动的载体,丰盈了这里的春天,给这座美丽乡村凭添了几份诗意,更给乡村文化底蕴增色不少。可以说,“乾隆牡丹”鲜活了一座乡村的春天,照亮了一方村民的心房,让五彩春天常驻于每家每户。
  不管置身城市还是乡村,不是人人都能皈依,但有一处僻静幽深的庭院,一树灿若春华的牡丹,一首意味隽永的诗歌,一样让人淡然、释怀,一样让人充实、丰盈。喜欢这里的恬静,喧嚣中盛放着静谧,原野繁花,小桥流水,静守着一方村落,就如守着一个故人。千年如斯,历史的风尘没有湮没它,乡村的韵味得以保存并彰显。它是一缕暗香,穿越千年风霜,依然散发着醇厚的芳香。徘徊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这里才最适合安放内心的诗和远方,它是人们集体意识中共同的乡愁栖居地。小市“乾隆牡丹”以精神指向,助力乡村振兴,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和美,秀丽,宜居的现代化村落版图。望得见山、水,看得花、鸟,听得见诗、歌,如此圣地,让人,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牡丹是一道风景,而“乾隆牡丹”则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文化与情怀。仿如牡丹花语:富贵、圆满。寓意着生活圆满,日子越过越富贵。这,不正是对小市镇求雨村最好的祝福吗?!

责编:丁松 排版:夏显亮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姚春华,笔名遥远,安徽怀宁人,安庆市作协会员。愿在文字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