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作为墓葬文化,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形态以及历史风貌,这种对于美的追求和力求精致的思想,同样延续到现在审美当中,增加了我们现代审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 在今天,唐三彩却以丰富多彩的颜色,生动逼真的造型以及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赢得了收藏爱好者的心。在民国时期,唐三彩就已经受到了北京等地的古董商人、学者以及金石研究者的重视和热捧。 制作唐三彩,是先经过舂捣、淘洗等加工的白色粘土捏制成一定形状,再修整、晾干后,放入窑内经1 000℃烧制,待冷却后,上釉挂彩,再入窑焙烧至900℃即可。 ![]() 部分真唐三彩在釉面上还有一种特殊的腐蚀形式,就是釉表极薄的一层釉被腐蚀了,留下粗糙的釉面,形成大小不一的腐蚀斑块。它们出现在釉面上有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到深、再由深到浅的清晰发展过程。而一经出土,这种腐蚀就会停止。 了解历史大多是看文献记载,唐三彩品种丰富,展现了唐代军事、政治、文化、宗教、金融等等,加上文献记载,更能还原历史。汉、唐这两个时代,从陪葬器物中能看出这个国家是多么富强。唐三彩从汉代丝绸之路开始,历经唐代、明代,最终走向世界舞台。 ![]() 为了适应民间用具的需要,唐三彩的匠人们将釉彩中铅的用量减少,并开始制作民间的实用器物。也正是因为匠人们的这一调整,唐三彩此前的工艺特征与优美的造型被代表,唐三彩也就走向了没落。唐三彩的没落,带走的不仅仅是唐三彩这种陶器的盛世,更是釉陶的生产巅 峰时代。虽然在唐三彩之后还有辽三彩、宋三彩等,但这些釉陶制品都没能达到唐三彩的辉煌程度。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唐三彩的研究开始火热起来,有专家将研究成果公之于世。由于唐三彩烧制温度最 高约1100度左右,其制作工艺不算复杂,制作原料随处可见,胎釉配方也早已公开,仿造高手人才辈出,有的还是唐三彩研究专家。行家们运用现代技术“克隆”出来的仿品,再经历做旧的过程,陶俑开始横行于世,让收藏者很难鉴别。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1994年,北京潘家园古玩交易市场出现了一批北魏陶俑,国内就开始掀起一场北魏陶俑收购狂潮,几家国 家 级文物单位也对北魏陶俑进行了“抢救性”收购,结果都是假的,来自于某造假村,其中一些陶俑是仿制的唐三彩。 |
|